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要搞清依他起與遍計執的區別,我們現在講佛教的時候老把遍計執講成依他起,這個一定得分清等等不說了,自己看一下,看能不能抓住重點兒。
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叁自性,雲何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這是問難。說,依他起是平臺,在依他起上從不同的角度給說成了叁自性――從凡夫的角度來說,是遍計執,從聖者的角度說圓成實,依他起本身是通于凡夫、聖者的。就象叁法印一樣,諸法無我是印中之印,從有爲的角度說是諸行無常,從無爲的角度說是涅槃寂靜,諸法無我自己則是通于有爲、無爲。這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的。說,既然叁自性只不過是由于角度不同而說的,這豈不就是說,叁自性實際上無差別嗎?既然叁自性沒有差別,建立叁自性還有必要嗎?
若由異門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
雖然叁自性只不過是角度不同而說的,但叁自性還是得要的,就是說,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還是各是各兒的,爲啥?就是因爲這個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的異門成立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不是由這個“依他起由種子生”這個道理去成立遍計所執、成立圓成實。也就是說,依他起是由熏習種子而生起這個角度成立的,但遍計執和圓成實不是從熏習種子生起這個角度成立的。
若由異門成遍計所執,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
遍計執是從哪個角度來成立的呢?它是由遍計所緣相和遍計所遍計的不同這個角度而成立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依他起和圓成實可不是從這個角度而成立的。
若由異門成圓成實,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計所執。
圓成實是從遍計所執乃畢竟空這個角度而成立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計所執”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可不是從這個角度成立的。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叁自性各有各的角度,怎麼能夠混淆呢?當然不能了。
複次,雲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
又一個問難。“如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阿賴耶識爲種子所現起的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這識在緣一切法的時候,就隨他的分別而現出種種境界,就是似義顯現,這些從種子生的一切法,色法、心法等,都是不真實的。雖然不真實,但不能說是沒有,它是有的。這依他起顯現的時候,“遍計所執自性”馬上就也顯現出來。就是說,在依他起上現出來遍計所執。但是,遍計所執在依他起自性上顯現的時候,“而非稱體”――不符合依他起的真相、事實真相。就是說,分別心在一切不真實的法上觀察時,和依他起的真相是不相稱的。比如說這張桌子,桌子本來是依他起,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的。但第六意識來分別時,桌子就成遍計所執了。遍計所執的桌子和依他起的桌子是不相符的。你可能會說了,哪兒不相符?你怎麼能讓我明白它們是不相符的呢?“雲何得知”就是怎麼能讓我明白?怎麼能讓我消除疑惑?這個問難就是這。也就是說,我執著了它是桌子,我不執著它不還是桌子嗎?難道它還能因爲我的執著而變成一只小狗?這一句話我認爲它很重要,它把依他起、遍計執徹底分清了。就是說依他起與遍計執一定要分清。而這個分清不是現在說了就能分清,說了也還是分不清的,這是一定要在現實中慢慢來體驗。名、事、義這叁者我們現在老打馬虎眼。名就是名言,也就是信息,事就是咱們說的東西兒,這兩者其實是依他起,而義就是理想、目標,它是遍計所執。
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無著論師從叁個方面來解釋。“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就是說在取名之前是沒有分別心的。世親釋161頁中說,“名爲依他起,義爲遍計所執,以依他起由名勢力成所遍計故。”沒有名前,法本是依他起的、因緣所生。比如說瓶,我執著也好,不執著也罷,反正都是瓶,在沒有取名字之前,並沒有什麼分別心,就是說,你只是看見了它,也不能分別它說“這是一個瓶”。再比如說在深山老林中有一種果子,誰都沒有見過,當然也就沒有名字了,後來他被一個探險的植物學家發現,植物學家以還有自己不認識的植物爲恥,他就研究這果子,經過研究發現了這果子的習性、價值等,並給取了名字,這樣一來是不是別人就也開始分別它了~~“稱體相違”就是名與義不一樣。也就是依他起的名、事實本相與遍計所執的義不一致。如果依他起與遍計所執一樣的話,那麼有遍計執的時候就有名字,有名字就有種種分別、種種煩惱,這些煩惱是遍計所執。遍計執和依他起相稱的話,在沒有名字時你接觸它,有煩惱嗎?沒有。張叁老在背後罵我,但是我不知道,這時我見到張叁,我心裏沒有煩惱,當別人把張叁背後罵我的話告訴了我,我再看見張叁,煩惱就有了,是不是這樣?這就是遍計執和依他起不相稱。不過我們要知道,唯識的依他起是離名言相的。我們通常說圓成實、第一義谛離名言相,這點兒要知道。依他起是如幻有,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的,是有但不真實,遍計所執是在那個不真實的法上執著有真實性。遍計所執裏能遍計的分別心與所遍計的境是不分離的。現在無著論師就是說,因爲名的勢力而使依他起成了遍計所執,所以我們凡夫雖然生活在遍計所執裏,但並沒有離開依他起。我再說一下名。無著論師說了,說因爲名而使依他起成了遍計所執,名有這個功能嗎?我就說一下名的幾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交流。咱們互相交流,要是沒有名言,根本就沒法交流。象音聲、文字、姿態等等等算名言。第二個作用是儲藏。就是記錄,我們現在怎麼知道春秋戰國時候的情況,就是靠文字記載、考古發掘出來的文物等,這都是名言,我說過名言就是信息。考古當然也算。名言要是沒有儲藏作用,信息就沒法傳遞。第叁個是導向作用、指引作用、喚醒作用。報紙有一個輿論導向問題,就是這個。第四個是解釋離言法性的作用,這是宗教中有的。
第二個方面是“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名有衆多”就是一個東西有很多名字,一般的,每一個名字所代表的含義都不一樣,比如說,有人叫我紫曉,這是文友們這樣叫,我以前寫文章時用的名字,我還是池州地區作家協會的常務理事。叫我這個名字是從我寫爛文章這個含義上叫的,當時寫的時候不覺得爛,還挺感動自己的,現在回頭再看覺得挺爛的。有人叫我老張,這是我的鄉親們這樣叫,這是從鄉親這個含義上叫的。你們叫我剛曉,這是從出家人這個含義上叫的……在我們的思維習慣裏,每一個名字,就有一個所诠的體、所表的含義。名字多了,則其體也多,但事實上只是一件事,並不是有很多的體,所以這與事實不符。所以,“名有衆多”只是分別有種種,這是遍計執,依他起本身還是一件事,就是說,多體和依他起不合,這就證明多體是違背真相的,是不符合依他起的。“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這是第叁方面。名字也不是決定的,就是說如果我想把戶口本上的名字改成觀世音,這也行。我叫釋迦牟尼也可以。我叫剛曉,你要是想叫剛曉也沒什麼不行的。我給自己取個名字叫老虎這不是也行嗎~~就是說,一個名字指很多事物也中,只不過這不方便,體就雜了。所以根據名字而推測義這是會起煩惱的。這就從叁個方面說了,依他起與遍計執是不相符的。
此中有二頌
用二個頌子把前邊兒說的概括一下。
由名前覺無多名,不決定
成稱體,多體雜體相違故
“由名前覺無”是第一方面,稱體相違。“多名”是指第二方面,多體相違。“不決定”是第叁方面,雜體相違。通過這叁個方面,就知道遍計所執的虛妄分別執著和依他起是不相符的。
法無而可得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亦複似虛空
“法無而可得”,說,遍計所執性是在似義顯現(似義顯現本身是依他起)的如幻諸法上生起種種的執著,執著他是真實的。就像把繩執著成蛇,這就出現了問題。所執著的蛇是無所有的,但是我分明看見蛇了,根本沒有蛇就是“法無”,但我又確實看到了,這就是“而可得”,看到了所執著的境界。我們一般的說法,有桌子你才能看見桌子,沒有桌子你能看見桌子嗎?不能,但看蛇就是,沒有法卻“可得”。第叁句“應知如幻等”是解釋法無而可得這個問題的。幻化師幻化出一匹馬,馬不是真實的,但是你看見了。事實也象這一樣,雖然沒有真實的諸法,但還是能夠認取的,這樣你就生出顛倒想,生起執著。所執著的境界是沒有的,可你認爲是真實的、是不虛妄的。第二句是“無染而有淨”,遍計所執是汙染,由遍計所執而引起種種煩惱,要是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那就根本沒有染汙,因而也就沒有離染這回事兒。有汙染才可以除染汙,汙染就是遍計所執,現在你說遍計執空無所有,這就成了根本沒染汙,沒有染汙有斷染汙的事兒嗎?沒有。沒有斷汙染之事兒又怎麼能有清淨呢?這問題大了,我們知道,自性本淨,現在推出來了不能有清淨這回事兒,這是咋了?“亦複似虛空”,無著論師拿比喻來說。就像虛空一樣,虛空中飄浮著煙雲塵霧,煙雲塵霧並沒有把虛空染汙,可是煙雲塵霧被風吹走以後才能顯現出本來清淨的虛空。也就是說,圓成實性並沒有被遍計所執染汙,但是得斷除惑障之後才能顯出他的清淨。這在《圓覺經》中是拿金礦比喻的,“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重複爲礦。”
複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
“複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說,爲什麼明明我看見的卻是沒有的呢?明明我看見蛇了,可卻是沒有的,沒有我怎麼卻看見了呢?“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遍計執是沒有的,但依他起自性是有的,依他起就是以阿賴耶識爲種子而顯現出來的一切如幻的諸法。…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