..續本文上一頁裏出入時,油一點不會晃出來,可每次你從我這裏走過,油都要晃一晃,有時還倒出一點。這個故事說明,即使調皮如六群比丘,威儀也要勝過佛陀滅度後的阿羅漢。
七、從對象上說。同樣是殺生,殺畜生和殺人的罪過不同,殺一般人和殺父母的罪過不同;同樣是盜竊,盜一般財物和叁寶物的罪過也不同。犯罪對象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
八、從果報說。有些戒容易犯,如媒二房叁戒,雖然是第二篇的罪,但只是一種遮惡,犯戒後招果並不重。而打比丘等罪行,雖然只是墮罪,若是違犯,招報卻是不輕的。有些戒所製的罪名的果報都很重,如漏失二謗等。有些戒所製罪名和果報都很輕,如百衆學的身口威儀忘誤或慚愧心犯等。
九、從犯戒心理說。犯戒分方便、根本、成已叁個階段。以殺生論,方便時具足害心,根本時具足快心,成已具足隨喜心,是叁時俱重。與此不同,或方便、根本時爲重,成已時爲輕;或方便時輕,根本、成已時爲重罪;或方便、成已時爲重,根本時用心爲輕。
十、從有心無心來說。判斷犯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心造作。若是無意爲之,就另當別論,有時甚至不算是犯戒。
犯戒是對僧格的破壞。所犯過錯越嚴重,對僧格的毀壞也就越嚴重,反之亦然。佛陀製定的戒律,不僅是個人的行爲規範,還是維護整個僧團和諧的准則;不僅是指導我們塑造外在威儀,更是在幫助我們改造內在生命。
從養成僧格到改造內在生命,既要從身口意叁業止惡行善,更要徹底挖掘造業根源,那就是貪嗔癡煩惱。佛陀製戒主要是對行爲進行約束,但行爲能影響乃至改變心念。所以製戒的根本在于製心,當我們判斷犯戒行爲時,同樣不能離開這一重要因素。
四、舍戒——身份的放棄
舍戒是對僧人身份的放棄。
舍戒通所有戒,從五戒、八戒到沙彌戒、比丘戒乃至菩薩戒。受戒是自願的,舍戒也是自願的;信仰是自由的,不信仰也自由的。
1.四種舍法
一、作法舍,是通過某種手續來完成。受戒儀式非常複雜,但舍戒卻很簡單,只要對一個能聽懂你說話的人,說一句“我要舍戒”即可。
二、命終舍,受戒有效時間多長,跟當時所發誓願有關。一旦超過有效期,戒就會自動舍掉。受別解脫戒的期限是“盡形壽”,其誓願爲:“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一期生命結束,戒也會自動舍棄。其中,唯八關齋戒的受戒期限是一日一夜。
叁、二形生,也就是性別發生變化。本是以男衆身份受戒,後來突然變得不男不女。雖然受戒通常是“盡形壽”,但容納戒體的身器已經毀壞,戒體也就失去發揮作用的力量。在妨礙受戒的十叁難中,黃門也是難緣之一。因爲這類人意志薄弱,心性不定,無法適應律已的修行生活。
四、斷善根,就是對佛法徹底失去信仰。受戒是建立在對叁寶的信仰上,如果失去信仰,戒就沒有任何意義,會自然舍去。
2.頓舍和漸舍
舍戒有頓漸之分。所謂漸舍,就像從樓上一層層往下走。比如覺得自己要把具足戒舍去,但沙彌身份還能保留,可依次舍去。所謂頓舍,就像從頂樓直接跳下來。比如你覺得自己對佛法毫無信心,要去皈依其他宗教,就一次性放棄了全部。
或許有人會問,爲什麼受戒那麼難,而舍戒卻這麼容易?受戒有那麼多條件,缺少一項都不能得戒,而舍戒卻沒有任何條件?道理很簡單,一個人要向上是非常困難的,但放棄卻很容易。人類成百上千年的努力尚能毀于一旦,何況其他?
3.比丘與比丘尼的差別
雖然比丘和比丘尼所受戒體相同,但在舍戒的問題上卻存在很大差別。
比丘可舍戒達七次之多。這是根據佛世時一個比丘製定的,盡管他反複七次舍戒、出家,最後一次還是證得阿羅漢果。于是佛陀將舍戒次數定爲七次。對于修行者來說,犯錯並不可怕,關鍵是拿得起放得下。修行要全力以赴,若因緣確實不成熟,索性還俗。最怕的是拿不起也放不下,幾十年拖泥帶水地度過。于自身,不能從佛法獲益;于佛教,影響僧團的整體素質。
但比丘尼只有一次舍戒的機會。因爲女衆出家,本來就是佛陀特別開許的,一旦舍去戒體,就沒有資格再受具足戒,最多只能出家成爲沙彌尼。
具有一些生活曆練,經過一些塵世磨難,未必就是壞事。有些人根基較差,一旦落入世俗生活中,就積累一身習氣毛病,被紅塵完全淹沒。有些人根基較利,經曆世俗生活後,反而能對名利徹底放下,發起真正的出離心和菩提心。
但你們不要以爲居士修行會更容易,要知道,在社會上修行難度是很大的。我在弘法時接觸到很多居士,世俗生活帶來的障礙,及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難,你們是難以想象的。成天或者爲生計奔波,或者爲兒女操勞,再想修行已經力不從心了。所以一般人也只是隨便學學,豐富一下業余生活,而不是把整個身心投入進去。當然也有根基特別好的人,一旦接觸佛法,就將世俗名利棄若敝履,把整個身心投入到改造生命的修行中。
以上從受戒、持戒、犯戒、舍戒四個方面做了介紹。作爲學佛者,首先要如法受戒,確定自己在佛教中的身份。然後要了解開遮持犯,知道如何才能如法的持戒,避免犯戒。最後還需要知道舍戒的程序,如果對叁寶已經失去信心,或者煩惱太重實在沒有能力持戒的情況下,應該舍戒。切莫帶戒犯重。
2001年春季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僧伽的資格考量(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