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上心學分第八
這一部分是說的定。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
說,增上戒的殊勝已經說完了,增上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這裏沒有用“定”,而用的是“心”、增上心。我們知道,心一般是指我們現前的虛妄分別心,因爲是虛妄分別心,所以有很多的煩惱,若是我們能夠修學世出世間善法,那就會逐漸地得到安樂、得到光明。增上心就是說,我菩薩修學聖道,先有增上戒令自己的身口清淨,你不是身口清淨就完了,你還要進一步調伏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也清淨,所以這裏用了增上心,其實給定是一樣的。
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叁、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別故。
菩薩增上心有六種殊勝,就是所緣差別、種種差別、對治差別、堪能差別、引發差別、作業差別。根據這六種差別來顯示菩薩增上心的殊勝之處。下邊兒一個一個的差別來說。
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
“所緣差別”就是大乘所說的禅定、增上心所緣慮的對象與小乘的禅定是不一樣的。“謂大乘法爲所緣故”,就是說,大乘增上心所緣慮的對象是大乘教法,是大乘的教理行果。禅定是什麼?就是靜慮、思惟修,就是把心靜下來專門思惟,現在菩薩增上心就是讓你的心靜下來專心思惟大乘教法。菩薩是爲了成就佛道而修習禅定的,所以在禅定中是思惟大乘教法的。我們通過這《攝大乘論》,可以看出,無著論師一直在強調學習佛法的重要性,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是以學習爲基礎,這給咱們中國佛教徒是格格不入的。淨土宗要求專心念佛,禅宗要求專心參究,這差別很大。
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集褔定王、賢守、健行等叁摩地,種種無量故。
第二是種種差別。第一的“所緣差別”是說學習的是大乘教法,這第二的“種種差別”說的是所成就的禅定是各種各樣的。長行中舉出了四種叁昧。第一是“大乘光明”叁摩地,“大乘”是發無上菩提心,發大菩提心的人,他修學禅定成功了,他從禅定裏發出光明智慧,能夠照了大乘佛法的教理行果,能通達一切大乘佛法,這個就是“大乘光明叁摩地”,這是強調智慧的。第二種禅定是“集福定王”叁摩地,所謂“集福定王叁摩地”,這是說,禅定雖然成就了,但禅定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要成佛度衆生的,于是,菩薩成就了禅定以後,還要繼續積集無量無邊的福德。這是得禅定以後,在禅定裏繼續積集無量的福德。“王”是自在的意思。“福”是福德,最簡單的福就是咱老百姓說的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等,當然這裏說的可不是這個。第叁是“賢守”叁摩地。“賢”是慈悲仁善,“守”是有慈悲心守護一切衆生,怎麼守護呢?就是教化一切衆生,讓衆生都修學善法而不受惡報。這是說菩薩在禅定中教化衆生。大乘光明叁摩地、集福定王叁摩地是菩薩自己培植福慧,賢守叁摩地是菩薩利益衆生。第四是“健行”叁摩地,“健行”就是健者所行,“健”是剛健,也就是大丈夫,說,菩薩不爲一切法所動搖的境界,叫剛健,他所修的叁昧,叫做“健行”叁摩地。長行中還有一個“等”字兒,是表示還有其它的叁昧,叁昧可不只這四種,有很多很多。
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xie)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
“對治差別”是說登地的菩薩他在所成就的禅定裏,也還是得修學的,主要是修習止觀,他們修習止觀是幹什麼的?我們修習是因爲我們煩惱多,要對治煩惱,他們修習止觀是幹什麼呢?也是來對治內心裏的煩惱,難道菩薩還有煩惱,菩薩有的是細相煩惱,就是煩惱的種子。“謂一切法總相緣智”,這是說菩薩在禅定裏繼續修止觀成就一切法總相緣智。法有總相、別相,就是總體、部分,我們是認識不了總體的。別相就是差別相,總相就是無差別相,無差別相就是真如。“總相緣智”就是緣一切法總相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根本無分別智,又叫真如智、如理智。菩薩在禅定裏發動這個真如智來修止觀,就能除去阿賴耶識裏的粗重種子、煩惱種子。這個就叫“對治差別”。下邊兒的“以楔出楔”是個比喻,“楔”,就是小木片,木匠要作桌子,桌子腿與桌子面怎麼連起來,就是在桌子面上開孔,在桌子腿上作榫,把榫往孔裏放,孔與榫有時候會很合適,而有時候不是那麼合適,當孔大了一些而榫小了一些的時候,就用小木片打進去,這個小木片就叫楔。楔就是不主要、很小的意思,咱們在看書的時候,有些書一開始的一小段兒,叫“楔子”。還有的時候是這樣,有一段木頭,孔裏放了一個東西,發現放錯了,要把它拿出來,可怎麼用力也拔不出來,我就從反面用一個木塊釘住要拿出來的東西打擊,就可以把要拿出來的東西拿出來,那個木塊就叫楔子。這個“以楔出楔”就是這個意思,孔裏有一個楔拿不出來了,我就又用一個楔釘住它,把要拿出來的楔打出來。這個比喻就是說,現在阿賴耶識裏有煩惱種子,它是個壞楔,要把它拿掉,它堵住了我們的心竅,把這個孔堵住了,我們就用“一切法總相緣智”――就是修止觀成就是總相緣智、根本無分別智、真如智,來把阿賴耶識裏的煩惱種子打掉,把心竅打開。就是說,止觀能破煩惱種子。“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就是遣除阿賴耶識中的一切障礙種子。這就是對治差別。小乘只能對治現行,而大乘不但可對治現行,還可以對治種子。
堪能差別者,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堪能”就是殊勝的能力。“堪能差別”是說,菩薩安住在甚深禅定中,他可以隨自己的高興而到任何地方去受生,他看哪個地方有人該當受教就到那個地方受生去教化那該當受教的人。
引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引發差別”是說,菩薩這增上心學禅定能夠引發出“一切世界無礙神通”,“一切世界無礙”就是說可以到任何世界去,到娑婆世界可以,到極樂世界也可以,到淨琉璃世界也可以……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沒有一點兒障礙。這不是小乘所能及的。
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剛才說的“引發差別”是說從增上心學禅定裏面引發出無礙的神通,這個“作業差別”是說引發出來的神通可以作業,作種種不同的業,長行中就舉了一些情況。“能振動”,這是指威力大,可不是引起地震。“熾然”是指光明無量。“遍滿”是指利益所有衆生,任何世界的任何衆生他都可以利益。“顯示”是表現出來以開示衆生,表現出什麼?只要能利益衆生的,他都可以表現出來。“轉變”,這是讓四大互相轉變,讓水變成火,讓火變成風,有這個境界。“往來”是說可以在任何世界來往。“卷舒”,卷就是把大的變小,舒就是把小的抻大。這都是自在的境界。“一切色像皆入身中”,這句話實際上表述的就是《普門品》中的“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就是說,菩薩變現了很多化身去度衆生,這些化身就是論文中說的“色像”,化身是以色法的形式顯現的,所以是“色”,它們只是化身,不是實在的,所以是“像”,像就是影像。接著一句是“所往同類”,就是說,菩薩化現了各種化身,這些化身都去度衆生,要去度化牛的時候,就有一個菩薩化身的牛去度,要去度化天人的時候,就有一個菩薩化身的天人去度,要來度化人的時候,就有一個菩薩化身的人來度,這就叫“所往同類”。爲什麼這樣呢?比如說你要來度化人,可是你卻是化身的豺狼來度,人見你就跑,你怎麼來度?所以要化身爲同類的身像來度。“或顯或隱”是說,化身的同類身像或者是很明顯地現出來,讓你看見,和你說話,但有的是“隱”的,就是讓你看不見――也就是幫助了你,但你不知道是誰幫助你的。“所作自在”,是說菩薩想作的事兒沒有作不成的,爲什麼?作不成的他就不作,也就是說,機緣沒到的時候他根本不強作。“伏他神通”是指菩薩的神通可以降伏惡人,你就是再惡的人,到菩薩這兒都不行,你惡菩薩比你還惡,讓你惡不起來,你要是善良,菩薩給你幫助使你上進,你惡,菩薩給你作惡的逆緣,讓你不能爲惡。“施辯念樂”,“施辯”就是布施給你辯才,你沒有辯才菩薩布施給你辨才,讓你度衆生的時候說法說得更好,能更好地度化衆生,這就是咱們常說的“加持”。“念”就是“施念”,“樂”就是“施樂”。“念”就是“于曾習境明記不忘”,現在的“施念”就是說,有的修行者念力不行,老忘,菩薩就加持你,讓你保持念力。念力是五力之一,在《阿彌陀經》上說極樂世界的鳥都在說法,說的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其中的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其中就有念力。現在菩薩就是加持你的念力。“施樂”就是使令聽法的人心裏得到法喜。妙老說也可以這麼說:有些邪惡的鬼神放種種毒氣,使這個地方流行瘟疫,菩薩用神通能消除這一切瘟疫,使大家身體健康,這也叫施樂。“放大光明”是菩薩在要說法是時候給有緣人發信號,通知他們。在咱們這個世界要通知是打個電話呀什麼的,菩薩就是放光的,菩薩在這兒一放光,十方世界有緣的人,或者他方世界的菩薩就來了,來捧場聽法。大乘經典上佛陀說法的時候很多都要放光。“引發如是大神通”,菩薩在增上心禅定裏面就能引發這樣廣大的神通,來作利益衆生的廣大事業。這是不可思議的。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
作業差別是六種殊勝的最後一個,不過作業差別講的很多,剛才是說引發神通,現在說引發難行業。所謂“引發難行業”就是說,從禅定裏能引發出來十種難行。論文中說“攝諸難行十難行”,就是說…
《《攝大乘論》要義 增上心學分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