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走路,等等,都可以从书本还原于生活。
这就涉及到将戒律文献现代化的工作。我们搞佛学研究,不是以学术为目的,更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能将祖师留下的文献以现代方式整理出来,就能使很多人从中受益。比如道宣律师所著的《行事钞》,是根据具体事情,将律中相关内容整理成篇,并充分考虑了戒律的实用性。用现在的话说,是对戒律做了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工作。但道宣律师是唐朝人,时代背景不同,语言习惯不同,这就成为很多人的阅读障碍。虽然知道南山三大部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通读并领会的人却很少。所以,把复杂的戒律生活化,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是我们今天的工作重点之一。
社会在提倡普法,僧团同样要普及戒律。现在国内也有一些戒律道场,在很多方面堪为表率。但我觉得他们在研究和弘扬戒律方面偏于保守,基本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学戒是为了运用于生活,不可能永远在特定的范围中。我们今天学修戒律,在把握戒律精神的前提下,还要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伦理学等多种角度进行考察,使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戒律才能走出道场,走向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止持与作持
戒律又有止持和作持之分。止持,是应当制止的行为;作持,是应当实施的行为。
我们之所以会犯戒,会有杀盗淫妄的行为,就是因为贪嗔痴所致。所以,止持主要是针对众生的烦恼而制定。而作持所针对的,则是懒惰、懈怠和放逸,在止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我们要去做什么。
止持的内容,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多以“不”为首——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而作持包括结界、说戒、自恣、说净等,是要求我们遵守的行为,以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得到衣服,不仅要说净,还要在上面染点墨水,或打个补丁,以表坏色之意。这么做的意义,都是让我们不要贪著。
3.持戒功德优劣论
同样是持戒,还有优劣、功德的不同,取决于我们以什么心态来持戒。在《行事钞》中,分十点对这个问题作了说明。
一、取决于持戒内容。戒包括威仪戒、护根戒、定共戒、道共戒等。威仪戒是在行住坐卧中体现出的如法形象,而护根戒守护的是根门,使身口意三业不与烦恼相应,比威仪戒层次更高。此外,定共戒是在禅定状态下所成就,道共戒是证得圣道后所成就。不同的戒,感召的功德也不尽相同。
二、取决于修行层次。不同果位的人,持戒所得到的功德也不同。比如四果阿罗汉持戒所得的功德,就要超过前三果。而初果前的凡夫,又有内凡和外凡之分,在资粮位是外凡,在加行位是内凡。相对而言,内凡持戒的功德又比外凡略胜一筹。不仅持戒如此,犯戒也是如此。四果阿罗汉已断除烦恼,虽习气未尽,偶尔会有误犯,产生的力量却微不足道。而凡夫犯戒时会带着强烈的贪嗔之心,烦恼越重,犯戒导致的罪过也就越重。从持戒角度来说,心地越清净,戒就持得越清净。如果内心夹杂烦恼,持戒行为的本身也会夹杂烦恼,持戒质量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三、取决于不同身份。这是从七众的分别而言,也就是说,比丘戒比沙弥戒更胜,沙弥戒比在家戒更胜。因为戒律是根据不同身份制定的,内容和要求都有区别。
四、从止持和作持而言。止持的前提是止恶,而作持的前提是修善。所以,止持是离重过,作持是离轻过。未持作持戒只是懈怠,属于随烦恼;而未持止持戒的话,就会被贪嗔痴烦恼左右,属于根本烦恼。相比之下,止持的功德会更大些。而同样是止持部分,又以四根本戒为最重,百众学则是走路、说话、穿衣等日常威仪。罪行轻重不同,所感功德自然也不同。
五、从持戒的发心而言。发心有三,即善、不善和无记。所谓善心持戒,是以菩提心和惭愧心持戒。所谓不善心持戒,是以名利心和染污心持戒,为得到人天果报乃至名闻利养持戒。所谓无记心持戒,是无意识的持戒行为,如睡眠、昏厥中没有犯戒。同样的持戒行为,以不同的发心去做,就能感得不同的功德。因为持戒取决于起心动念。以出离心持戒,就能种下解脱的种子。以菩提心持戒,就能种下成佛的种子。
六、从持戒的目的而言。持戒目的大致四种:一为贼分齐,二为罪分齐,三为福分齐,四为道分齐。所谓分齐,就是向这一分看齐。如果为获得名利而持戒,名贼分齐;如果害怕造业堕入恶道而持戒,名罪分齐;如果为求福、生天而持戒,名福分齐;如果为追求解脱、成就菩提而持戒,名道分齐。不同目的,决定了所获功德的优劣。戒律有出家戒和在家戒之分,也有世间戒和出世戒之分。如五戒、十善是偏于世间的戒律,而沙弥戒、比丘戒是偏于出世的戒律。但这也是相对的。若仅为人天福报,无论受什么戒都属于世间的。反之,若以出离心持五戒,五戒同样可以成为解脱之因。
七、从不同的时空而言。南瞻部洲的众生烦恼深重,持戒艰难,因此持戒功德就特别殊胜。无论是持戒还是犯戒,都要有相应的条件。两人同样持五戒,一个在寺院,另一个在商界,自然后者难度更大,因为这需要历境炼心。没有一定经历,很多烦恼无法检查出来。若能在逆境中持戒,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更好的磨练。《优婆塞经》说:“出家菩萨修如是业,是不为难。在家之人,是乃为难。”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难度越大,意义也就越不平凡。
八、从不同的时期而言。佛教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从持戒功德来说,正法比像法更殊胜,像法又比末法略胜一筹。
九、从遮戒和性戒而言。性戒是针对性罪制定,是杀盗淫妄等本身属于犯罪的行为。遮戒主要是为维护僧团和谐及庄严形象制定的戒律。相比之下,持性戒的功德要胜于遮戒。可是如果从对治的角度,遮戒更容易犯,若能加以对治,意义更为重大。
十、六聚上下互持强弱。六聚中,持重戒比持轻戒功德要大。但从对治的意义看,轻戒容易被人忽略,不当做一回事,若能严格受持,于修行有重大意义。
三、犯戒——僧格的毁坏
1.持戒与犯戒
如果说持戒是僧格的完成,那么犯戒就是僧格的毁坏。
犯戒主要是相对持戒而言。因为受持戒律,所以才引出犯戒的问题。我们学习戒律,既要了解戒律精神,也要了解开遮持犯的标准。《行事钞?持犯方轨篇》,就是专门讨论犯与不犯的问题。怎样才属于犯?怎样才不属于犯?当我们说到犯戒时,是具缘成犯。比如杀生,要具足几项条件才属于犯,包括是否有心为之,是否将对方致死等。
佛世时,凡涉及戒律的事务,都要请律师判定,相当于法官。当然,僧团又有僧事僧断的特点,律师根据戒律提出处理意见后,还要经过僧团表决,决定权还在于大众。大众同意,说明你处理得对;大众不同意,说明处理中还存在问题。作为律师,要熟知每条戒律及开遮持犯,这样才知道究竟是犯或不犯,犯轻或犯重,以便作出相应处理。对犯戒行为进行合理惩罚,不仅能帮助犯戒者改过自新,更能有效维护团体秩序。
2.作犯与止犯
持戒有止持和作持之分,相应的,犯戒也有作犯和止犯两类。依止持而有作犯,依作持而有止犯。
比如不杀生是止持,杀生就是作犯;不偷盗是止持,偷盗就是作犯。止持,不仅是行为上的禁止,同时也是在制止我们的贪嗔痴烦恼。因为杀盗淫妄就是贪嗔痴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就是作犯。反之,在贪嗔痴现起时就以智慧关照,并进一步在行为上加以约束,就是持戒。而说净、安居、说戒、自恣等均属于作持,是僧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去做,就是止犯。
学习戒律,首先要懂得“此应作,此不应作”,也就是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些事情不该去做。从本质上说,这也是整个戒律的核心所在。
3.犯戒罪行轻重
犯戒有程度的不同,有严重的犯戒,还有轻微的犯戒,同样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从果位上说。修行证得初果后,无漏圣道已经现前,相对未见道的行者来说,犯戒过错更轻。但三果圣者思惑未断,仍有故犯成分,所谓“三果故犯故重”。直到阿罗汉这样的无学圣人,只因习气而误犯,绝非有意为之,亦无任何烦恼在内,所谓“无学误犯故轻”。持戒功德的高低,取决于发心纯度;而犯戒罪的轻重,则取决于烦恼含量。犯戒时染污心越重,罪过就越重。若将每个过错比做一颗种子,种子内的烦恼成分越大,将来产生破坏力就会越大。在《行事钞》中,道宣律师就是以唯识思想、从心性角度来分析戒体。持戒虽是一种行为,但根源却是内在的心理活动。而行为发生后,又会在思维中投射相应的影像。这就是唯识所说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所以戒律和唯识也是相通的,因为唯识强调的是转依,而持戒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二、从行为上说。持戒有作犯和止犯两类,从犯罪程度上说,作犯较重,止犯较轻。因为作犯是贪嗔痴所致,属于根本烦恼,而止犯是懈怠和懒惰所致,属于随烦恼。另外,故意为重,误犯为轻。
三、从心态上说。若以不善心犯戒,罪过最为严重;若以善心犯戒,是好心办坏事,罪过相对较轻;若以无记心犯戒,无意为之,罪过就更轻微了。
四、从戒的篇聚来说。六篇中,犯前面的篇聚比起后面的罪过要重,所谓前前重于后后。
五、从遮罪性罪来说。犯性戒的罪过较重,犯遮戒的罪过较轻。
六、从时间上说。佛陀在世时,犯戒罪过较轻;佛陀灭度后,犯戒罪过较重。这是因为佛世时,修行者的根基较好,烦恼也就比较轻。据记载,六群比丘是佛世时最调皮的几个人。但在佛灭度后,有位已证阿罗汉果的尊者去拜访一位曾经见过佛陀和六群比丘的老人,想了解一下他们当时的修行情况。老人告诉他说:你看我窗台上的油灯,六群比丘在这…
《僧伽的资格考量(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