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界虛幻,心識也必須虛幻。“無義種種識轉”就是說,依他起是似義顯現的,是名言種子的現行而出現了種種的分別心,這些分別心都是不真實的。現在的疑惑就是:既然分別心是不真實的,還能說有種種的識(分別心)生起嗎?陽焰的比喻是說一切所緣的境界都是不真實的,就不應該有心識在境界上活動。這兩個疑惑是不一樣的。“爲除此疑說光影喻”,就是說,光下面的影子是不真實的,但這不真實是相對于本質來說的,說本質是真實的,影是虛幻的。現在用光影做比喻,就是說,影雖不是真實的,但不能說影沒有,還是有個影的。也就是說,我們心裏的種種虛妄分別是不真實的,不真實也是有的,不過是有虛妄分別活動而已。
雲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爲除此疑說谷響喻。
依他起是沒有真實義的,可爲什麼有種種見聞覺知的戲論言說生起呢?也就是說:要是沒有真實義的話,我們的這些言說诠表還有意義嗎?或者說,要是根本就沒有實在的桌子,那麼要桌子這個名字還有意義嗎?“戲論”就是沒有真實的意義的言論。“爲除此疑說谷響喻”,“谷響”就是回聲,對著空曠的山谷說話,就會有回音。回音就象有人說話一樣,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人說話。這裏用“回響”表示虛妄的意思。現在就是說,無義也會有種種戲論言說生起,就像空谷裏的回音一樣,雖然根本沒有人說話,可也發出了聲音。這裏要注意一點兒,名言只是名言,與所诠表的義沒有關系!名言本身是依他起的,名言所诠表的那個實際事物也是依他起的,只不過是沒有你名言真正所指的那個莫須有的東西。
雲何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轉?爲除此疑說水月喻。
真正的修行人說了,說,當我們得了叁摩地之後,在禅定中現出種種的境界。一般說來,凡夫以散亂心所見的境界是虛幻的我們可以理解,但禅定者所現的境界也虛幻我們就不好理解了。爲了讓我們好理解這個禅定中的情況,經典中說了水月喻。這個比喻就是說,水中的月亮不是真實的,根本就沒有一個月亮在水裏邊兒,不過是水清澈平靜而已,水面平靜了就會把天上的月亮映在水裏面。我們的心是虛妄分別心,是散亂的,當我們修禅定的時候,就可以使它靜下來,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就可以現出種種的境界,可是現出的種種境界也是不真實,像水中月似的。也就是說,不真實也會出現。
雲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爲除此疑說變化喻。
“有諸菩薩無顛倒心”,說,有些菩薩經過長期的修習,比如說到了等覺位的菩薩,或者說象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這些示現菩薩,他們根本沒有顛倒心,沒有遍計執。“爲辦有情諸利樂事”,他們爲了度化衆生,作利樂有情的種種事業,“故思受生”,就故意作出一點兒樣子,作出一些受果報的樣子。比如說釋迦牟尼還頭疼、還受金槍馬麥之報等,這都是他們故意裝出來的,裝得太象了,以致于我們看不出來他是裝的。法身大士是沒有愛煩惱、見煩惱的,天臺宗有一個說法,叫伏惑潤生,或者叫留惑潤生,就是說,如果他把一切的惑都斷了的話,就出叁界了,就沒有辦法度衆生了,所以要留一點兒惑,來滋養生死。這的天臺宗藏教的說法。法身大士是不需要的,有各種應化身來度各種衆生。外人的這一個疑惑就是說,既然這是菩薩故意裝出來的,就不是真的啰~~可是衆生根本就是虛妄心,不是真實的,菩薩不是吃飽了撐的嗎?還記得有一句話嗎?實無衆生可度!根本沒有衆生可度,菩薩作利樂有情的事兒幹嗎?“爲除此疑說變化喻”,大神通者變化出種種境界,這是變化出來的,不是真實的,不過雖不真實變化還是有的。菩薩也是這樣,衆生是不真實的,是如幻如化的,但菩薩還是要做利益衆生的事兒。利益衆生了,衆生還是無義的,並不是說利益衆生了,衆生就有義了。在衆生來看,衆生並不知道無義,所以衆生還是覺得苦,這才需要菩薩來度衆生。就是說,菩薩做種種的神通變化,來普度衆生,也是無義的,但無義也不妨礙這件事的成就。中觀也用這比喻,不過側重點兒不同,中觀說雖有種種相,但實際上是空無所有的。無著在這兒說,雖不是真實的,卻顯然可得。
世尊何故密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長行中的《梵問經》就是《思益梵天所問經》。用叁性的道理來解釋《梵問經》中的問題。在這部經中,佛說了,“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這到底是啥意思?佛怎麼這樣說呢?佛這麼說的密意是啥?關于“密意”下邊兒有說明。佛本來說生死是苦的,涅槃才安樂,你看,佛初成道就講苦、集、滅、道,現在他又說沒有生死可得,也沒有涅槃可得,這是咋回事兒?
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
梵問經中爲什麼說無生死、無涅槃呢?就是因爲這個。依他起自性就是指我們的分別心,一般說六識、八識,這部論說是十一識。在這依他起的一切識裏,“依遍計所執自性”――隨順遍計所執自性,就是說,關于依他起,我們可以隨順染汙的情形來說,也可以隨順清淨的情形來說。這個“依遍計所執自性”,就是隨順遍計所執自性而說。而關于“遍計所執自性”,能遍計者還是識,就是妄想執著,隨順妄想執著時,就有生死流轉的事情了。“及圓成實自性”,則是說,依他起自性,要是隨順清淨圓成實自性來說的話,就有涅槃了。也就是說,生死也在依他起中,涅槃也在依他起中,也就是遍計執也在依他起中,圓成實也在依他起中。這樣呢,在依他起上看,生死涅槃是無差別的。所以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何以故?
爲什麼?也就是說,能不能說詳細點兒?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說,這依他起自性隨順了遍計所執性,就成爲了生死,就不得涅槃。就是說,從隨順遍計執這一方面說,“如來不得涅槃”。這依他起自性要是隨順圓成實的時候,就成就了涅槃,就沒有生死可得,“如來不得生死。”就是說,只是一個依他起自性,從它通于遍計所執自性、通于圓成實自性,就成爲“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在《般若經》中則說,生死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則無自性、畢竟空,所以“不得生死”,不得生死也就“不得涅槃”。沒有生死可滅,也就沒有涅槃可得。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叁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叁、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在《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就把一切法分成了叁種,“一、雜染分”,就是一切染汙法。“分”就是部分,染汙的部分。“二、清淨分”,就是一切清淨法。清淨的部分。雜染分就是生死流轉,清淨分就是還滅涅槃。“叁、彼二分”,就是通于汙染、清淨。“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佛是根據什麼樣的深義而這樣說的?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
這句長行中的“依他起自性”就是這部論說的十一個識,這十一識都是依他起,而且這十一識包含了一切法。“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遍計所執就是根本沒有而妄執出來的,說這些就是雜染分,它包括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等。
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
“依他起自性”還是十一識,說,在這十一識上沒有妄想執著,遠離一切汙染的就是清淨的,這就是圓成實自性。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依他起本身就是通于二分的,産生妄執了就是汙染分,不産生妄執就是清淨分。
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這話本來是沒有啥的,但妙老在這兒,說這和《大乘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說是相通的,我倒不同意這說法,因爲遍計所執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我們說它存在,這只是我們瞎搞,存在的是依他起,因爲遍計執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沒法和,根本和不起來。
于此義中以何喻顯?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只講道理很艱澀,能不能說個比喻呢?
以金土藏爲喻顯示。
這裏就說了一個比喻,金、土、藏。金是金子,土是土石,藏是土石裏含有金子的成份兒,也就是金礦石。這是比喻我們的虛妄分別心裏不全是雜染,其實也有清淨。這一個金礦的比喻實際上也是佛教中很常用的。在《圓覺經》等中都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插問:說到佛性,還有一個無情有性的說法。
這個說法在天臺的湛然大師這兒得到張揚。當然了,其根源象《楞嚴經》之類的,就有“草葉線縷皆有佛性”之說(原文爲“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大正藏19冊109頁上欄),湛然大師在其《金剛錍》中有詳細的論證。但其反面作用是極其明顯的,在董平老師的《天臺宗研究》中有一個說明,我看過,但我手邊兒現在沒這本書,一方法師有。可以說對無情有性的張揚是天臺宗的一個敗筆。(注:原文爲,“……佛性的極大泛化卻同時亦造成了足以消解佛教基本理論建構之目的指向的可能性,因爲在無情有性的意義上,佛性已不再是衆生獨有的“覺性”;佛性既遍在于一切有情無情,那末亦就不僅是一切衆生平等,而且亦是衆生與一切無情之物的平等。如果作爲衆生成佛之依據的佛性之義的確立乃是在本體論層面上對于主體性的一種建構,那末無情有性之說恰好又同樣在本體論意義上解構了這種主體性。因此就無情有性之實質而言,它恰恰是對佛性學說之整體的一種本質消解。”)
譬如世間金土藏中叁法可得:一地界,二土,叁金。
這是具體來說金礦比喻。就是說,在這個金礦的比喻中,有叁法可得:一是地界,二是土,叁是金。“地界”的“界”就是藏的意思,其實就是金礦,金礦就是地界。在金礦石之中,裏邊兒有金子,有石頭。這裏“地界”就是比喻依他起,石頭比喻遍計所執,金比喻圓成實性。
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
在這個比喻之中,地界是…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