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P12

  ..續本文上一頁及眼根、耳根等,它們發生了變化,比如說我在紅紙上寫了些字兒貼在牆上,過了些日子褪色了,這就是色的變異,它的表演藝術也有很多種。根也會變異呀~~眼害眼了,先時輕,越來越重,眼得了這病,還會得那病等等,這變異也有很多種。再比如顯相變異,顯相變異是識,你要是根變異了,當然識也隨著變異,根有多種變異,識自然也有多種變異。這就是“顯相變異分別”。

  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

  根本分別、緣相分別、顯相分別叁個是總說的,緣相變異分別、顯相變異分別是俱生的分別。這他引分別是啥呢?這是學習得來的。“他引分別”,“他”就是別人,因爲別人的影響而使你分別,就是增加你的知識。“聞非正法類”是惡知識影響你,“聞正法類”是善知識影響你,惡知識的影響,你的分別就不對,你得到邪知邪見。善知識影響你,你的分別就對,就得到正知正見。

  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

  “不如理分別”是指你受到了外道的影響,而生起不合理的虛妄分別。前邊兒的“聞非正法類”是一般的惡知識。

  八、如理分別,謂正法中聞正法類分別。

  如理分別是指受佛法影響。這他引分別、不如理分別、如理分別是學習而得來的。

  九、執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

  這個執著分別是不如理分別的進一步。把它劃歸不如理分別其實也行,這不過是特別指出來生死流轉裏面最重要的一個煩惱――我見。無著論師說執著分別是“不如理作意類”,就是因爲作意不合理而産生薩迦耶見,“薩迦耶見爲本”,“薩迦耶”就是“壞聚”,壞聚就是五蘊和合的身體能夠壞能夠聚。“薩迦耶見”就是我見。有人我見、有法我見,一般指人我見,或者說補特伽羅,又寫成數取趣,“數取趣”就是一次次地在六道中受生。現在這執著分別就是說,因爲不如理作意就有了薩迦耶見,因而執著有我。“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不如理作意産生我見,以我見爲因而有六十二見,就是各種各樣的虛妄分別。六十二見有好多說法,你自己查一下字典。

  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注意,這個散動分別,無著論師說的“謂諸菩薩十種分別”,菩薩把虛妄分別給總結成了十種散動。所謂散動,398頁無性釋中“散亂擾動,故名散動”,說它們“擾亂無分別智”“擾亂般若波羅密多”。其實就是煩惱。十種分別是啥?下邊兒說。

  一、無相散動。

  實際上這很簡單,但老法師們講得很複雜。比如說妙老,講得好長的。印順法師講過無相散動後還要來一段附論,說實在的,印順法師這一段附論是不好的,不如不加,一加這個就說明了他的唯識極不純粹,所以說,要學唯識不能學印順法師的,他講的唯識只是披了唯識的皮而已,根本不是唯識。所謂“無相散動”,其實就是用“無”來擾亂正智。這實際上就是頑空――什麼都沒有!按唯識的說法,就是遍計執是一點兒影子也沒有的,但依他起你不能說沒有!就是說,你夢見大老虎吃你,你嚇得不得了,夢中的大老虎是沒有的,但你確實是作了一個老虎要吃你的夢。這才是正智,是事實真相,你現在否定一切。這就叫“無相散動”。妙老在這兒說了幾句話,我覺得不合適,他說,“什麼叫做“無相”?在叁自性上看,遍計所執是空無所有的,是無所有的。這個無所有怎麼樣知道呢?就是在依他起上似義顯現的境界上知道它是畢竟空寂的,一定要說到依他起。知道畢竟空的遍計執之後,依他起也是不可得了,這個時候名之爲“無相””。我覺得不對。“無相散動”就是你執著“無”,導致你墮入頑空。

  二、有相散動

  無相散動是以“無”來擾亂正智,而這個有相散動,則是以“有”來擾亂正智。也就是說,有相散動是執“有”,說桌子就執著有桌子,說牛就執著牛爲有,本來呢,事實真相是該有的有、該無的無,而無相散動是非說什麼都無,有相散動是說什麼都有。這主要就是執色、受、想、行、識。你執無不對,可執有也是不對的。

  叁、增益散動

  “增益散動”就是因爲你的增益而擾亂正智。本來是依他起,只是似義顯現而已,可你卻非要給增益上一個自性,但我們知道,實際上你並沒有給增益上去,只不過是你以爲給增益上去了而已。依他起的是心法、色法,它們是虛幻的,你給增益成真實的,這就是執著。

  四、損減散動

  “損減散動”就是因爲你的減損而擾亂正智。本來是圓成實,就是諸法空相,這是真如,你非說是沒有的,這就是要去減損真實。可我們知道,真實你是減損不了的,不過是你自以爲了不起,自以爲給減損了而已。圓成實不會因爲你說減損就減損,依他起不會因爲你說增益就增益。雖然說依他起、圓成實本身並不會因爲你的執著而改變,但對于你來說,你的心念是變化了的,這就擾亂正智了。圓成實性是不滅的,你損減不了他。

  五、一性散動

  “一性散動”就是因爲你執著一而擾亂正智。比如說,咱們知道,真理是一不是二,佛教講不二法門、一合相等。于是你就執一。唯識叁性,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依他起是一個平臺,我們在依他起上産生遍計執,這遍計執是錯覺,如果我們在依他起上不産生遍計執的話,這就是圓成實。這我以前就說過。于是就有人說了,這樣一來,圓成實和依他起就是一,你一這樣說,完了,這就是一性散動。就是說,你認爲圓成實與依他起是一的話,就障礙你得證聖道。這錯在哪兒呢?圓成實性是聖者的清淨智所緣的境界,而依他起是通于凡夫、聖者,依他起的是阿賴耶。圓成實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而依他起是一直在生滅變化的,這怎麼能說是一呢?再簡單點兒說,依他起是萬法,圓成實是萬法的體性、法性,法與法性當然不是一回事兒了。

  六、異性散動

  “異性散動”就是因爲你執著異而擾亂正智。你執著圓成實和依他起是異,你說圓成實和依他起是兩回事兒。實際上圓成實和依他起是不異的,因爲修學聖道的人,一定要從色、受、想、行、識的依他起上去觀察、思維,才能證悟圓成實。離開色、受、想、行、識去直接觀察勝義谛,是了不可得的。遍計執和圓成實呢?也不能說是異,遍計執的色、受、想、行、識,它是一無所有的,它給依他起的色、受、想、行、識不一樣。遍計執的色、受、想、行、識一無所有,正好顯出圓成實的空性,就是說,它們不異。我說的是遍計執的色、受、想、行、識,可不是依他起的色、受、想、行、識,不一回事兒。

  七、自性散動

  “自性散動”就是因爲你執著每一法都有自性而擾亂正智。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自性,只有假名而已,它們本身都是自性空。

  八、差別散動

  “差別散動”就是因爲你執著各有各的差別相而擾亂正智。也就是說,你認爲生就是生,染汙就是染汙,凡夫就是凡夫,這種種的差別,這樣的認識就擾亂你的正智。

  第七的自性散動、第八的差別散動,正剛法師的《攝大乘論講義》中的說法比較少見,我讀幾句他的原文:“這是因明的術語,也可以說是主語、謂語,它們都是能诠符號,對于能诠名的認識,世出世間是不同的。一般凡情衆生認爲主謂結構的能诠名所诠表是自足自成,自性有的實體法上的特征相。一個實體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種種的特征相,將這不同的特征放在一個句子不同位置中,就有了自性與差別的主謂不同。一般來講,主語的特征相放在前面,謂語的特征相是放在後面。這種句子結構是凡情衆生認識另外一個特征相的途徑。這也是把主謂能诠名的所诠來作爲自足自成,不待他的自性有的實在自體,以這樣的實體法爲基礎來産生這種認識途徑……”句子不是甚順。

  九、如名取義散動

  聽說一個名字,你就要去找與這個名字相符的事物。我說,請你幫拿把椅子來,你就去找椅子,你發現那兒有兩張不同的椅子,你還竾劰半天。這也擾亂正智。當然,這裏的名不一定是名字,是名言,就是說,也可以是一句話等。實際上名言只是假安立而已,我們根本用不著隨順這些名言去進行種種的分別。

  十、如義取名散動

  就是說,我們看見事物就要取名。這也擾亂正智。爲什麼這會擾亂正智?取名本是爲了我們方便的,可我們用這個名字用久了之後,會在這個名字上産生執著,有了執著就會擾亂正智了。你要是不産生執著就沒事兒。

  爲對, 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

  這就有了十種散動,十種散動都是擾亂正智,爲了對治這十種散動,所以佛在經典中說了無分別智,用無分別智可以對治這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多”應該是指經典,並不具體指哪一部經,當然主要是指《般若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他經典中也有講無分別智的。

  如是所治能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

  “如是”就是指前面說的。“所治”是所要對治的十種分別,“能治”指能對治的無分別智。咱們注意一下,這十種散動都是所對治,但在佛教中主要的是能對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般若經中能對治、所對治都講到了。在世親釋158頁和無性釋398頁,都是在每一種散動後就引般若經中的對治經文。你自己翻一下看看就行了,我只挑幾個點一下子。比如說爲了對治無相散動,經說“實有菩薩”,這一個我們要搞清“有”。一般說的有,是遍計執,是增益出來的,但這個“有”是指真如。對真如一定要搞清楚,佛教中真如是體,可現在很多講唯識的法師把阿賴耶講成本體,這就不對。再比如爲了對治有相散動,經說“不見有菩薩”,這一個重點兒給我們說了真如不能受熏、不能生起世界,可以受熏的、能生起世界的是阿賴耶。這是學佛者常犯的錯誤。比如說對治一性散動、異性散動。重點兒是…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