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此道”的“道”就是道果。“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一切菩提分”就是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又稱叁十七菩提分。“菩提”是菩提果,有叁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這裏指佛菩提。“菩提分”的“分”就是因,成菩提的因。注意,叁十七道品可不是小乘,是通于大小乘的。“波羅蜜多”就是六波羅密,或者說十波羅密。十波羅密後邊兒還講,現在就不說了。憑叁十七道品、六波羅密等就可以證得無上菩提。
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
第四是“生此境清淨”,就是佛陀的言教,一般說成這樣:能引生清淨道的所緣境。這話別扭了一點兒,其實還是指佛菩薩所說的微妙正法。也就是說,諸佛的言教是生此境清淨。你去學習這所緣境、正法,你就可以得到清淨道。你學習正法,你就知道怎樣修習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
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都是清淨的,現在說“諸大乘妙正法教”也是清淨的,難道佛陀說的妙正法教就不能有方便法嗎?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問法呢?有人把佛法分爲方便法、究竟法,認爲究竟法好,方便法總是不圓滿的,現在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方便法也是圓滿的。咱們都知道世俗谛、勝義谛,我們打心眼兒裏有些不照世俗谛,其實世俗谛也是真理、勝義谛也是真理,我們還知道,真理只有一個,所以說世俗谛和勝義谛本是一個,不能不照它。方便法也好、究竟法也好,都是對真理的诠釋,所以它們是一個。問“難道佛陀的法沒有方便法”這問題者就是弄扭了。“由此法教,清淨緣故”,說,妙正法教――也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他是能夠引生清淨無漏道果的因緣,所以他是清淨的。“非遍計所執自性”,遍計所執是似義顯現,妙正法教不是,你去思維妙正法教,可以使你得成聖道、使你成就菩提,他不是遍計所執。我們一般的名言是遍計所執了,但經論的名言,不是遍計所執,爲啥它的名言不是呢?“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就是說,它是佛陀證悟真如之後,由大悲心等流出來的,它和最清淨法界無二。而我們的名言是雜染識中等流出來的。佛陀證真如後,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法,很善巧方便地對我們解說,這個解說方式很特別,既不落于普通的名言那種錯誤的行相,又能把我們導向一種特別的境界。這種法,跟世間所有的言說,都不一樣。佛陀說法也是利用名言,但是他用特殊的技巧和方便,也就是非常善巧。所以佛說的法,跟其他世間的學問不一樣。還有一句“非依他起自性”,咱們最前邊兒就說過,依他起是啥?忘了?那就翻到20頁看一下,“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這是依他起。而這妙正法教是如來的最淨法界等流性,它不是雜染種子所現,所以他不是依他起性。只有叁性,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現在它不是遍計所執自性,又不是依他起自性,就只能是圓成實自性了。印順法師說大乘妙正法教是文字般若,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是觀照般若,離垢清淨、自性清淨是實相般若。
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
這四種清淨,就總攝了一切清淨法。
此中有二頌
接著說了二個頌子來進行概括。
幻等說于生說無計所執
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
這是第一個頌子。“幻等說于生”,“幻等”就是幻化、焰、夢、像等八喻,“生”是緣生法。這第一句是說的依他起,說,幻、焰夢等這些比喻,就是說緣生法的,這是依他起。“說無計所執”,這一句是說遍計執的,說,遍計所執都是沒有的,只不過是你執著爲有而已。“無”就是指沒有真實性。“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四種清淨法是圓成實自性。韓老把它翻譯成了這樣:“顯生依持如幻等,依于標志顯示無。 通過依此四清淨、即是顯示圓成實。”第一句是說依他起。第二句是遍計執,其中的“標志”就是名言。第叁句、第四句是圓成實。
自性與離垢清淨道所緣
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這個頌子就是四種清淨。“自性”是自性清淨,“離垢”是離垢清淨,“清淨道”是得此道清淨,“所緣”是生此境清淨。“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四種清淨包括了一切清淨。
複次,何緣如經所說于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
剛才在說依他起性的時候,說了八個比喻,現在進一步把八個比喻說一下。把每一個比喻稍微解釋幾句。說,經典裏用幻、焰、夢等八種比喻來講依他起自性,爲什麼要用這比喻呢?
于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虛妄疑故。
有的人對依他起自性有各種各樣的疑惑,爲了破除他們的疑惑,就用了這種種的比喻,也就是說,這比喻是爲了破疑,也就是在告訴我們怎麼樣破遍計所執。
他複雲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
到底在依他起上有什麼樣的疑問呢?下邊兒開始具體說疑惑,並且說有什麼樣的疑惑該有什麼樣的比喻來解釋。不過我們要知道,其實並不是一個比喻只能除一種疑惑,對應並不是那麼的嚴密,實際上比喻有些是相通的。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爲除此疑說幻事喻。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因爲有些人對依他起有這樣的疑惑。“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依他起是我們現前的虛妄分別心。說,到底怎麼搞的,我們的心怎麼能在根本就沒有的事物上活動呢?“實無有義”,注意,一般“實無有義”是指遍計所執,但這裏是指所遍計,遍計所執有能遍計,還有所遍計,這裏只指所遍計。能遍計、所遍計都是依他起自性,這個一定要知道,千萬不要弄錯。所遍計是似義顯現,似義顯現就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而表現出來的一切法,顯現出來的法本身是沒有真實性可言的,但現出來的相貌令你疑惑他是真實的,這相貌就有這欺騙性。“實無有義”就是指這個。比如說這張桌子,根本就沒有桌子我怎麼能在桌子上産生分別、産生執著呢?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桌子,桌子怎麼能夠“成所行境界”?“成所行境界”就是成爲引起(心識)現行的東西,“行”就是我們的心在似義顯現上活動。既然根本就沒有那個東西,我們的心就不該在那個東西上活動才對呀~~可實際上卻是我們的心在桌子上活動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爲除此疑說幻事喻”。幻術就是類似于現在說的魔術,大衛的魔術,那氣勢可不得了。一般的小魔術氣勢不足。我拿一塊石頭在臺上,叁擺弄兩擺弄變出一只大象來,我變現出的這只大象其實是沒有的,但在我們的眼前現出來的,確實是大象的形相,這就引起心識活動了。當我們通達了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這就和遍計所執性完全不同了。外人的疑惑是:根本就沒有桌子,它能作爲認識對象嗎?經典中用幻化來作比喻:比如幻化出來的大象,根本就沒有大象,但作認識對象還是沒有問題的。
雲何無義心心法轉?爲除此疑說陽焰喻。
這是說陽焰這個比喻所對治的疑問。“雲何無義心心法轉?”如果依他起不是真實的(遍計所執是一點兒影子也沒有,依他起是沒有真實性可得),那麼我們的心怎麼能夠依它而現呢?就是說,如果沒有桌子,爲什麼我的心在桌子上卻産生了活動呢?這就說了陽焰喻。下過大雨之後忽然出了大太陽,水蒸氣急速蒸發,象湖面一樣,鹿太渴了,把它認成了水而要來喝水。這個比喻就是說,根本沒有水,但是有一個水的虛诳像,虛诳像在我們亂識的攀緣下就活動起來了。這還是虛妄境界也能夠使心依之而活動。這個比喻給幻術的比喻差不多,一直到下邊兒的比喻。就是說你有疑惑,我說了個比喻,說了一個你還不十分明白,我就再說一個。看起來不是重複,實際上是義重――在有目的的重申、是強調、是進一步闡述。在《正理經》中把這也叫成重複。外人的疑惑是:沒有桌子,我的心怎麼能在桌子上産生分別?教典中說了陽焰喻:根本就沒有湖水,但鹿也是可以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湖水上産生認識的。
雲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爲除此疑說所夢喻。
依他起不是真實存在的,爲什麼會在依他起上産生愛、非愛的受用差別呢?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桌子,我怎麼會有喜歡這張桌子不喜歡這張桌子的不同感受呢?也就是說,沒有這個真實義,可我卻有可愛的受用境、不可愛的受用境,這是說不通的。“爲除此疑說所夢喻”,夢裏邊兒的境界都知道是不真實的,但也有可愛的境界、恐怖的境等出現,這也是受用差別。就是說,境界的不真實並不耽誤受用差別的建立。外人的疑惑:我怎麼會對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産生喜歡、討厭的感受呢?經典中說夢喻:夢中的大老虎是不存在的,也不耽誤産生恐懼的感受啊~~
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除此疑說影像喻。
我們造惡業,就有不可愛的果報出現;我們造善業,就有可愛的果報出現。既然根本沒有真實義,這善惡因果的道理能夠成立嗎?“爲除此疑說影像喻”,“影像”就是照鏡子時鏡子裏的影像。影像不是真的人,但影像是不是有的?確實有一個影像存在。因爲外邊兒有個真的人存在,所以鏡子裏相應地出現了影像。現在造業感果也是這樣,雖然並沒有真實的愛非愛果報實事差別(比如地獄獄卒打你,並不是真有獄卒),但因爲有善惡之業因種子(阿賴耶識裏有種子),愛非愛果報的差別,就像鏡中影像似的。外人疑惑:既然沒有義,我們就造不了善惡業(沒有羊被我殺),所以善惡果報就有問題。經典中說了影像喻:只要有阿賴耶的業種子,就有善惡果報,果報就如虛幻的影像,業種子才是質。
雲何無義種種識轉?爲除此疑說光影喻。
“雲何無義種種識轉”,這一個要與前邊兒陽焰喻的疑惑分開,前邊兒陽焰喻的疑惑是說,沒有桌子我的心識怎麼能在桌子上産生種種的分別?而這一個是說,沒有境界就不能有種種識現行…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