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的资格考量
济 群
僧格的资格考量,主要围绕受戒、持戒、犯戒、舍戒四个方面。其中,受戒是僧格的取得,持戒是僧格的完成,犯戒是僧格的毁坏,舍戒则是僧格的放弃。
一、受戒——僧格的取得
所谓僧格,是以戒为体。从本质上说,受戒就是为了获得戒体,获得成为僧人的身份和资格。
1.目前汉传地区的受戒问题
就目前现状来看,受戒普遍都比较草率。从居士戒到沙弥戒、具足戒,都存在这个现象。明清以来,受戒主要是根据明朝见月律师制定的三坛正范,及三皈、五戒、八戒的正范。其特点在于,参照大乘思想,仪式庄严隆重。应该说,这套受戒规范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我们要知道,见月律师研究戒律、撰写著述时,恰是在南山律失传的情况下。南山律虽然在唐代盛极一时,但宋代之后就失传了,直到清末民初才从日本请回。所以,见月律师制定的这些规范,和原始律藏及道宣律师制定的受戒规范,是有一定出入的。
受戒是僧团的大事,在《四分律》中,有专门的“受戒犍度”。在道宣律师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都有专门篇幅论及受戒相关问题。如果对受戒进行研究,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从戒律的整个授受仪式来说,需要具足相应的条件,如此方能得戒。。尤其是纳受戒体的部分,需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可能不得戒体。现在通用的受戒羯磨,是依《三坛正范》施行。戒师们对羯磨的精神多半缺乏深刻认识,在传戒时容易流于形式,受戒者往往稀里糊涂就算把戒受完,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得到戒体。
2.佛世时的受戒方式
佛陀在世时,受戒的方式有很多,戒律中介绍了以下几种。
一是善来。只须佛陀说一声“善来”,求戒者当下就能成为比丘。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及在他们率领下归投佛陀的弟子等,都属于善来比丘。所以,这是佛世时普遍使用的受戒方式。
二是破结使。结和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结成苦果,故名结,能使众生沉溺生死,故名使。如果由修行断除烦恼,自然获得戒体。
三是三语。只要称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句话,就能获得戒体。佛陀在世时,人们通常是跟随佛陀出家。但印度毕竟很大,有些人虽然有心出家修道,但在前往拜见佛陀的途中,却因路途遥遥、跋涉艰难而退心。佛陀于是授权其他比丘,允许他们接引别人出家,只要宣誓“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希望成为什么”,就等于受具足戒。
四是八敬。这是比丘尼的受戒方式。佛陀建立僧团之初,并未接受女众出家。后经阿难祈请而慈悲开许,并制定八敬法,要求她们依八敬法建立尼众僧团。阿难转达佛陀的教诫后,她们立即表示愿意遵循八敬法,当下得到戒体。
五是遣使,也就是派遣他人转达。这在佛教史上是个孤例,因为有名女众因貌美而闻名四方,当她决心追随佛陀出家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人准备在半路截获她。为了安全起见,佛陀特许她可以派遣使者代为受戒,然后向她转达,以这种方式得到戒体。
由此可见,早期的受戒方式有较大灵活性。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我们现在为什么要采用如此复杂而又严格的羯磨受戒呢?这一方面是取决于佛陀的威德,一方面是取决于受戒者的根基和信心。在佛陀入灭后,虽然历代都有不少祖师大德,如龙树、提婆及中国的道安、智者等,其成就虽不能和佛陀相比,但也深受人们的恭敬景仰。如智者大师就被尊为东土小释迦,极一时之荣。为什么他们也不可以这样做呢?这是和众生根基有关。
如果受戒者本身对三宝的信心极其强烈,再简单的仪式,也会在内心引起强烈震撼,从而获得戒体。就像易燃的山林,只要有星星之火,就能立即燃烧起来。相反,如果慧根浅薄,对三宝缺乏坚定信心,就要通过如法而隆重的仪式,才能起到相应效果。
就像你们在这里,天天有这么多老师给你们上课,时间一久,听得就没什么感觉了。闻法,也就是听听而已,很难落实到心行上。而对于那些普通信众,平日很难有闻法机会,对法的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偶尔听到平日仰慕的法师说法,就会久旱逢甘露般终身难忘。 所以说,闻法效果如何,既在于说法者,更在于闻法者本身。受戒也是同样的原理。因为根基不同,对三宝的信心不同,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采用羯磨受戒,通过隆重的仪式,来唤醒并加强受戒者对戒体的渴求,从而纳法于心。
3.羯磨受戒的要领
羯磨受戒的相关条件,可归纳为能受有五、所对有六、发心乞戒、心境相当、事成究竟五类。
能受有五,是受戒者必须具备的五项条件:一、必须是人;二、诸根具足,身体各部位不多不少,各就各位;三、身器清净,没有犯过冒充比丘、坏人梵行等十三种罪行;四、出家相具,必须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具足出家人的外貌;五、得少分法,已经受过五戒或沙弥戒。
所对有六,是传戒羯磨必须具备的六项条件:一、结界成就,传戒必须在如法的特定场所举行;二、有秉法僧,有懂得整个授戒仪式的僧人;三、数满如法,再佛法兴盛地区,授比丘戒必须有十僧,比丘尼戒则须二十僧。现在,女众受戒是先到男众处受,然后到女众处再作一次羯磨,为二部僧戒,也具足二十僧。如果是在边远地区,有五人即可传戒。四、界内尽集和合,在特定场所,相关僧众必须全部到场;五、白四教法,也称一白三羯磨,即宣布一次,表决三次,是获得戒体的关键时刻;六、资缘具足,受戒者必须衣钵具足,这是出家人的象征,否则就无法外出乞食。
发心乞戒,是作为受戒者要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得到戒体,希望依戒修行,如此才堪为法器。
心境相当,是羯磨师在作羯磨时,戒子要听得清楚明白,尤其是一白三羯摩,否则就不能纳法于心。
事成究竟,整个羯磨仪式能自始至终地圆满完成。
以上,是羯磨受戒的主要事项。
二、持戒——僧格的完成
在持戒的问题上,有几点是必须知道的。
1.受戒与持戒
首先,受与随要一致。受,为受持;随,为随行。换言之,受什么戒,就应持什么戒。若受五戒,就须持五戒;若受八戒,就须持八戒。若受菩萨戒,依什么羯磨受持,就按什么规范行持,或是“梵网菩萨戒”,或是“瑜伽菩萨戒”。比丘戒也是同样,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有部律等,依哪部律的羯摩受戒,就应按相应的戒本行持。这就是受和随的统一,不可受此而行彼。
其次,受戒后应当持戒。受戒是带有发愿性质,如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我们对三宝作出的承诺。既然有了承诺,就应认真遵守,否则便是背信弃义。所以说,受戒和持戒就是许诺和履行诺言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持戒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戒体。获得戒体,只是获得成为比丘的资格,并不算是真正的比丘。这一身份,必须通过持戒来保护并完成,否则就会因不如法的行为破坏戒体。保有清净戒体,就是保有清净僧格,保有解脱和菩提的种子。
从受戒到持戒,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戒。出家人受戒,或49天,或53天,或108天。而真正获得戒体的时间,不过是几分钟,也就是关键的“一白三羯磨”。为什么戒期要安排这么多天?因为在受戒期间,除忏悔外,还要请戒师讲解戒律,使戒子熟悉戒律的条文、了解持戒的意义,这样才能如法持戒。过去的丛林大多设有“学戒堂”,是僧众学习戒律和教理的场所。此外,还要以五年时间依止师长身边,以此长养并完成僧格。
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是佛法基本修学项目。同时,也是每个僧人必备的修养。要完善僧格就必须持戒,要安住身心就必须修定,要树立正见就必须闻思经教。但在汉传佛教中,将律定为一宗,将禅定为一宗。无形中使一些人误以为,只有禅宗弟子才需要参禅,只有律宗弟子才需要持戒。除此而外,就不需要修禅或持戒,这是极大的错误。
整个戒律的学习,需要有如法的氛围。因为戒律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有个人行持的部分,还有集体共行的部分。若无团体的共同维护,即使将戒律学下来,即使想要独善其身,也很难在生活中真正做好。你想诵戒,但所在道场已不再诵戒;你想说净、忏罪,也无人理会。依照戒律,僧人的衣食住行及僧团活动都有一定之规,可很多寺院并未施行。若处处按照戒律对照,会感觉障碍重重。尤其是把戒律学得特别机械的人,走到哪里都看到别人不如法,往往徒增烦恼,影响自身修行。
我曾在《法音》发表《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一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戒律的发展方向,包括“传戒必须结合学戒”及“建立律学的模范道场”等。建议在宝华山、五台山等地设立几所律宗道场,将有志研究并实践戒律的人聚集起来,担负续佛慧命的使命。这些道场不仅要负责传戒任务,还要提供学戒条件,营造持戒氛围。倘能做到这几点,不妨将受戒时间再延长一点,让戒子们对戒律生活有充分的感受。这样才能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得到真正受用。真正体会到戒律生活的清净殊胜,才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戒律的普及和推广中。若从未感受过如法的戒律生活,不懂得持戒对修行的作用,最后会觉得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所受的戒就形同虚设了。
在原始僧团,戒律完全落实在生活中,所以学戒只需要在生活中观察、行持,而不是从书本中得来。但现代人学戒,还要先过理论关,要把三大部或整个律藏学下来,没有相当文化功底是很困难的。古代祖师对经教的诠释,使各宗形成博大的理论体系,但也使得教理变得越来越深奥。尤其在今天这个末法时期,对根钝慧浅的弟子们来说,很少有人能够完全通达。我认为,将戒律理论化,不如将戒律生活化。持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奉行健康的生活,包括…
《僧伽的资格考量(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