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P15

  ..续本文上一页得此道”的“道”就是道果。“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一切菩提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菩提”是菩提果,有三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这里指佛菩提。“菩提分”的“分”就是因,成菩提的因。注意,三十七道品可不是小乘,是通于大小乘的。“波罗蜜多”就是六波罗密,或者说十波罗密。十波罗密后边儿还讲,现在就不说了。凭三十七道品、六波罗密等就可以证得无上菩提。

  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

  第四是“生此境清净”,就是佛陀的言教,一般说成这样:能引生清净道的所缘境。这话别扭了一点儿,其实还是指佛菩萨所说的微妙正法。也就是说,诸佛的言教是生此境清净。你去学习这所缘境、正法,你就可以得到清净道。你学习正法,你就知道怎样修习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

  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都是清净的,现在说“诸大乘妙正法教”也是清净的,难道佛陀说的妙正法教就不能有方便法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法呢?有人把佛法分为方便法、究竟法,认为究竟法好,方便法总是不圆满的,现在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方便法也是圆满的。咱们都知道世俗谛、胜义谛,我们打心眼儿里有些不照世俗谛,其实世俗谛也是真理、胜义谛也是真理,我们还知道,真理只有一个,所以说世俗谛和胜义谛本是一个,不能不照它。方便法也好、究竟法也好,都是对真理的诠释,所以它们是一个。问“难道佛陀的法没有方便法”这问题者就是弄扭了。“由此法教,清净缘故”,说,妙正法教――也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他是能够引生清净无漏道果的因缘,所以他是清净的。“非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是似义显现,妙正法教不是,你去思维妙正法教,可以使你得成圣道、使你成就菩提,他不是遍计所执。我们一般的名言是遍计所执了,但经论的名言,不是遍计所执,为啥它的名言不是呢?“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就是说,它是佛陀证悟真如之后,由大悲心等流出来的,它和最清净法界无二。而我们的名言是杂染识中等流出来的。佛陀证真如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很善巧方便地对我们解说,这个解说方式很特别,既不落于普通的名言那种错误的行相,又能把我们导向一种特别的境界。这种法,跟世间所有的言说,都不一样。佛陀说法也是利用名言,但是他用特殊的技巧和方便,也就是非常善巧。所以佛说的法,跟其他世间的学问不一样。还有一句“非依他起自性”,咱们最前边儿就说过,依他起是啥?忘了?那就翻到20页看一下,“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是依他起。而这妙正法教是如来的最净法界等流性,它不是杂染种子所现,所以他不是依他起性。只有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现在它不是遍计所执自性,又不是依他起自性,就只能是圆成实自性了。印顺法师说大乘妙正法教是文字般若,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是观照般若,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实相般若。

  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

  这四种清净,就总摄了一切清净法。

  此中有二颂

  接着说了二个颂子来进行概括。

  幻等说于生说无计所执

  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

  这是第一个颂子。“幻等说于生”,“幻等”就是幻化、焰、梦、像等八喻,“生”是缘生法。这第一句是说的依他起,说,幻、焰梦等这些比喻,就是说缘生法的,这是依他起。“说无计所执”,这一句是说遍计执的,说,遍计所执都是没有的,只不过是你执著为有而已。“无”就是指没有真实性。“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四种清净法是圆成实自性。韩老把它翻译成了这样:“显生依持如幻等,依于标志显示无。  通过依此四清净、即是显示圆成实。”第一句是说依他起。第二句是遍计执,其中的“标志”就是名言。第三句、第四句是圆成实。

  自性与离垢清净道所缘

  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

  这个颂子就是四种清净。“自性”是自性清净,“离垢”是离垢清净,“清净道”是得此道清净,“所缘”是生此境清净。“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四种清净包括了一切清净。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

  刚才在说依他起性的时候,说了八个比喻,现在进一步把八个比喻说一下。把每一个比喻稍微解释几句。说,经典里用幻、焰、梦等八种比喻来讲依他起自性,为什么要用这比喻呢?

  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

  有的人对依他起自性有各种各样的疑惑,为了破除他们的疑惑,就用了这种种的比喻,也就是说,这比喻是为了破疑,也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样破遍计所执。

  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

  到底在依他起上有什么样的疑问呢?下边儿开始具体说疑惑,并且说有什么样的疑惑该有什么样的比喻来解释。不过我们要知道,其实并不是一个比喻只能除一种疑惑,对应并不是那么的严密,实际上比喻有些是相通的。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因为有些人对依他起有这样的疑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依他起是我们现前的虚妄分别心。说,到底怎么搞的,我们的心怎么能在根本就没有的事物上活动呢?“实无有义”,注意,一般“实无有义”是指遍计所执,但这里是指所遍计,遍计所执有能遍计,还有所遍计,这里只指所遍计。能遍计、所遍计都是依他起自性,这个一定要知道,千万不要弄错。所遍计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就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而表现出来的一切法,显现出来的法本身是没有真实性可言的,但现出来的相貌令你疑惑他是真实的,这相貌就有这欺骗性。“实无有义”就是指这个。比如说这张桌子,根本就没有桌子我怎么能在桌子上产生分别、产生执著呢?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桌子,桌子怎么能够“成所行境界”?“成所行境界”就是成为引起(心识)现行的东西,“行”就是我们的心在似义显现上活动。既然根本就没有那个东西,我们的心就不该在那个东西上活动才对呀~~可实际上却是我们的心在桌子上活动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除此疑说幻事喻”。幻术就是类似于现在说的魔术,大卫的魔术,那气势可不得了。一般的小魔术气势不足。我拿一块石头在台上,三摆弄两摆弄变出一只大象来,我变现出的这只大象其实是没有的,但在我们的眼前现出来的,确实是大象的形相,这就引起心识活动了。当我们通达了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这就和遍计所执性完全不同了。外人的疑惑是:根本就没有桌子,它能作为认识对象吗?经典中用幻化来作比喻:比如幻化出来的大象,根本就没有大象,但作认识对象还是没有问题的。

  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焰喻。

  这是说阳焰这个比喻所对治的疑问。“云何无义心心法转?”如果依他起不是真实的(遍计所执是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依他起是没有真实性可得),那么我们的心怎么能够依它而现呢?就是说,如果没有桌子,为什么我的心在桌子上却产生了活动呢?这就说了阳焰喻。下过大雨之后忽然出了大太阳,水蒸气急速蒸发,象湖面一样,鹿太渴了,把它认成了水而要来喝水。这个比喻就是说,根本没有水,但是有一个水的虚诳像,虚诳像在我们乱识的攀缘下就活动起来了。这还是虚妄境界也能够使心依之而活动。这个比喻给幻术的比喻差不多,一直到下边儿的比喻。就是说你有疑惑,我说了个比喻,说了一个你还不十分明白,我就再说一个。看起来不是重复,实际上是义重――在有目的的重申、是强调、是进一步阐述。在《正理经》中把这也叫成重复。外人的疑惑是:没有桌子,我的心怎么能在桌子上产生分别?教典中说了阳焰喻:根本就没有湖水,但鹿也是可以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湖水上产生认识的。

  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说所梦喻。

  依他起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会在依他起上产生爱、非爱的受用差别呢?就是说,根本就没有桌子,我怎么会有喜欢这张桌子不喜欢这张桌子的不同感受呢?也就是说,没有这个真实义,可我却有可爱的受用境、不可爱的受用境,这是说不通的。“为除此疑说所梦喻”,梦里边儿的境界都知道是不真实的,但也有可爱的境界、恐怖的境等出现,这也是受用差别。就是说,境界的不真实并不耽误受用差别的建立。外人的疑惑:我怎么会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产生喜欢、讨厌的感受呢?经典中说梦喻:梦中的大老虎是不存在的,也不耽误产生恐惧的感受啊~~

  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

  我们造恶业,就有不可爱的果报出现;我们造善业,就有可爱的果报出现。既然根本没有真实义,这善恶因果的道理能够成立吗?“为除此疑说影像喻”,“影像”就是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影像。影像不是真的人,但影像是不是有的?确实有一个影像存在。因为外边儿有个真的人存在,所以镜子里相应地出现了影像。现在造业感果也是这样,虽然并没有真实的爱非爱果报实事差别(比如地狱狱卒打你,并不是真有狱卒),但因为有善恶之业因种子(阿赖耶识里有种子),爱非爱果报的差别,就像镜中影像似的。外人疑惑:既然没有义,我们就造不了善恶业(没有羊被我杀),所以善恶果报就有问题。经典中说了影像喻:只要有阿赖耶的业种子,就有善恶果报,果报就如虚幻的影像,业种子才是质。

  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影喻。

  “云何无义种种识转”,这一个要与前边儿阳焰喻的疑惑分开,前边儿阳焰喻的疑惑是说,没有桌子我的心识怎么能在桌子上产生种种的分别?而这一个是说,没有境界就不能有种种识现行…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