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賴耶爲中心,這兒說依他起是中心,阿賴耶就是依他起性。在依他起上說遍計執,在依他起上說圓成實,都是在依他起上進行說明的。
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
你說由異門故成依他起,到底是啥異門呢?就是說,你到底是從哪一個角度來成就依他起的?
依他熏習種子起故。
說,我就是依識的各種活動所熏成的種子這個角度來成立依他起的。因爲一切現行法都是由種子生起的。
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
遍計執是從哪個角度成立的?
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
前邊關于這個遍計所執自性,給分成能遍計、所遍計、遍計所執叁方面說了一下,現在再說一下,“由是遍計所緣相故”,這就是所遍計,所遍計其實就是似義顯現者,是無而似有、分明顯現的,就是識所了別的境界。我們就根據這個所遍計成立的遍計所執。“又是遍計所遍計故”,這是第叁方面遍計所執。能遍計的心去遍計、執著所遍計的對象,這就成就了遍計所執。所遍計是似義顯現的,但似義顯現本身是依他起的,所以依他起是所緣,這個依他起的所緣在能執著的心上顯現時,就成就了“遍計所執”。這兩句話,有兩個意思:“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因爲有所遍計所以叫遍計所執(重點兒在對象),因爲依他起的心要去遍計所遍計(重點兒在遍計),所以叫遍計執。
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
圓成實是從哪個角度成立的呢?
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
第六意識的執著本身是依他起,執著的“似義顯現”是“畢竟不如是有故”,似義顯現究竟是沒有的、畢竟是沒有的。通達似義顯現的無所有而顯出來的諸法空相,就是圓成實。也就是說,這是從依他起上的所遍計根本就沒有這個角度成立圓成實的。這樣,一切法有叁類: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依他起是中心,向遍計所執那邊兒去,是凡夫境界,向圓成實這邊兒去,是聖者境界。就是說,凡夫的境界也好,聖者的境界也罷,都是建立在依他起上的。
此叁自性各有幾種?
叁自性各分二類,這是問有幾類。其實分類是因角度不同而有的類,並不是這一類給那一類隔著的。
謂依他起略有二種。
先說依他起的二類。
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
“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這一類,是說過的,第二類沒有說過。“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就是說,難說它是雜染還是清淨的,看你怎麼去分別它了,要是凡夫虛妄分別心去分別它,執著這依他起的似義顯現,這就是雜染的。要是我們正聞熏習,通達無分別智,用這無分別智來觀察這似義顯現,這依他起就是清淨的。就是說,這依他起,隨染淨的因緣而雜淨。“由此二種依他別故”,第一種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第二種是“雜染清淨性不成故”。從本質上說,“雜染清淨性”還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雜染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清淨也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由此二種依他別故”的“別”是指名稱不同,說根據能诠的名稱把依他起表述爲兩種,可不是真有兩種不同的依他起。
遍計所執亦有二種。一者、自性遍計執故,二者、差別遍計執故,由此故名遍計所執。
遍計所執自性也有兩種,一個是自性遍計執,一個是差別遍計執。“自性遍計執”,就是指執著依他起的法是真實的,說這似義顯現的一切法是真實的。說色法就執著色法真實,說心法就執著心法真實。“差別遍計執”是說,對每一法又有不同的執著。比如桌子,它是色法,你一下執著它常,一下又說它用著不舒服等,就是說諸法有不同的義用。這就是差別遍計執。凡夫的執著很明顯的,聖人的執著很微細,只要沒成佛,執著還是有的。
圓成實性亦有二種。一者、自性圓成實故,二者、清淨圓成實故,由此故成圓成實性。
圓成實自性也分兩種,一個是“自性圓成實”,就是諸法空性。它本身是不變的。第二是“清淨圓成實故”,這是我們修行證果之後所顯的。就是說,在凡夫的時候,具的是自性圓成實,當然這自性圓成實也通于佛。到你成佛之後,那是清淨圓成實。從其本質上來說,圓成實沒有凡聖之別。
複次,遍計有四種:一、自性遍計,二、差別遍計,叁、有覺遍計,四、無覺遍計。
前邊兒把叁性總說了一下,說它們都有二類。這兒把遍計執再特別提出來說一下,再加兩類,前邊兒說遍計執有自性遍計、差別遍計,這兒給加上“有覺遍計”和“無覺遍計”。
有覺者,謂善名言。
啥是有覺遍計?“謂善名言”,就是有的人特別善于利用表義名言把自己所遍計出來的思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說他把自己所遍計的東西表達出來影響別人。他善說,特煽情。他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的人就是笨嘴拙舌的不會說。
無覺者,謂不善名言。
這是指內心有想法但表達不出來,表達不好。世親釋156頁中說,“謂牛羊等,雖有分別,然於文字,不能解了。”我們說的時候,還包括小孩子等,啞巴算不算,我沒有注意過。
如是遍計複有五種:
這是又用了一種分法,把遍計所執給分成了五種。
一、依名遍計義自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
依名遍計義,就是說,看見名馬上就遍計義。根據名去推度義。比如說你在一本雜志上看見一篇文章,作者是剛曉,馬上就想到,我認識這個作者剛曉,他是河南靈山寺的等。這就是看見名就遍計義。你就記成:知道一個名字,但名字所诠的義不清楚,因之就根據名來推度義
二、依義遍計名自性,謂如是義有如是名。
依義遍計名是根據義去推度名。看見這個東西,馬上就想到這是某。我只在書上看見過畫的羚羊,沒見過真的羚羊,一次看見一個東西有點兒象書上畫的羚羊,我立馬就想這就是羚羊吧~~這是依義遍計名。你記成見到事物而不知道它的名,因之去推度它的名。
叁、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
依名遍計名就是根據知道的名言去推知不知道的名言。無性釋395頁說,“謂如生在椰子洲人,聞說牛聲,不了其義,數數分別,如是牛聲。”椰子洲我也不知道是哪兒,反正是一個地方就行了。說,有一個地方,他們那兒沒有牛,他們聽說過牛,知道有一種動物叫牛。因此他們就用了各種各樣他們知道的方法來了解牛。咱們就說,我只聽說過牛,沒見過牛,我想,牛是不是象咱們這兒的老虎那樣呢?可能不是,聽說牛是吃草的,那就應該是象鹿一樣了吧~~這就是依名遍計名。
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遍計度未了名義。
依義遍計義,無性釋中說,“謂曾未習想與有想更互相應,歘(xu,同欻,言迅速,忽然)見牛身,數數分別如是牛義。”“曾未習想”就是指眼前的這具體的但我不認識的牛,“有想”指我認識的家牛,我說,這個東西應該是野牛吧~~這就是依義遍計義。妙老說,就是依據已經明了名稱的義,去遍計度未了名的義。
五、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
“二”指名和義。用通達了名的義和通達了義的名,來推度既不知道名、也不知道義的東西。
複次,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
說,我們的分別心有十種虛妄分別。這是分了十類。
一、根本分別,謂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切分別的根本,一切分別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生起現行,所以他是根本。一切的分別都以阿賴耶識爲依止。這“根本分別”是有漏的、是虛妄分別。
二、緣相分別,謂色等識。
“色等識”就是色、聲、香、味、觸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些,他們都以識爲自性。他們是識顯現出來的相,同時,他們又引起識的分別,所以叫他們爲“緣相分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就是因爲色等而引起分別,所以叫“緣相分別”。因爲他們本身以識爲自性,所以叫做緣相分別。或者說,因爲他們能夠引起分別,所以叫緣相分別。
叁、顯相分別,謂眼識等並所依識。
“顯相分別”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以及心所法,這六識以及心所法能起分別,能夠顯了一切相。“眼識等”就是眼等六識。“並所依識”是指第七末那識。也就是說,“顯相分別”是見識,前邊兒的“緣相分別”是相識。
四、緣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捺洛迦等諸趣變異,及欲界等諸界變異。
剛才已經說過,緣相分別是“色等識”,這是第二種分別,現在這個“緣相變異分別”則是說,色等識有很多很多的變化。無著論師舉了些變化的例子,比如說有“老等變異”,就是生老病死,這是人們最苦惱的事兒了,要死的時候都不想死,可沒有辦法。根身發生變化。還有“樂受等變異”,就是說叁界中的衆生都有苦受、樂受,你想只樂不苦,根本沒門兒,而且佛陀還說,苦才是根本,苦是聖谛(注意,苦與苦聖谛當然是不同的,苦受是二元對立,而苦聖谛是一合相)。還有“貪等變異”,就是貪、瞋、癡這些煩惱,一下這個煩惱來,一下那個煩惱來,總不會讓你如意的。還有“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逼害變異”就是指我給你有矛盾,種族之間有沖突等,這就是逼害變異。“時節代謝變異”就是指春夏秋冬寒暑往來的新陳代謝。還有“捺洛迦等諸趣變異”,“捺洛迦”就是苦器,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地獄。這是指在六道中輪回。還有“及欲界等諸界變異”,這是指你在叁界中一下到這兒受生一下到那兒受生。
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即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
第叁種分別是顯相分別,這“顯相變異分別”則是顯相分別進一步分別。無著論師說,“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如前所說變異”就是指前邊兒說的四種變異,比如緣相變異,緣相變異是色、聲、香、味、觸以…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