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P10

  ..续本文上一页自名言熏习为种子”,意识有很多名言种子,前五识没有,比如看见光,眼识可以看见光,但没有“光”的概念,意识有这样的概念。所以第六意识是能遍计。“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他还能用其它识的名言熏习种子。就是说,当眼、耳、鼻、舌、身识活动的时候,意识来给他们安立名言,然后意识就说,这眼、耳、鼻、舌、身的活动被我占有了。就是说,意识是个强盗。本来它是去帮别人的,可帮着帮着占为自己所有了。比如说张三欠我三十万,我拿张三没有办法,于是我向法院起诉,结果法官他要了二十五万,我只得了五万,这就是法官取代我成了钱的主人,这法官就是强盗。意识就给这法官一样,取代了前五识。这样,种子就有两种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这是见分、见识;“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这是相分、相识。这两种当然实际上是分不开的,你心一分别,见分、相分都有了。心一动,就熏成见分种子、相分种子。前五识当然也有见分、相分,但眼识是眼识的见、相,耳识是耳识的见、相,互不混淆,可意识包括了一切心识的活动,他能够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还能“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所以意识活动是无量无边的,因为意识的活动无量无边,所以世界才五彩缤纷。“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因为意识有这么两种名言熏习种子,所以意识能够普遍于一切的境界去分别、计度,所以叫能遍计。总一下就是说,能遍计的是第六意识,因为他有两种名言种子:自名言熏习种子、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

  能遍计的第六意识本身是依他起的,他也是种子生出的现行。意识是能遍计,所遍计是啥呢?是依他起。咱们常举认绳为蛇的例子,根本就没有蛇,所以我们不能说蛇是所遍计,而要说绳子是所遍计,蛇根本就没有,蛇只是你的妄想,所以,不能说蛇是所遍计,因为它根本没有,只能说绳子是所遍计,因为我们是在绳子上产生出来的错觉。所以长行说,“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所遍计是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就是识,识是依他起自性,识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现出来的活动。识在活动的时候,又会现出种种的“似义”,这“似义显现”,咱们说过,它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给所遍计不一回事儿。现在说依他起自性是所遍计,圆成实是不是所遍计?不是!因为凡夫的缘不到圆成实,那是圣者的境界,是清净圣智所缘的境界,你根本就不可能把圆成实给弄成所遍计。所以说,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不是所遍计,依他起是所遍计。能遍计的所缘对象,都是从种子生起的,是依他起,所以说依他起为所遍计。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

  当我们的意识活动的时候,本来的依他起自性被我们的颠倒执著给当成了所遍计的对象,这就成了遍计所执性。当然这责任主要在意识,可是这个所遍计――就是似义显现的境界,它自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它自己是虚妄的,可它给真实实在太象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它是虚妄的了。就象蜡人馆里的蜡人,一个真人站着不动的话,我就有可能把他当成蜡人,就是说,蜡人与真人太象了。

  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又若由此相”的“由此相”是啥意思?就是如此的意思、就这样儿。就是说,“此相”就这样儿!就是说,能遍计的意识颠倒执著,使得依他起成了所遍计,就这样儿成就了遍计所执自性。

  所遍计是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如幻如化的有,是不真实的。遍计所执自性则是去执著那“如幻的有”为“真实的有”。这是不一样的。遍计所执自性的成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无明颠倒,一个是所遍计的境界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所以,我们凡夫非执著所遍计的境界不可,当你经过长时期的闻思修才能改变过来。我们无始以来的熏习,执著依他起的分别心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的名言种子,现出来的一切虚妄境界,得到成佛的时候才究竟清净,不现虚妄境界了。你只得到无生法忍,虽然知道这境界是虚幻的,但这虚妄境界还是要现的。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著?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

  “云何遍计能遍计度?”“能“遍计度””的是意识,意识是“云何遍计”呢?就是说,这意识是怎么个遍计法儿而使自己成为了“能“遍计度””呢?下边儿分成六个情况来说,这六个情况是有次第的,一步挨一步。“缘何境界”?意识在遍计的时候,它得有所缘境。能遍计是意识,所遍计是依他起,具体来说,所遍计的境界到底是什么呢?“取何相貌”?意识在计度的时候,他执取什么相貌呢?“由何执著”?意识是能遍计、能执著,他是用什么来执著呢?“由何起语”?他由什么动身发语呢?意识不但自己执著,他还要把自己认为的传达给别人,让别人接受他的说法,这就需要名言,这名言从哪儿来?“由何言说”?意识要起名言了,他凭什么来说话呢?就是指他说话的材料是啥?象咱们说话,所用的材料就是声音,意识说话所用的材料是啥?“何所增益”?“增益”就是本来没有的你给加上去了。现在意识给增益上去什么了?这是六个问题,下边儿是回答。

  谓缘名为境。

  你问缘何境界,现在无著论师回答说是“缘名为境”,“名”就是名字、符号、名言,这个很重要的。桌子有桌子的名,椅子有椅子的名……桌子的名是诠表桌子这一法的,椅子的名是诠表椅子这一法的,互不混淆。我们就在名上产生执著,我就认为它就应该叫桌子,你要是说它叫张三,我就认为你是傻子,我认为它就应该叫桌子,它叫桌子才是最合适的等等。名是能诠,法是所诠。就是说,意识是以各法的“名”为所缘境。我们通过佛法的熏习,最后通达诸法实相,超越一切假名,就不在名上转了。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

  你问意识在计度的时候缘取什么相貌,无著论师在这儿回答了。意识是缘取名的,以名为所缘境,名在三自性里也是依他起。你一分别,就熏习了名言种子,这个种子一动又出来种种的名,也就是种种的分别。就是说,名和内心的分别是不能分开的,就是说,名是依他起性,他也是由种子而来的。“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说,第六意识在依他起自性上,也就是在种种的名上“取彼相貌”――取彼与名相应的相貌。论文的话比较麻烦,我来举个例子。意识在缘取桌子这个名字的时候,立马就现出桌子这一法的相貌,它不会现出猪这一法的相貌。你问意识计度的时候缘取什么相貌,我就告诉你,意识缘取的是与它所缘取的名相应的相貌。你缘取苹果这个名字,则缘取的相貌绝对不是香蕉的相貌。

  由见执著。

  刚才你问意识这个能执著、能遍计是用什么来执著的,这里回答说是用见执著的。这个“见”就是见解。我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我经过努力精进才得出的,现在你有一个给我不同的说法,我就说你的是不对的,你们不能动摇我的观点儿,这就是见解。我们对某事儿没什么研究,那我们就对他谈不上执著,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没有发言权。现在我们执著,是我们都有自己的“见”,见解,有见解就有执著。

  由寻起语。

  意识执著了,他“缘名为境”、“取彼相貌”,并“由见执著”,然后他要把自己的感觉介绍给别人,要介绍就得有语言,“由寻起语”。“寻”就是寻伺。内心里面去寻伺分别自己所执著(不过当时自己不认为它是执著)的种种名相、相貌,而有了语言。就是说,语言从寻伺而来。

  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

  你向别人介绍,所用的材料是“见闻觉知”这四种言说。见对应眼,材料是色;闻对应耳,材料是声;觉对应鼻、舌、身,材料是香、味、触;知对应意识,材料是法。一意识说就把前五识包括了。我们的言说,都是从见闻觉知得到消息,然后经过心识的翻译,用色、声、香、味、触、法表示出来。

  于无义中增益为有。

  意识给增益什么了呢?回答说,“于无义中”,在根本就没有的东西中,“无义”就是说根本没有,只是似义。“增益为有”根本就没有东西,现在你给增益了“有东西”,但这个“有东西”只是你的增益而已。关于增益,实际上你什么也没有给加上去。咱们常说头上安头,安上去了没有?根本就没有,但你非说你安上去了,这就叫增益。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就这样,意识成了“能“遍计度””。就是按着名、相、执著、寻、见闻觉知、增益这么个次第、样子,意识成了“能“遍计度””。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

  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是异还是不异?就是说,它们是各不关连呢还是彼此联系?

  应言非异非不异。

  你不能说三性是异也不能说是不异。说它们非异,是因为依他起是一个平台,就是在依他起上建立的遍计执、圆成实,离开依他起就没有遍计执、圆成实。说它们“非不异”,是因为三性各有自己的别义,各有自身的相貌。比如说依他起与遍计执之间的关系:依他起是有,遍计所执是无,有望于无,可称为异,有与非有,可称不异。

  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

  说,依他起自性是一个平台,从不同的角度来思维、观察就可建立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有了依他起。也就是有了特殊的原因就有依他起。“异门”就是不同的角度。“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换个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依他起,就有了遍计所执。有特殊的原因而成了遍计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你再换个角度来观察依他起,就有了圆成实。有特殊的原因就成了圆成实。在所知依那儿说是以阿…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