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遍計執沒有,可依他起卻有。爲什麼依他起不象遍計執那樣也無有呢?遍計執從哪兒來,就是從依他起而來,要是沒有遍計執,是不是依他起也不應該有?外人這一問是什麼意思,比如說吧,有了兒子才能叫父親,要是沒有兒子,你是誰的父親,也就是說,父親是依兒子而有的,父親比爲遍計執,兒子比爲依他起,既然遍計執是沒有的,是不是兒子也是沒有的?要依得互依呀~~就是說,生下兒子的時候,同時就具備了兒子和父親,同時有的。“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的“一切”是指我們凡夫現在所有的見聞覺知,這些都是遍計執,“依他起自性非一切”就是指依他起不是我們凡夫的見聞覺知,我們凡夫是見不到依他起的,我們凡夫所見到的一切遍計執,其實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此若無者,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
外人說遍計執沒有,爲什麼依他起不也沒有呢?無著論師說了,如果依他起也象遍計執一樣沒有的話,那麼圓成實也就成立不了拉,爲啥?因爲圓成實性是我們在依他起上觀察到似義顯現無所有而顯出來的,要是沒有依他起,我們根本就不能這樣思維觀察了,既然不能這樣思維觀察,圓成實就顯現不出來了。
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
依他起要是沒有了,一切法都無從建立了,我們是在依他起上成立遍計執、圓成實的,不要搞錯,依他起是個平臺。
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無有染淨過失。
依他起沒有了,圓成實也就沒有了。這樣的話,“應成無有染淨過失”,圓成實自性是聖人所證悟的境界。依他起的就是阿賴耶識,它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種種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等集聚成的,是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本。要是沒有的話,生死沒有了,當然解脫也就沒有了。注意,我們經常是一說到聖人的境界就說是清淨的,這是我們站在凡夫的立場上說的,我們說聖者給我們不一樣,就說我們是煩惱的,他就該是清淨的,也就是說,我們一聽到清淨就不由的用二元對立的清淨來說,實際上佛教說的清淨有二義,一個就是二元對立,而另一個是超越二元對立的,那是不垢不淨,無以名之,假名爲淨,實際上聖人的境界是假名爲淨,可不是二元對立的淨。不過無著論師在這句話中的染淨之淨是二元對立的清淨,因爲他不是在給聖者說法,所以要用二元對立。但是要知道,二元對立從本質上來說不是佛教。
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皆無。
我們現在實際上是能夠覺察到有衆生的流轉生死雜染(就是依他起),也有證悟聖道者(那就有清淨的圓成實),既然我們覺察到了有凡夫有聖者,所以“不應一切皆無”,就是說,不能不承認有依他起、有圓成實性。這就是承認了叁性。依他起、圓成實都有,不過是遍計所執沒有而已!這兒也注意,我們說覺察到了生死凡夫,也覺察到了證悟聖道者,我們現在覺察到的證悟聖道者是誰?就是祖師,不過祖師到底是不是證悟聖道者,未必,但我們必須說他們是,這樣我們才能弘法。比如說我們總說某祖師證果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到底證了沒有,可我們要是說佛教中間沒有證果者的話,還有人來學佛教嗎~~遍計執就是執著那些幻有的假法是真實有,它實際上是沒有的,但依他起是有的,依他起的有不同于遍計執所執的實有,而是幻有。本來是假有,凡夫非說是實有,這就是遍計執,聖者知道這假有並沒有真實性可得,就是圓成實。
此中有頌:
這裏有個頌子。頌子說的還是剛才說的,把剛才所說的含義用頌子再說一遍。
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恒時無染淨
要是沒有依他起的話,圓成實也就沒有了。要是依他起、圓成實都沒有了,那麼就永運沒有染淨的差別了。現在我們明明覺察到有染有淨,所以必須得有依他起,有了依他起,才有在依他起上起的遍計執,這才能斷遍計執證悟圓成實。這樣,染淨的因果都成立了,所以千萬不可以否認依他起。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方廣教,
前面成立了所知依阿賴耶識,然後又解說了唯識無義的道理,既然知道了唯識無義的道理,那麼就要用唯識無義的道理去疏通經典、解釋經典。當然,只是選了一些經典來作代表的,它不可能把所有的經典都說說。第一個是先解釋方廣教。“方廣”是十二部中的一部,《集論》中說是大乘經的總稱。“方”就是法、佛法,或者說是法性、真理,“廣”是指文句,用無量的文句來顯示這甚深的佛法真理,方是指理,廣是指教,方廣教就是指大乘教典,說這裏邊兒說了很多可以證得無上菩提的法門,憑它可以破煩惱障、所知障。關于這一句,韓老是把它譯成了“若諸佛陀薄伽梵宣說極廣博大乘之教法”。一對照就知道了,玄奘法師譯本中是“方廣教”,其實就是大乘經的總稱。先看大乘教典裏邊兒談叁性。我再強調一下,叁性就是叁種存在模式。
彼教中言:雲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說無所有。
“彼教中言”,方廣教裏面說,“雲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方廣教裏是怎麼講說遍計所執自性呢?“應知異門說無所有”,“應知”就是應該知道,也就是實際上,方廣教裏是用了不同的理由、不同的方法來說一切法無所有的,也就是說在方廣教裏邊兒就是著眼來講遍計所執自性的。就是說,實際上在方廣教裏用了很多方法來說遍計執讓我們明白它根本就是無所有的。裏邊兒說的有色、受、想、行、識不可得,也說過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還說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等等。佛教唯識把佛法歸爲叁性,遍計所執自性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所以只說了這麼簡單的一句“無所有”。
雲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
方廣教中是怎麼來說這依他起性讓我們容易明白呢?“應知譬如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說,在方廣教中是用了種種的比喻來說依他起的,這裏舉了八種比喻。接著還有對這八種比喻的說明,這兒先不說。我以前有一個佛教講座,後來在香港給出版的,中間曾經說到,佛教說法有一個殊勝的法子,就是比喻,比喻既啓迪智慧又不落所邊,其他的方法很容易使我們落入所邊。
雲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
方廣教裏是怎麼說圓成實自性呢?說,主要是通過四種清淨來說圓成實的。
何等名爲四清淨法?
是哪四種清淨呢?
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
第一是“自性清淨”,所謂自性清淨就是本來清淨。你成佛之前它是清淨的,你成佛後它還是清淨的。說,既然成佛前它就是清淨的,爲什麼我們覺察不到?有人說了,是客塵煩惱所障,這說法不能說不對,但我們明白嗎?仔細想想其實我們不明白。如果說清淨的佛性竟然能夠被煩惱所障,那你這清淨就是假的,你根本就不是清淨。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清淨給煩惱是水火不容的。所以說我們實際上並沒有把這個問題給弄清楚。只有一隱一現,沒有真正顯現!現在說自性清淨,就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這是指什麼呢?說是指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真如就存在于五蘊之中,它不是離開五蘊另有一個什麼真如。佛教不講本體,非要講的話,應該是真如,可有多少大德都講成阿賴耶是本體,根本就不對,阿賴耶是有爲法,不可以作本體,只有無爲的真如才可以。“真”是真實,“如”是沒有差別。所謂沒有差別,是指法的本體沒有差別,雖然說緣生法各有各的因緣差別相,但其本體沒有差別(其本體都是真如)。妙老舉了《楞伽經》中的“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來說真如。“涅槃離心意”就是指佛所證悟的不生不滅的涅槃是離心意識的,這不可思議的境界不能用心意識去分別思惟的,要離名言相。“唯此一法實”就是指這麼多的法,只有涅槃是真實的。“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世間的一切(有爲)法都不真實,就像是幻化的、就象是作夢一樣、就象芭蕉似的。幻化、夢這比喻常用,這“芭蕉”的比喻不常用,芭蕉樹給別的樹不一樣,別的樹有樹幹,但芭蕉樹是一層一層包起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看見芭蕉樹的樹幹不是真實的樹幹,有樹幹,但不是真實的樹幹。幻術變化出來的馬能看見但不是真實的。夢也是,能看見但不是真實的。它們都是虛妄的、靠不住的,但涅槃不是靠不住的。象淨空法師說的,佛也不行,只有法身大士才行,就是胡說。在一切有爲法中有諸法畢竟的道理,它是如如不動的,就叫真如,是自性清淨的。注意一點兒,真如絕對不能受熏,象有些典籍中說的真如還要受熏、還要緣起世界,這是錯誤的。“空”,就是無障礙,空不障礙一切。不過用“空性”可能更好理解。“實際”的“實”是真實,“際”是究竟、邊界,到了邊際了也就是究竟了。“無相”,沒有虛幻像、沒有錯亂相,就是我空、法空所顯的真實性。我們給記成“無所相”,因爲在唯識中是唯能無所,“能”是有的,只是沒有“所”而已。“勝義”,“勝”是指佛的殊勝的智慧,“義”是境界,合起來就是佛的殊勝無分別智所證悟的境界。“法界”,“法”就是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之類,“界”是因,“法界”就是聖人得成聖道的因。這是自性清淨。當然,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等,其實本是一回事兒,不過是隨種種而立種種名而已。
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
第二是離垢清淨。就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遠離了煩惱障、所知障的垢染。它和自性清淨實際上是一種,就是在凡夫的時候叫自性清淨,到成佛的時候,叫離垢清淨。
叁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
第叁是“得此道清淨”,你要想得證聖果,你必須憑清淨的教法,教法必須是清淨的才能夠保證你證悟的果是清淨的。“…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