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土、金是果。在金矿石还没有炼的时候,你并没有看到金子,你看到的只是土(石头),也就是说,在凡夫位,我们只能看见土,不过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但确实是看见了。
金是实有而不可得;
金是真实的,可是我们却没有看见。土是“非实有”的,金是“实有”的。这是说,在金矿石里,我们看见了石头,但看不见金,当我们一炼,把石头给炼没了,石头是先有后没有,金子是一直有,先看不见后看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土非实有而金实有。
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
这儿无著论师说炼金是用火烧的。这种方法现在是不用了,而且我也没听说过这种炼金子的方法,从前是土法炼金,在我们河南洛宁县西山底以前就有老百姓土法炼金,现在呢,国家开采,成了上宫金矿,就没有土法炼了,老百姓当然还是土法炼,不过抓住就不得了,因为矿成国家的了,老百姓不准开,你要炼就只能去偷国家的矿石,因为老百姓偷矿石,还酿成过暴乱,政府请了当地驻军去才摆平的。现在黄金的提炼一般得有研磨、加汞、去汞等步骤,不过金子的提炼方法很多,现在不管这个,就按火烧这种方法吧。用火烧炼时,从金矿里提炼出了金,土就不见了,金看见了。所以说土石非实有,金子实有。我们会想,土石也实有,黄金也实有,无著论师在这儿毕竟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在金矿中,当你在看见土石的时候,那是虚妄的,不是真实显现,它是经不起考验的,而金子是真实有,它能经得起考验,金子显现的时候,它就是清净的。“是故地界是彼二分”,也就是说,地界里有虚妄显现的土石、还有真实显现的金。“彼二分”就是指土石、金。
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
这是说比喻是比喻啥的。“识亦如是”,识也象金矿一样通于二分,我们的虚妄分别识,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十一识,都通于二分。“无分别智火未烧时”,无分别智是圣人的智慧,他好比是火,在无分别智之火没有烧我们的分别心的时候,就是指凡夫阶段,“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在凡夫阶段,我们的虚妄分别心里全是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所显现的境界,都是虚妄的。“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清净离垢的圆成实自性,或者说是离一切相的真如境界,它是不显现的。就是说,在凡夫的分别心里,绝对不会显现圣者的境界。这就给前边儿的“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通上了。
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
“此识”还是指我们的虚妄分别。说,我们的虚妄分别心被无分别智之火所烧炼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是说,修学戒定慧,到无生法忍的时候,就出现这样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虽然周遍执著,很顽固地,但要是用无分别智去观察,修奢摩他(止)、修毗钵舍那(观)。先知境不可得,然后是心不可得,最后是智不可得。这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圆成实自性就现出来了。“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虚妄遍计所执的妄想执著的境界,完全没有显现了。
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虚妄分别的识是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里“有彼二分”,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杂染分和圆成实自性的清净分,这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就象比喻中说的,金矿石里有土石也有金子。我们的虚妄分别识里,有遍计所执自性,也有圆成实自性。
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用三性也可以解释其他经典中的问题。现在就是解释其他经典。“世尊有处”,这里并没有具体说佛是在哪部经里说,只是说在有些地方。在有些经里,佛说一切法都是常住的,可是在有些经里又说一切法是无常的,在有些地方又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这各种各样的说法,在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佛说话肯定不是无的放矢,一定有他的用意,那么,“依何密意作如是说”?这就提出了问题。
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谓依他起自性”,这是指虚妄分别的识,说,因为圆成实自性,所以说是常。圆成实是诸法的空相,它是没有生灭的。“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因为遍计所执自性,所以说是无常。遍计所执是我们的妄想执著,当然是无常。“常”就是不变,遍计所执变化性很大,所以无常。再者,遍计所执本身是毕竟空的,依他起是如幻有、假有,遍计所执就是在如幻有上执著真实,这个真实根本就不可得的,是毕竟空的。“毕竟空”就是永远没有的意思。所以,无常有两个意思,一是变动很大,二是永远没有。“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有圆成实自性所以是常,有遍计所执自性所以是无常,而依他起他本身,则是通于这两分的,也就是说,在依他起上看,又是非常,又是非无常。那么他是具足遍计执自性,所以是非常;他又具足了圆成实自性,是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佛陀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说一切法常、一切法无常、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亦尔。
“如常、无常、无二”,就象刚才说的,一切法常、一切法无常、无二。“无二”就是指非常非无常。同样的,我们还可以说“苦、乐、无二”,我们也可以说“净、不净、无二”,还可以说“空、不空、无二”等等。所谓“苦、乐、无二”,就是说,因有遍计所执而流转生死,这是苦,因有圆成实的大涅槃境界,这是乐,而依他起本身,是非苦非乐的,这叫“无二”。“净、不净、无二”也是这样,圆成实自性是清净的,他不受染污,所以是“净”。遍计所执是虚妄分别,是“不净”的。“无二”是指依他起自性,通于净不净。“空、不空、无二”也是这样。“空”是遍计所执自性,说它是我们的执著而已,其实根本就没有。“不空”是圆成实自性,说圆成实自性是不可破坏的。“无二”是指依他起自性。“我、无我、无二”也是这样,“我”是遍计执,说我根本就没有,但我执著其为有。“无我”是圆成实。要是反过来解释,说“我”是圆成实,圆成实自性是常恒不变的不可思议境界。说“无我”是遍计所执自性,说也能说通,不过不习惯,我们习惯了人无我、法无我,一下子说“无我”是遍计执,有点儿不习惯。“无二”是依他起自性。“寂静、不寂静、无二”还这样说。“寂静”是圆成实自性,“不寂静”是遍计执。“不寂静”就是流动、生灭变化,虚妄分别就有这些生灭变化。“无二”依他起自性。后边儿的“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都是这样说。就是说,从圆成实自性的角度来说如何如何,从遍计所执自性的角度来说如何如何,从依他起自性的角度来说无二。
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
“如是等差别”就是指前边儿说的常、无常,苦、乐,净、不净等等的不同情况。“一切诸佛密意语言”,说,这都是诸佛的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这些语言表面上看好象是矛盾的,但你要是能用三自性去思维观察,就完全可以抉择、可以通达、可以明了,不会有疑问的。“如前说常无常等门”,就像刚才说的用三自性来解释常、无常一样。
此中有多颂:
下边儿无著论师用颂子的形式来说。
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
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如法实不有”,按遍计所执自性来说,我们遍计所执的一切法其实是没有的。“如现非一种”,虽然我们所执的境界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分明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东西,“现”就是显现出来,“非一种”就是很多。“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如法实不有”是“非法”――法不可得,“非非法”是“如现非一种”,“故说无二义”,“非法非非法”就是无二,也没有法,也没有非法。这一个颂子韩老又依藏文译了一下,是这样的,“如其诸法非是有,如众多行相显现,如是诸法及无法,显示无有二之义”。尤其是这个“无有二之义”,咱们现在太喜欢“二”了,干什么都要“二”,“二”就是二元对立。一说长,就立马知道是有个短来与之对应,说要是没有短的话,根本就没有长可言了。这种思维方式禁锢着我们。后来佛告诉我们根本就没有二,世界的真相是“不二”的、是“一合相”,于是我们就拼命地要把二给合起来,这在佛教中的表现就是什么禅净合一、禅净双修之类的,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上一个颂子说“无二”,这个颂子是说三分,就是三自性。“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一分”就是依他起自性,或者是单说遍计所执性、单说圆成实自性。“开显”就是解释明白,把道理显示出来。把依他起按圆成实自性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可以说是“有”,要是把依他起自性按遍计所执性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就是“非有”――不可得。“或有或非有”的这两个“或”字儿,是“有”的意思,就是“有有有非有”;也可以说是语助。“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二分”是指依…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