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P12

  ..续本文上一页及眼根、耳根等,它们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我在红纸上写了些字儿贴在墙上,过了些日子褪色了,这就是色的变异,它的表演艺术也有很多种。根也会变异呀~~眼害眼了,先时轻,越来越重,眼得了这病,还会得那病等等,这变异也有很多种。再比如显相变异,显相变异是识,你要是根变异了,当然识也随着变异,根有多种变异,识自然也有多种变异。这就是“显相变异分别”。

  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

  根本分别、缘相分别、显相分别三个是总说的,缘相变异分别、显相变异分别是俱生的分别。这他引分别是啥呢?这是学习得来的。“他引分别”,“他”就是别人,因为别人的影响而使你分别,就是增加你的知识。“闻非正法类”是恶知识影响你,“闻正法类”是善知识影响你,恶知识的影响,你的分别就不对,你得到邪知邪见。善知识影响你,你的分别就对,就得到正知正见。

  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

  “不如理分别”是指你受到了外道的影响,而生起不合理的虚妄分别。前边儿的“闻非正法类”是一般的恶知识。

  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

  如理分别是指受佛法影响。这他引分别、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是学习而得来的。

  九、执著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这个执著分别是不如理分别的进一步。把它划归不如理分别其实也行,这不过是特别指出来生死流转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烦恼――我见。无著论师说执著分别是“不如理作意类”,就是因为作意不合理而产生萨迦耶见,“萨迦耶见为本”,“萨迦耶”就是“坏聚”,坏聚就是五蕴和合的身体能够坏能够聚。“萨迦耶见”就是我见。有人我见、有法我见,一般指人我见,或者说补特伽罗,又写成数取趣,“数取趣”就是一次次地在六道中受生。现在这执著分别就是说,因为不如理作意就有了萨迦耶见,因而执著有我。“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不如理作意产生我见,以我见为因而有六十二见,就是各种各样的虚妄分别。六十二见有好多说法,你自己查一下字典。

  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注意,这个散动分别,无著论师说的“谓诸菩萨十种分别”,菩萨把虚妄分别给总结成了十种散动。所谓散动,398页无性释中“散乱扰动,故名散动”,说它们“扰乱无分别智”“扰乱般若波罗密多”。其实就是烦恼。十种分别是啥?下边儿说。

  一、无相散动。

  实际上这很简单,但老法师们讲得很复杂。比如说妙老,讲得好长的。印顺法师讲过无相散动后还要来一段附论,说实在的,印顺法师这一段附论是不好的,不如不加,一加这个就说明了他的唯识极不纯粹,所以说,要学唯识不能学印顺法师的,他讲的唯识只是披了唯识的皮而已,根本不是唯识。所谓“无相散动”,其实就是用“无”来扰乱正智。这实际上就是顽空――什么都没有!按唯识的说法,就是遍计执是一点儿影子也没有的,但依他起你不能说没有!就是说,你梦见大老虎吃你,你吓得不得了,梦中的大老虎是没有的,但你确实是作了一个老虎要吃你的梦。这才是正智,是事实真相,你现在否定一切。这就叫“无相散动”。妙老在这儿说了几句话,我觉得不合适,他说,“什么叫做“无相”?在三自性上看,遍计所执是空无所有的,是无所有的。这个无所有怎么样知道呢?就是在依他起上似义显现的境界上知道它是毕竟空寂的,一定要说到依他起。知道毕竟空的遍计执之后,依他起也是不可得了,这个时候名之为“无相””。我觉得不对。“无相散动”就是你执著“无”,导致你堕入顽空。

  二、有相散动

  无相散动是以“无”来扰乱正智,而这个有相散动,则是以“有”来扰乱正智。也就是说,有相散动是执“有”,说桌子就执著有桌子,说牛就执著牛为有,本来呢,事实真相是该有的有、该无的无,而无相散动是非说什么都无,有相散动是说什么都有。这主要就是执色、受、想、行、识。你执无不对,可执有也是不对的。

  三、增益散动

  “增益散动”就是因为你的增益而扰乱正智。本来是依他起,只是似义显现而已,可你却非要给增益上一个自性,但我们知道,实际上你并没有给增益上去,只不过是你以为给增益上去了而已。依他起的是心法、色法,它们是虚幻的,你给增益成真实的,这就是执著。

  四、损减散动

  “损减散动”就是因为你的减损而扰乱正智。本来是圆成实,就是诸法空相,这是真如,你非说是没有的,这就是要去减损真实。可我们知道,真实你是减损不了的,不过是你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给减损了而已。圆成实不会因为你说减损就减损,依他起不会因为你说增益就增益。虽然说依他起、圆成实本身并不会因为你的执著而改变,但对于你来说,你的心念是变化了的,这就扰乱正智了。圆成实性是不灭的,你损减不了他。

  五、一性散动

  “一性散动”就是因为你执著一而扰乱正智。比如说,咱们知道,真理是一不是二,佛教讲不二法门、一合相等。于是你就执一。唯识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依他起是一个平台,我们在依他起上产生遍计执,这遍计执是错觉,如果我们在依他起上不产生遍计执的话,这就是圆成实。这我以前就说过。于是就有人说了,这样一来,圆成实和依他起就是一,你一这样说,完了,这就是一性散动。就是说,你认为圆成实与依他起是一的话,就障碍你得证圣道。这错在哪儿呢?圆成实性是圣者的清净智所缘的境界,而依他起是通于凡夫、圣者,依他起的是阿赖耶。圆成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而依他起是一直在生灭变化的,这怎么能说是一呢?再简单点儿说,依他起是万法,圆成实是万法的体性、法性,法与法性当然不是一回事儿了。

  六、异性散动

  “异性散动”就是因为你执著异而扰乱正智。你执著圆成实和依他起是异,你说圆成实和依他起是两回事儿。实际上圆成实和依他起是不异的,因为修学圣道的人,一定要从色、受、想、行、识的依他起上去观察、思维,才能证悟圆成实。离开色、受、想、行、识去直接观察胜义谛,是了不可得的。遍计执和圆成实呢?也不能说是异,遍计执的色、受、想、行、识,它是一无所有的,它给依他起的色、受、想、行、识不一样。遍计执的色、受、想、行、识一无所有,正好显出圆成实的空性,就是说,它们不异。我说的是遍计执的色、受、想、行、识,可不是依他起的色、受、想、行、识,不一回事儿。

  七、自性散动

  “自性散动”就是因为你执著每一法都有自性而扰乱正智。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自性,只有假名而已,它们本身都是自性空。

  八、差别散动

  “差别散动”就是因为你执著各有各的差别相而扰乱正智。也就是说,你认为生就是生,染污就是染污,凡夫就是凡夫,这种种的差别,这样的认识就扰乱你的正智。

  第七的自性散动、第八的差别散动,正刚法师的《摄大乘论讲义》中的说法比较少见,我读几句他的原文:“这是因明的术语,也可以说是主语、谓语,它们都是能诠符号,对于能诠名的认识,世出世间是不同的。一般凡情众生认为主谓结构的能诠名所诠表是自足自成,自性有的实体法上的特征相。一个实体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种种的特征相,将这不同的特征放在一个句子不同位置中,就有了自性与差别的主谓不同。一般来讲,主语的特征相放在前面,谓语的特征相是放在后面。这种句子结构是凡情众生认识另外一个特征相的途径。这也是把主谓能诠名的所诠来作为自足自成,不待他的自性有的实在自体,以这样的实体法为基础来产生这种认识途径……”句子不是甚顺。

  九、如名取义散动

  听说一个名字,你就要去找与这个名字相符的事物。我说,请你帮拿把椅子来,你就去找椅子,你发现那儿有两张不同的椅子,你还竾劰半天。这也扰乱正智。当然,这里的名不一定是名字,是名言,就是说,也可以是一句话等。实际上名言只是假安立而已,我们根本用不着随顺这些名言去进行种种的分别。

  十、如义取名散动

  就是说,我们看见事物就要取名。这也扰乱正智。为什么这会扰乱正智?取名本是为了我们方便的,可我们用这个名字用久了之后,会在这个名字上产生执著,有了执著就会扰乱正智了。你要是不产生执著就没事儿。

  为对, 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

  这就有了十种散动,十种散动都是扰乱正智,为了对治这十种散动,所以佛在经典中说了无分别智,用无分别智可以对治这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应该是指经典,并不具体指哪一部经,当然主要是指《般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他经典中也有讲无分别智的。

  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如是”就是指前面说的。“所治”是所要对治的十种分别,“能治”指能对治的无分别智。咱们注意一下,这十种散动都是所对治,但在佛教中主要的是能对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般若经中能对治、所对治都讲到了。在世亲释158页和无性释398页,都是在每一种散动后就引般若经中的对治经文。你自己翻一下看看就行了,我只挑几个点一下子。比如说为了对治无相散动,经说“实有菩萨”,这一个我们要搞清“有”。一般说的有,是遍计执,是增益出来的,但这个“有”是指真如。对真如一定要搞清楚,佛教中真如是体,可现在很多讲唯识的法师把阿赖耶讲成本体,这就不对。再比如为了对治有相散动,经说“不见有菩萨”,这一个重点儿给我们说了真如不能受熏、不能生起世界,可以受熏的、能生起世界的是阿赖耶。这是学佛者常犯的错误。比如说对治一性散动、异性散动。重点儿是…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