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伽的资格考量(济群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里出入时,油一点不会晃出来,可每次你从我这里走过,油都要晃一晃,有时还倒出一点。这个故事说明,即使调皮如六群比丘,威仪也要胜过佛陀灭度后的阿罗汉。

   七、从对象上说。同样是杀生,杀畜生和杀人的罪过不同,杀一般人和杀父母的罪过不同;同样是盗窃,盗一般财物和三宝物的罪过也不同。犯罪对象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八、从果报说。有些戒容易犯,如媒二房三戒,虽然是第二篇的罪,但只是一种遮恶,犯戒后招果并不重。而打比丘等罪行,虽然只是堕罪,若是违犯,招报却是不轻的。有些戒所制的罪名的果报都很重,如漏失二谤等。有些戒所制罪名和果报都很轻,如百众学的身口威仪忘误或惭愧心犯等。

   九、从犯戒心理说。犯戒分方便、根本、成已三个阶段。以杀生论,方便时具足害心,根本时具足快心,成已具足随喜心,是三时俱重。与此不同,或方便、根本时为重,成已时为轻;或方便时轻,根本、成已时为重罪;或方便、成已时为重,根本时用心为轻。

   十、从有心无心来说。判断犯戒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心造作。若是无意为之,就另当别论,有时甚至不算是犯戒。

   犯戒是对僧格的破坏。所犯过错越严重,对僧格的毁坏也就越严重,反之亦然。佛陀制定的戒律,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规范,还是维护整个僧团和谐的准则;不仅是指导我们塑造外在威仪,更是在帮助我们改造内在生命。

   从养成僧格到改造内在生命,既要从身口意三业止恶行善,更要彻底挖掘造业根源,那就是贪嗔痴烦恼。佛陀制戒主要是对行为进行约束,但行为能影响乃至改变心念。所以制戒的根本在于制心,当我们判断犯戒行为时,同样不能离开这一重要因素。

  四、舍戒——身份的放弃

   舍戒是对僧人身份的放弃。

   舍戒通所有戒,从五戒、八戒到沙弥戒、比丘戒乃至菩萨戒。受戒是自愿的,舍戒也是自愿的;信仰是自由的,不信仰也自由的。

   1.四种舍法

   一、作法舍,是通过某种手续来完成。受戒仪式非常复杂,但舍戒却很简单,只要对一个能听懂你说话的人,说一句“我要舍戒”即可。

   二、命终舍,受戒有效时间多长,跟当时所发誓愿有关。一旦超过有效期,戒就会自动舍掉。受别解脱戒的期限是“尽形寿”,其誓愿为:“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一期生命结束,戒也会自动舍弃。其中,唯八关斋戒的受戒期限是一日一夜。

   三、二形生,也就是性别发生变化。本是以男众身份受戒,后来突然变得不男不女。虽然受戒通常是“尽形寿”,但容纳戒体的身器已经毁坏,戒体也就失去发挥作用的力量。在妨碍受戒的十三难中,黄门也是难缘之一。因为这类人意志薄弱,心性不定,无法适应律已的修行生活。

   四、断善根,就是对佛法彻底失去信仰。受戒是建立在对三宝的信仰上,如果失去信仰,戒就没有任何意义,会自然舍去。

   2.顿舍和渐舍

   舍戒有顿渐之分。所谓渐舍,就像从楼上一层层往下走。比如觉得自己要把具足戒舍去,但沙弥身份还能保留,可依次舍去。所谓顿舍,就像从顶楼直接跳下来。比如你觉得自己对佛法毫无信心,要去皈依其他宗教,就一次性放弃了全部。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受戒那么难,而舍戒却这么容易?受戒有那么多条件,缺少一项都不能得戒,而舍戒却没有任何条件?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要向上是非常困难的,但放弃却很容易。人类成百上千年的努力尚能毁于一旦,何况其他?

   3.比丘与比丘尼的差别

   虽然比丘和比丘尼所受戒体相同,但在舍戒的问题上却存在很大差别。

   比丘可舍戒达七次之多。这是根据佛世时一个比丘制定的,尽管他反复七次舍戒、出家,最后一次还是证得阿罗汉果。于是佛陀将舍戒次数定为七次。对于修行者来说,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拿得起放得下。修行要全力以赴,若因缘确实不成熟,索性还俗。最怕的是拿不起也放不下,几十年拖泥带水地度过。于自身,不能从佛法获益;于佛教,影响僧团的整体素质。

   但比丘尼只有一次舍戒的机会。因为女众出家,本来就是佛陀特别开许的,一旦舍去戒体,就没有资格再受具足戒,最多只能出家成为沙弥尼。

   具有一些生活历练,经过一些尘世磨难,未必就是坏事。有些人根基较差,一旦落入世俗生活中,就积累一身习气毛病,被红尘完全淹没。有些人根基较利,经历世俗生活后,反而能对名利彻底放下,发起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

   但你们不要以为居士修行会更容易,要知道,在社会上修行难度是很大的。我在弘法时接触到很多居士,世俗生活带来的障碍,及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你们是难以想象的。成天或者为生计奔波,或者为儿女操劳,再想修行已经力不从心了。所以一般人也只是随便学学,丰富一下业余生活,而不是把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当然也有根基特别好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将世俗名利弃若敝履,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改造生命的修行中。

   以上从受戒、持戒、犯戒、舍戒四个方面做了介绍。作为学佛者,首先要如法受戒,确定自己在佛教中的身份。然后要了解开遮持犯,知道如何才能如法的持戒,避免犯戒。最后还需要知道舍戒的程序,如果对三宝已经失去信心,或者烦恼太重实在没有能力持戒的情况下,应该舍戒。切莫带戒犯重。

  2001年春季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僧伽的资格考量(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