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赖耶为中心,这儿说依他起是中心,阿赖耶就是依他起性。在依他起上说遍计执,在依他起上说圆成实,都是在依他起上进行说明的。
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
你说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到底是啥异门呢?就是说,你到底是从哪一个角度来成就依他起的?
依他熏习种子起故。
说,我就是依识的各种活动所熏成的种子这个角度来成立依他起的。因为一切现行法都是由种子生起的。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
遍计执是从哪个角度成立的?
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
前边关于这个遍计所执自性,给分成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三方面说了一下,现在再说一下,“由是遍计所缘相故”,这就是所遍计,所遍计其实就是似义显现者,是无而似有、分明显现的,就是识所了别的境界。我们就根据这个所遍计成立的遍计所执。“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这是第三方面遍计所执。能遍计的心去遍计、执著所遍计的对象,这就成就了遍计所执。所遍计是似义显现的,但似义显现本身是依他起的,所以依他起是所缘,这个依他起的所缘在能执著的心上显现时,就成就了“遍计所执”。这两句话,有两个意思:“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因为有所遍计所以叫遍计所执(重点儿在对象),因为依他起的心要去遍计所遍计(重点儿在遍计),所以叫遍计执。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
圆成实是从哪个角度成立的呢?
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第六意识的执著本身是依他起,执著的“似义显现”是“毕竟不如是有故”,似义显现究竟是没有的、毕竟是没有的。通达似义显现的无所有而显出来的诸法空相,就是圆成实。也就是说,这是从依他起上的所遍计根本就没有这个角度成立圆成实的。这样,一切法有三类: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依他起是中心,向遍计所执那边儿去,是凡夫境界,向圆成实这边儿去,是圣者境界。就是说,凡夫的境界也好,圣者的境界也罢,都是建立在依他起上的。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
三自性各分二类,这是问有几类。其实分类是因角度不同而有的类,并不是这一类给那一类隔着的。
谓依他起略有二种。
先说依他起的二类。
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
“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这一类,是说过的,第二类没有说过。“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就是说,难说它是杂染还是清净的,看你怎么去分别它了,要是凡夫虚妄分别心去分别它,执著这依他起的似义显现,这就是杂染的。要是我们正闻熏习,通达无分别智,用这无分别智来观察这似义显现,这依他起就是清净的。就是说,这依他起,随染净的因缘而杂净。“由此二种依他别故”,第一种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第二种是“杂染清净性不成故”。从本质上说,“杂染清净性”还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杂染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清净也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由此二种依他别故”的“别”是指名称不同,说根据能诠的名称把依他起表述为两种,可不是真有两种不同的依他起。
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
遍计所执自性也有两种,一个是自性遍计执,一个是差别遍计执。“自性遍计执”,就是指执著依他起的法是真实的,说这似义显现的一切法是真实的。说色法就执著色法真实,说心法就执著心法真实。“差别遍计执”是说,对每一法又有不同的执著。比如桌子,它是色法,你一下执著它常,一下又说它用着不舒服等,就是说诸法有不同的义用。这就是差别遍计执。凡夫的执著很明显的,圣人的执著很微细,只要没成佛,执著还是有的。
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圆成实自性也分两种,一个是“自性圆成实”,就是诸法空性。它本身是不变的。第二是“清净圆成实故”,这是我们修行证果之后所显的。就是说,在凡夫的时候,具的是自性圆成实,当然这自性圆成实也通于佛。到你成佛之后,那是清净圆成实。从其本质上来说,圆成实没有凡圣之别。
复次,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
前边儿把三性总说了一下,说它们都有二类。这儿把遍计执再特别提出来说一下,再加两类,前边儿说遍计执有自性遍计、差别遍计,这儿给加上“有觉遍计”和“无觉遍计”。
有觉者,谓善名言。
啥是有觉遍计?“谓善名言”,就是有的人特别善于利用表义名言把自己所遍计出来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说他把自己所遍计的东西表达出来影响别人。他善说,特煽情。他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人就是笨嘴拙舌的不会说。
无觉者,谓不善名言。
这是指内心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表达不好。世亲释156页中说,“谓牛羊等,虽有分别,然於文字,不能解了。”我们说的时候,还包括小孩子等,哑巴算不算,我没有注意过。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
这是又用了一种分法,把遍计所执给分成了五种。
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
依名遍计义,就是说,看见名马上就遍计义。根据名去推度义。比如说你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一篇文章,作者是刚晓,马上就想到,我认识这个作者刚晓,他是河南灵山寺的等。这就是看见名就遍计义。你就记成:知道一个名字,但名字所诠的义不清楚,因之就根据名来推度义
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
依义遍计名是根据义去推度名。看见这个东西,马上就想到这是某。我只在书上看见过画的羚羊,没见过真的羚羊,一次看见一个东西有点儿象书上画的羚羊,我立马就想这就是羚羊吧~~这是依义遍计名。你记成见到事物而不知道它的名,因之去推度它的名。
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
依名遍计名就是根据知道的名言去推知不知道的名言。无性释395页说,“谓如生在椰子洲人,闻说牛声,不了其义,数数分别,如是牛声。”椰子洲我也不知道是哪儿,反正是一个地方就行了。说,有一个地方,他们那儿没有牛,他们听说过牛,知道有一种动物叫牛。因此他们就用了各种各样他们知道的方法来了解牛。咱们就说,我只听说过牛,没见过牛,我想,牛是不是象咱们这儿的老虎那样呢?可能不是,听说牛是吃草的,那就应该是象鹿一样了吧~~这就是依名遍计名。
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
依义遍计义,无性释中说,“谓曾未习想与有想更互相应,歘(xu,同欻,言迅速,忽然)见牛身,数数分别如是牛义。”“曾未习想”就是指眼前的这具体的但我不认识的牛,“有想”指我认识的家牛,我说,这个东西应该是野牛吧~~这就是依义遍计义。妙老说,就是依据已经明了名称的义,去遍计度未了名的义。
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二”指名和义。用通达了名的义和通达了义的名,来推度既不知道名、也不知道义的东西。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
说,我们的分别心有十种虚妄分别。这是分了十类。
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一切分别的根本,一切分别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现行,所以他是根本。一切的分别都以阿赖耶识为依止。这“根本分别”是有漏的、是虚妄分别。
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
“色等识”就是色、声、香、味、触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他们都以识为自性。他们是识显现出来的相,同时,他们又引起识的分别,所以叫他们为“缘相分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就是因为色等而引起分别,所以叫“缘相分别”。因为他们本身以识为自性,所以叫做缘相分别。或者说,因为他们能够引起分别,所以叫缘相分别。
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
“显相分别”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以及心所法,这六识以及心所法能起分别,能够显了一切相。“眼识等”就是眼等六识。“并所依识”是指第七末那识。也就是说,“显相分别”是见识,前边儿的“缘相分别”是相识。
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洛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
刚才已经说过,缘相分别是“色等识”,这是第二种分别,现在这个“缘相变异分别”则是说,色等识有很多很多的变化。无著论师举了些变化的例子,比如说有“老等变异”,就是生老病死,这是人们最苦恼的事儿了,要死的时候都不想死,可没有办法。根身发生变化。还有“乐受等变异”,就是说三界中的众生都有苦受、乐受,你想只乐不苦,根本没门儿,而且佛陀还说,苦才是根本,苦是圣谛(注意,苦与苦圣谛当然是不同的,苦受是二元对立,而苦圣谛是一合相)。还有“贪等变异”,就是贪、瞋、痴这些烦恼,一下这个烦恼来,一下那个烦恼来,总不会让你如意的。还有“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逼害变异”就是指我给你有矛盾,种族之间有冲突等,这就是逼害变异。“时节代谢变异”就是指春夏秋冬寒暑往来的新陈代谢。还有“捺洛迦等诸趣变异”,“捺洛迦”就是苦器,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地狱。这是指在六道中轮回。还有“及欲界等诸界变异”,这是指你在三界中一下到这儿受生一下到那儿受生。
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
第三种分别是显相分别,这“显相变异分别”则是显相分别进一步分别。无著论师说,“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如前所说变异”就是指前边儿说的四种变异,比如缘相变异,缘相变异是色、声、香、味、触以…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