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P17

  ..續本文上一頁因,土、金是果。在金礦石還沒有煉的時候,你並沒有看到金子,你看到的只是土(石頭),也就是說,在凡夫位,我們只能看見土,不過我們看到的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但確實是看見了。

  金是實有而不可得;

  金是真實的,可是我們卻沒有看見。土是“非實有”的,金是“實有”的。這是說,在金礦石裏,我們看見了石頭,但看不見金,當我們一煉,把石頭給煉沒了,石頭是先有後沒有,金子是一直有,先看不見後看見,從這個意義上說,土非實有而金實有。

  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

  這兒無著論師說煉金是用火燒的。這種方法現在是不用了,而且我也沒聽說過這種煉金子的方法,從前是土法煉金,在我們河南洛甯縣西山底以前就有老百姓土法煉金,現在呢,國家開采,成了上宮金礦,就沒有土法煉了,老百姓當然還是土法煉,不過抓住就不得了,因爲礦成國家的了,老百姓不准開,你要煉就只能去偷國家的礦石,因爲老百姓偷礦石,還釀成過暴亂,政府請了當地駐軍去才擺平的。現在黃金的提煉一般得有研磨、加汞、去汞等步驟,不過金子的提煉方法很多,現在不管這個,就按火燒這種方法吧。用火燒煉時,從金礦裏提煉出了金,土就不見了,金看見了。所以說土石非實有,金子實有。我們會想,土石也實有,黃金也實有,無著論師在這兒畢竟只是一個比喻而已。

  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在金礦中,當你在看見土石的時候,那是虛妄的,不是真實顯現,它是經不起考驗的,而金子是真實有,它能經得起考驗,金子顯現的時候,它就是清淨的。“是故地界是彼二分”,也就是說,地界裏有虛妄顯現的土石、還有真實顯現的金。“彼二分”就是指土石、金。

  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

  這是說比喻是比喻啥的。“識亦如是”,識也象金礦一樣通于二分,我們的虛妄分別識,就是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十一識,都通于二分。“無分別智火未燒時”,無分別智是聖人的智慧,他好比是火,在無分別智之火沒有燒我們的分別心的時候,就是指凡夫階段,“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在凡夫階段,我們的虛妄分別心裏全是虛妄遍計所執自性所顯現的境界,都是虛妄的。“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清淨離垢的圓成實自性,或者說是離一切相的真如境界,它是不顯現的。就是說,在凡夫的分別心裏,絕對不會顯現聖者的境界。這就給前邊兒的“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通上了。

  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

  “此識”還是指我們的虛妄分別。說,我們的虛妄分別心被無分別智之火所燒煉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就是說,修學戒定慧,到無生法忍的時候,就出現這樣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分別心,雖然周遍執著,很頑固地,但要是用無分別智去觀察,修奢摩他(止)、修毗缽舍那(觀)。先知境不可得,然後是心不可得,最後是智不可得。這時,“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圓成實自性就現出來了。“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虛妄遍計所執的妄想執著的境界,完全沒有顯現了。

  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虛妄分別的識是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裏“有彼二分”,就是遍計所執自性的雜染分和圓成實自性的清淨分,這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就象比喻中說的,金礦石裏有土石也有金子。我們的虛妄分別識裏,有遍計所執自性,也有圓成實自性。

  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用叁性也可以解釋其他經典中的問題。現在就是解釋其他經典。“世尊有處”,這裏並沒有具體說佛是在哪部經裏說,只是說在有些地方。在有些經裏,佛說一切法都是常住的,可是在有些經裏又說一切法是無常的,在有些地方又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這各種各樣的說法,在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佛說話肯定不是無的放矢,一定有他的用意,那麼,“依何密意作如是說”?這就提出了問題。

  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謂依他起自性”,這是指虛妄分別的識,說,因爲圓成實自性,所以說是常。圓成實是諸法的空相,它是沒有生滅的。“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因爲遍計所執自性,所以說是無常。遍計所執是我們的妄想執著,當然是無常。“常”就是不變,遍計所執變化性很大,所以無常。再者,遍計所執本身是畢竟空的,依他起是如幻有、假有,遍計所執就是在如幻有上執著真實,這個真實根本就不可得的,是畢竟空的。“畢竟空”就是永遠沒有的意思。所以,無常有兩個意思,一是變動很大,二是永遠沒有。“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有圓成實自性所以是常,有遍計所執自性所以是無常,而依他起他本身,則是通于這兩分的,也就是說,在依他起上看,又是非常,又是非無常。那麼他是具足遍計執自性,所以是非常;他又具足了圓成實自性,是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佛陀就是因爲這個所以說一切法常、一切法無常、一切法非常非無常。

  如常、無常、無二,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我,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

  “如常、無常、無二”,就象剛才說的,一切法常、一切法無常、無二。“無二”就是指非常非無常。同樣的,我們還可以說“苦、樂、無二”,我們也可以說“淨、不淨、無二”,還可以說“空、不空、無二”等等。所謂“苦、樂、無二”,就是說,因有遍計所執而流轉生死,這是苦,因有圓成實的大涅槃境界,這是樂,而依他起本身,是非苦非樂的,這叫“無二”。“淨、不淨、無二”也是這樣,圓成實自性是清淨的,他不受染汙,所以是“淨”。遍計所執是虛妄分別,是“不淨”的。“無二”是指依他起自性,通于淨不淨。“空、不空、無二”也是這樣。“空”是遍計所執自性,說它是我們的執著而已,其實根本就沒有。“不空”是圓成實自性,說圓成實自性是不可破壞的。“無二”是指依他起自性。“我、無我、無二”也是這樣,“我”是遍計執,說我根本就沒有,但我執著其爲有。“無我”是圓成實。要是反過來解釋,說“我”是圓成實,圓成實自性是常恒不變的不可思議境界。說“無我”是遍計所執自性,說也能說通,不過不習慣,我們習慣了人無我、法無我,一下子說“無我”是遍計執,有點兒不習慣。“無二”是依他起自性。“寂靜、不寂靜、無二”還這樣說。“寂靜”是圓成實自性,“不寂靜”是遍計執。“不寂靜”就是流動、生滅變化,虛妄分別就有這些生滅變化。“無二”依他起自性。後邊兒的“有自性、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都是這樣說。就是說,從圓成實自性的角度來說如何如何,從遍計所執自性的角度來說如何如何,從依他起自性的角度來說無二。

  如是等差別,一切諸佛密意語言,由叁自性應隨決了,如前說常無常等門。

  “如是等差別”就是指前邊兒說的常、無常,苦、樂,淨、不淨等等的不同情況。“一切諸佛密意語言”,說,這都是諸佛的密意語言,“由叁自性應隨決了”,這些語言表面上看好象是矛盾的,但你要是能用叁自性去思維觀察,就完全可以抉擇、可以通達、可以明了,不會有疑問的。“如前說常無常等門”,就像剛才說的用叁自性來解釋常、無常一樣。

  此中有多頌:

  下邊兒無著論師用頌子的形式來說。

  如法實不有如現非一種

  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

  “如法實不有”,按遍計所執自性來說,我們遍計所執的一切法其實是沒有的。“如現非一種”,雖然我們所執的境界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分明看見了許許多多的東西,“現”就是顯現出來,“非一種”就是很多。“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如法實不有”是“非法”――法不可得,“非非法”是“如現非一種”,“故說無二義”,“非法非非法”就是無二,也沒有法,也沒有非法。這一個頌子韓老又依藏文譯了一下,是這樣的,“如其諸法非是有,如衆多行相顯現,如是諸法及無法,顯示無有二之義”。尤其是這個“無有二之義”,咱們現在太喜歡“二”了,幹什麼都要“二”,“二”就是二元對立。一說長,就立馬知道是有個短來與之對應,說要是沒有短的話,根本就沒有長可言了。這種思維方式禁锢著我們。後來佛告訴我們根本就沒有二,世界的真相是“不二”的、是“一合相”,于是我們就拼命地要把二給合起來,這在佛教中的表現就是什麼禅淨合一、禅淨雙修之類的,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

  上一個頌子說“無二”,這個頌子是說叁分,就是叁自性。“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一分”就是依他起自性,或者是單說遍計所執性、單說圓成實自性。“開顯”就是解釋明白,把道理顯示出來。把依他起按圓成實自性這一方面來說的話,可以說是“有”,要是把依他起自性按遍計所執性這一方面來說的話,就是“非有”――不可得。“或有或非有”的這兩個“或”字兒,是“有”的意思,就是“有有有非有”;也可以說是語助。“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二分”是指依…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