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遍计执没有,可依他起却有。为什么依他起不象遍计执那样也无有呢?遍计执从哪儿来,就是从依他起而来,要是没有遍计执,是不是依他起也不应该有?外人这一问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吧,有了儿子才能叫父亲,要是没有儿子,你是谁的父亲,也就是说,父亲是依儿子而有的,父亲比为遍计执,儿子比为依他起,既然遍计执是没有的,是不是儿子也是没有的?要依得互依呀~~就是说,生下儿子的时候,同时就具备了儿子和父亲,同时有的。“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的“一切”是指我们凡夫现在所有的见闻觉知,这些都是遍计执,“依他起自性非一切”就是指依他起不是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我们凡夫是见不到依他起的,我们凡夫所见到的一切遍计执,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
外人说遍计执没有,为什么依他起不也没有呢?无著论师说了,如果依他起也象遍计执一样没有的话,那么圆成实也就成立不了拉,为啥?因为圆成实性是我们在依他起上观察到似义显现无所有而显出来的,要是没有依他起,我们根本就不能这样思维观察了,既然不能这样思维观察,圆成实就显现不出来了。
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
依他起要是没有了,一切法都无从建立了,我们是在依他起上成立遍计执、圆成实的,不要搞错,依他起是个平台。
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
依他起没有了,圆成实也就没有了。这样的话,“应成无有染净过失”,圆成实自性是圣人所证悟的境界。依他起的就是阿赖耶识,它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种种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等集聚成的,是我们流转生死的根本。要是没有的话,生死没有了,当然解脱也就没有了。注意,我们经常是一说到圣人的境界就说是清净的,这是我们站在凡夫的立场上说的,我们说圣者给我们不一样,就说我们是烦恼的,他就该是清净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听到清净就不由的用二元对立的清净来说,实际上佛教说的清净有二义,一个就是二元对立,而另一个是超越二元对立的,那是不垢不净,无以名之,假名为净,实际上圣人的境界是假名为净,可不是二元对立的净。不过无著论师在这句话中的染净之净是二元对立的清净,因为他不是在给圣者说法,所以要用二元对立。但是要知道,二元对立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佛教。
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
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能够觉察到有众生的流转生死杂染(就是依他起),也有证悟圣道者(那就有清净的圆成实),既然我们觉察到了有凡夫有圣者,所以“不应一切皆无”,就是说,不能不承认有依他起、有圆成实性。这就是承认了三性。依他起、圆成实都有,不过是遍计所执没有而已!这儿也注意,我们说觉察到了生死凡夫,也觉察到了证悟圣道者,我们现在觉察到的证悟圣道者是谁?就是祖师,不过祖师到底是不是证悟圣道者,未必,但我们必须说他们是,这样我们才能弘法。比如说我们总说某祖师证果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到底证了没有,可我们要是说佛教中间没有证果者的话,还有人来学佛教吗~~遍计执就是执著那些幻有的假法是真实有,它实际上是没有的,但依他起是有的,依他起的有不同于遍计执所执的实有,而是幻有。本来是假有,凡夫非说是实有,这就是遍计执,圣者知道这假有并没有真实性可得,就是圆成实。
此中有颂:
这里有个颂子。颂子说的还是刚才说的,把刚才所说的含义用颂子再说一遍。
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
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
要是没有依他起的话,圆成实也就没有了。要是依他起、圆成实都没有了,那么就永运没有染净的差别了。现在我们明明觉察到有染有净,所以必须得有依他起,有了依他起,才有在依他起上起的遍计执,这才能断遍计执证悟圆成实。这样,染净的因果都成立了,所以千万不可以否认依他起。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
前面成立了所知依阿赖耶识,然后又解说了唯识无义的道理,既然知道了唯识无义的道理,那么就要用唯识无义的道理去疏通经典、解释经典。当然,只是选了一些经典来作代表的,它不可能把所有的经典都说说。第一个是先解释方广教。“方广”是十二部中的一部,《集论》中说是大乘经的总称。“方”就是法、佛法,或者说是法性、真理,“广”是指文句,用无量的文句来显示这甚深的佛法真理,方是指理,广是指教,方广教就是指大乘教典,说这里边儿说了很多可以证得无上菩提的法门,凭它可以破烦恼障、所知障。关于这一句,韩老是把它译成了“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一对照就知道了,玄奘法师译本中是“方广教”,其实就是大乘经的总称。先看大乘教典里边儿谈三性。我再强调一下,三性就是三种存在模式。
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
“彼教中言”,方广教里面说,“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方广教里是怎么讲说遍计所执自性呢?“应知异门说无所有”,“应知”就是应该知道,也就是实际上,方广教里是用了不同的理由、不同的方法来说一切法无所有的,也就是说在方广教里边儿就是着眼来讲遍计所执自性的。就是说,实际上在方广教里用了很多方法来说遍计执让我们明白它根本就是无所有的。里边儿说的有色、受、想、行、识不可得,也说过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还说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等等。佛教唯识把佛法归为三性,遍计所执自性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所以只说了这么简单的一句“无所有”。
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
方广教中是怎么来说这依他起性让我们容易明白呢?“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说,在方广教中是用了种种的比喻来说依他起的,这里举了八种比喻。接着还有对这八种比喻的说明,这儿先不说。我以前有一个佛教讲座,后来在香港给出版的,中间曾经说到,佛教说法有一个殊胜的法子,就是比喻,比喻既启迪智慧又不落所边,其他的方法很容易使我们落入所边。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
方广教里是怎么说圆成实自性呢?说,主要是通过四种清净来说圆成实的。
何等名为四清净法?
是哪四种清净呢?
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
第一是“自性清净”,所谓自性清净就是本来清净。你成佛之前它是清净的,你成佛后它还是清净的。说,既然成佛前它就是清净的,为什么我们觉察不到?有人说了,是客尘烦恼所障,这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我们明白吗?仔细想想其实我们不明白。如果说清净的佛性竟然能够被烦恼所障,那你这清净就是假的,你根本就不是清净。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清净给烦恼是水火不容的。所以说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给弄清楚。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显现!现在说自性清净,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是指什么呢?说是指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真如就存在于五蕴之中,它不是离开五蕴另有一个什么真如。佛教不讲本体,非要讲的话,应该是真如,可有多少大德都讲成阿赖耶是本体,根本就不对,阿赖耶是有为法,不可以作本体,只有无为的真如才可以。“真”是真实,“如”是没有差别。所谓没有差别,是指法的本体没有差别,虽然说缘生法各有各的因缘差别相,但其本体没有差别(其本体都是真如)。妙老举了《楞伽经》中的“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来说真如。“涅槃离心意”就是指佛所证悟的不生不灭的涅槃是离心意识的,这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用心意识去分别思惟的,要离名言相。“唯此一法实”就是指这么多的法,只有涅槃是真实的。“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真实,就像是幻化的、就象是作梦一样、就象芭蕉似的。幻化、梦这比喻常用,这“芭蕉”的比喻不常用,芭蕉树给别的树不一样,别的树有树干,但芭蕉树是一层一层包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看见芭蕉树的树干不是真实的树干,有树干,但不是真实的树干。幻术变化出来的马能看见但不是真实的。梦也是,能看见但不是真实的。它们都是虚妄的、靠不住的,但涅槃不是靠不住的。象净空法师说的,佛也不行,只有法身大士才行,就是胡说。在一切有为法中有诸法毕竟的道理,它是如如不动的,就叫真如,是自性清净的。注意一点儿,真如绝对不能受熏,象有些典籍中说的真如还要受熏、还要缘起世界,这是错误的。“空”,就是无障碍,空不障碍一切。不过用“空性”可能更好理解。“实际”的“实”是真实,“际”是究竟、边界,到了边际了也就是究竟了。“无相”,没有虚幻像、没有错乱相,就是我空、法空所显的真实性。我们给记成“无所相”,因为在唯识中是唯能无所,“能”是有的,只是没有“所”而已。“胜义”,“胜”是指佛的殊胜的智慧,“义”是境界,合起来就是佛的殊胜无分别智所证悟的境界。“法界”,“法”就是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之类,“界”是因,“法界”就是圣人得成圣道的因。这是自性清净。当然,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等,其实本是一回事儿,不过是随种种而立种种名而已。
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
第二是离垢清净。就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远离了烦恼障、所知障的垢染。它和自性清净实际上是一种,就是在凡夫的时候叫自性清净,到成佛的时候,叫离垢清净。
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
第三是“得此道清净”,你要想得证圣果,你必须凭清净的教法,教法必须是清净的才能够保证你证悟的果是清净的。“…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