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吃飯,怎麼穿衣,怎麼走路,等等,都可以從書本還原于生活。
這就涉及到將戒律文獻現代化的工作。我們搞佛學研究,不是以學術爲目的,更不是以標新立異爲目的,能將祖師留下的文獻以現代方式整理出來,就能使很多人從中受益。比如道宣律師所著的《行事鈔》,是根據具體事情,將律中相關內容整理成篇,並充分考慮了戒律的實用性。用現在的話說,是對戒律做了現代化和本土化的工作。但道宣律師是唐朝人,時代背景不同,語言習慣不同,這就成爲很多人的閱讀障礙。雖然知道南山叁大部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通讀並領會的人卻很少。所以,把複雜的戒律生活化,把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是我們今天的工作重點之一。
社會在提倡普法,僧團同樣要普及戒律。現在國內也有一些戒律道場,在很多方面堪爲表率。但我覺得他們在研究和弘揚戒律方面偏于保守,基本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學戒是爲了運用于生活,不可能永遠在特定的範圍中。我們今天學修戒律,在把握戒律精神的前提下,還要結合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學、倫理學等多種角度進行考察,使之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只有這樣,戒律才能走出道場,走向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2.止持與作持
戒律又有止持和作持之分。止持,是應當製止的行爲;作持,是應當實施的行爲。
我們之所以會犯戒,會有殺盜淫妄的行爲,就是因爲貪嗔癡所致。所以,止持主要是針對衆生的煩惱而製定。而作持所針對的,則是懶惰、懈怠和放逸,在止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我們要去做什麼。
止持的內容,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多以“不”爲首——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而作持包括結界、說戒、自恣、說淨等,是要求我們遵守的行爲,以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得到衣服,不僅要說淨,還要在上面染點墨水,或打個補丁,以表壞色之意。這麼做的意義,都是讓我們不要貪著。
3.持戒功德優劣論
同樣是持戒,還有優劣、功德的不同,取決于我們以什麼心態來持戒。在《行事鈔》中,分十點對這個問題作了說明。
一、取決于持戒內容。戒包括威儀戒、護根戒、定共戒、道共戒等。威儀戒是在行住坐臥中體現出的如法形象,而護根戒守護的是根門,使身口意叁業不與煩惱相應,比威儀戒層次更高。此外,定共戒是在禅定狀態下所成就,道共戒是證得聖道後所成就。不同的戒,感召的功德也不盡相同。
二、取決于修行層次。不同果位的人,持戒所得到的功德也不同。比如四果阿羅漢持戒所得的功德,就要超過前叁果。而初果前的凡夫,又有內凡和外凡之分,在資糧位是外凡,在加行位是內凡。相對而言,內凡持戒的功德又比外凡略勝一籌。不僅持戒如此,犯戒也是如此。四果阿羅漢已斷除煩惱,雖習氣未盡,偶爾會有誤犯,産生的力量卻微不足道。而凡夫犯戒時會帶著強烈的貪嗔之心,煩惱越重,犯戒導致的罪過也就越重。從持戒角度來說,心地越清淨,戒就持得越清淨。如果內心夾雜煩惱,持戒行爲的本身也會夾雜煩惱,持戒質量自然受到很大影響。
叁、取決于不同身份。這是從七衆的分別而言,也就是說,比丘戒比沙彌戒更勝,沙彌戒比在家戒更勝。因爲戒律是根據不同身份製定的,內容和要求都有區別。
四、從止持和作持而言。止持的前提是止惡,而作持的前提是修善。所以,止持是離重過,作持是離輕過。未持作持戒只是懈怠,屬于隨煩惱;而未持止持戒的話,就會被貪嗔癡煩惱左右,屬于根本煩惱。相比之下,止持的功德會更大些。而同樣是止持部分,又以四根本戒爲最重,百衆學則是走路、說話、穿衣等日常威儀。罪行輕重不同,所感功德自然也不同。
五、從持戒的發心而言。發心有叁,即善、不善和無記。所謂善心持戒,是以菩提心和慚愧心持戒。所謂不善心持戒,是以名利心和染汙心持戒,爲得到人天果報乃至名聞利養持戒。所謂無記心持戒,是無意識的持戒行爲,如睡眠、昏厥中沒有犯戒。同樣的持戒行爲,以不同的發心去做,就能感得不同的功德。因爲持戒取決于起心動念。以出離心持戒,就能種下解脫的種子。以菩提心持戒,就能種下成佛的種子。
六、從持戒的目的而言。持戒目的大致四種:一爲賊分齊,二爲罪分齊,叁爲福分齊,四爲道分齊。所謂分齊,就是向這一分看齊。如果爲獲得名利而持戒,名賊分齊;如果害怕造業墮入惡道而持戒,名罪分齊;如果爲求福、生天而持戒,名福分齊;如果爲追求解脫、成就菩提而持戒,名道分齊。不同目的,決定了所獲功德的優劣。戒律有出家戒和在家戒之分,也有世間戒和出世戒之分。如五戒、十善是偏于世間的戒律,而沙彌戒、比丘戒是偏于出世的戒律。但這也是相對的。若僅爲人天福報,無論受什麼戒都屬于世間的。反之,若以出離心持五戒,五戒同樣可以成爲解脫之因。
七、從不同的時空而言。南瞻部洲的衆生煩惱深重,持戒艱難,因此持戒功德就特別殊勝。無論是持戒還是犯戒,都要有相應的條件。兩人同樣持五戒,一個在寺院,另一個在商界,自然後者難度更大,因爲這需要曆境煉心。沒有一定經曆,很多煩惱無法檢查出來。若能在逆境中持戒,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是更好的磨練。《優婆塞經》說:“出家菩薩修如是業,是不爲難。在家之人,是乃爲難。”之所以這樣強調,是因爲難度越大,意義也就越不平凡。
八、從不同的時期而言。佛教分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從持戒功德來說,正法比像法更殊勝,像法又比末法略勝一籌。
九、從遮戒和性戒而言。性戒是針對性罪製定,是殺盜淫妄等本身屬于犯罪的行爲。遮戒主要是爲維護僧團和諧及莊嚴形象製定的戒律。相比之下,持性戒的功德要勝于遮戒。可是如果從對治的角度,遮戒更容易犯,若能加以對治,意義更爲重大。
十、六聚上下互持強弱。六聚中,持重戒比持輕戒功德要大。但從對治的意義看,輕戒容易被人忽略,不當做一回事,若能嚴格受持,于修行有重大意義。
叁、犯戒——僧格的毀壞
1.持戒與犯戒
如果說持戒是僧格的完成,那麼犯戒就是僧格的毀壞。
犯戒主要是相對持戒而言。因爲受持戒律,所以才引出犯戒的問題。我們學習戒律,既要了解戒律精神,也要了解開遮持犯的標准。《行事鈔?持犯方軌篇》,就是專門討論犯與不犯的問題。怎樣才屬于犯?怎樣才不屬于犯?當我們說到犯戒時,是具緣成犯。比如殺生,要具足幾項條件才屬于犯,包括是否有心爲之,是否將對方致死等。
佛世時,凡涉及戒律的事務,都要請律師判定,相當于法官。當然,僧團又有僧事僧斷的特點,律師根據戒律提出處理意見後,還要經過僧團表決,決定權還在于大衆。大衆同意,說明你處理得對;大衆不同意,說明處理中還存在問題。作爲律師,要熟知每條戒律及開遮持犯,這樣才知道究竟是犯或不犯,犯輕或犯重,以便作出相應處理。對犯戒行爲進行合理懲罰,不僅能幫助犯戒者改過自新,更能有效維護團體秩序。
2.作犯與止犯
持戒有止持和作持之分,相應的,犯戒也有作犯和止犯兩類。依止持而有作犯,依作持而有止犯。
比如不殺生是止持,殺生就是作犯;不偷盜是止持,偷盜就是作犯。止持,不僅是行爲上的禁止,同時也是在製止我們的貪嗔癡煩惱。因爲殺盜淫妄就是貪嗔癡的表現,如果任其發展,就是作犯。反之,在貪嗔癡現起時就以智慧關照,並進一步在行爲上加以約束,就是持戒。而說淨、安居、說戒、自恣等均屬于作持,是僧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這樣去做,就是止犯。
學習戒律,首先要懂得“此應作,此不應作”,也就是哪些事情應該去做,哪些事情不該去做。從本質上說,這也是整個戒律的核心所在。
3.犯戒罪行輕重
犯戒有程度的不同,有嚴重的犯戒,還有輕微的犯戒,同樣可以從十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從果位上說。修行證得初果後,無漏聖道已經現前,相對未見道的行者來說,犯戒過錯更輕。但叁果聖者思惑未斷,仍有故犯成分,所謂“叁果故犯故重”。直到阿羅漢這樣的無學聖人,只因習氣而誤犯,絕非有意爲之,亦無任何煩惱在內,所謂“無學誤犯故輕”。持戒功德的高低,取決于發心純度;而犯戒罪的輕重,則取決于煩惱含量。犯戒時染汙心越重,罪過就越重。若將每個過錯比做一顆種子,種子內的煩惱成分越大,將來産生破壞力就會越大。在《行事鈔》中,道宣律師就是以唯識思想、從心性角度來分析戒體。持戒雖是一種行爲,但根源卻是內在的心理活動。而行爲發生後,又會在思維中投射相應的影像。這就是唯識所說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戒律和唯識也是相通的,因爲唯識強調的是轉依,而持戒就可以達到這一效果。
二、從行爲上說。持戒有作犯和止犯兩類,從犯罪程度上說,作犯較重,止犯較輕。因爲作犯是貪嗔癡所致,屬于根本煩惱,而止犯是懈怠和懶惰所致,屬于隨煩惱。另外,故意爲重,誤犯爲輕。
叁、從心態上說。若以不善心犯戒,罪過最爲嚴重;若以善心犯戒,是好心辦壞事,罪過相對較輕;若以無記心犯戒,無意爲之,罪過就更輕微了。
四、從戒的篇聚來說。六篇中,犯前面的篇聚比起後面的罪過要重,所謂前前重于後後。
五、從遮罪性罪來說。犯性戒的罪過較重,犯遮戒的罪過較輕。
六、從時間上說。佛陀在世時,犯戒罪過較輕;佛陀滅度後,犯戒罪過較重。這是因爲佛世時,修行者的根基較好,煩惱也就比較輕。據記載,六群比丘是佛世時最調皮的幾個人。但在佛滅度後,有位已證阿羅漢果的尊者去拜訪一位曾經見過佛陀和六群比丘的老人,想了解一下他們當時的修行情況。老人告訴他說:你看我窗臺上的油燈,六群比丘在這…
《僧伽的資格考量(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