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P18

  ..续本文上一页他起性通于二分。说,要是按依他起性自身来说的话,那就是非有非非有了。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

  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这要说无和有了。“如显现非有”,遍计所执是非有,根本是连一点儿的影子也没有的。我们虚妄分别心的遍计所执所显现的一切法,用正智来观察时知道它们是没有的。“是故说为无”,所以说是没有的。“无”是指遍计所执的境界。“由如是显现”,这是指依他起。由于我们无始劫来的虚妄熏习,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了很多的虚妄种子,这些种子在缘具的情况下生起现行,生现行的时候,就显现出了一切法,“是故说为有”,因为有一切法的显现,所以就说“有”。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

  “自然自体无”其实是“自然无、自体无”。这四句颂子其实是说无自性的,说为什么无自性呢?这四句颂子就说了四个理由:因为自然无,所以无自性;因为自体无,所以无自性;因为自性不坚住,所以无自性;因为如执取不有,所以无自性。关于“自然无”,170页世亲释中说,“自然无者,由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这倒很明了,就是说一切法的生起一定要待众缘,他不可能不待众缘自然地就现出来,所以没有自然地生一切法的道理,这就是“自然无”――诸法皆不能自然而有。“自体无”世亲释说是“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就是说,事情过去就没有了,它的自体已经灭掉了。也就是说已经感过果的业没有再受报的可能了。世亲释、无性释都是这样说的。妙老说还有一个解释:这个因缘所生之法,因要是不同,所生法就一定不同,缘要是不同,这个法也一定不同。说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法是没有自体的。自体随因缘而变化,不能离开因缘而有不变的体性。我用手敲桌子,与我用铁锤敲桌子,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可见声音是无自性的,说这叫“自体无”。“自性不坚住”,说,一法在生起的当下它就灭了,生即是灭,没有一刹那的安住,所以说是无自性的。“如执取不有”,关于无自性的理由,刚才说的自然无、自体无、不坚住这三个理由,是大、小乘共通的,而这第四个理由“如执取不有”,则是唯识不共于小乘的说法。“如执取不有”就是说,你这一念分别心在一切法上的执著,所执著的境界是没有的,就是说,遍计所执是不可得的。就象在绳子上面执著有蛇,蛇是根本就没有的。最后一句“故许无自性”,是通于四个理由的。

  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

  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前边儿说了,因为自然无所以无自性,因为自体无所以无自性,因为不坚住所以无自性,因为执取不有所以无自性,我们就用这四无性来观察思维一切法,发现都不出这四种无自性,都是空无所有的。先看前两句,“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后后所依止”就是指这个颂子第三句的“无生”,我们把这四句颂子放在一起看的话,实际上就是:因为无(自)性,所以“无生”。就是说,你用前边儿那个颂子中说的四无性来观察一切法,发现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无所有的,“空无所有”就是“无生”――无生就是不可得。既然“无生”就是没有“法”生,没有法生,也就没有法灭。有生才有灭,无生也就没有灭。既然无生灭,所以就是“本寂”。当我们这样观察一切法,发现它们本来就是寂灭的,本来就是不可得的。“自性般涅槃”是说,诸法本来寂灭、本性就是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般涅槃”就是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前边儿那个颂子说了诸法无自性,这个颂子就说,因为无性,所以无生,这个无生要以无性为依止。这五个颂子最好背会。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

  前边儿说过要说秘密意趣,就在这儿说。“意趣”就是别有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是心意,“趣”就是趣向,心趣向另外一个地方了。也就是另有所指。这是说佛陀说法不是字面意思,还有深义。“秘密”就是从表面上来看的话看不明白,他的真实用意不是明白地说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水平不够,所以佛没有一下子给我们讲真话,而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来慢慢引导的。现在这句话就是说,佛陀说法我们都可以随顺这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来抉择,都可以这样来说明。

  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

  先来解释四种意趣的第一个,平等意趣。什么是平等意趣?无著论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比如说佛经里面有这样的话,佛说:“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就是说,我过去曾在另一个时候、另一个地方,叫过毗婆尸佛。“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胜观”就是毗婆尸如来。“正等觉者”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者。佛说,我就是过去的毗婆尸佛,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并不是毗婆尸佛,毗婆尸佛是过去七佛之一,明明不是为什么佛说他是呢?这就是“平等意趣”,佛这么说的意思,其实是想说佛佛道同、法身无别的,在平等意义上来说,此佛即是彼佛。释迦牟尼佛这句话你只能按平等意趣来解释,不然的话,就说不通了。

  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关于这别时意趣,无著论师是举了两个例子。“谓如说言”,就像佛在经典里说,“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就是说,你念诵多宝如来的名号,就可以得证无上菩提。这就是咱们常说的,“一声阿弥陀,即时成正觉”。这别时意趣就是说,佛确实这么说了,但佛的意思可不是说你当下念一声佛号,当下就成正觉了,而是说,你现在念了佛,你终有成佛的时候。“别时”就是另外一个时候。“又如说言”,经上还有这样的说法,“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你就生到了极乐世界。这都是别时意趣――另外的时候,不是当下。你当下念多宝如来,当下也成不了菩提的,你当下发愿往生,可你当下还没有往生。你当下念了多宝如来名号,你熏习种子,然后展转增上,终究要得无上菩提。你当下发愿,就在阿赖耶识里有了一个名言种子,然后熏习增上,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刚法师说这别时意趣是“针对懒惰众生而说”。

  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

  什么是别义意趣?“谓如说言”,比如经上这样说,“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发心承事、供养殑伽河沙那么多的佛,“殑伽河”就是恒河,本来这个“殑伽”的意思是天上来,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恒河是神圣的,是从天上来的,所以把恒河称为“殑伽河”,“殑伽河沙”,你说恒河里有多少沙子?不知道,但数量很大是绝对的。现在一个人发心要供养殑伽河沙那么多数量的佛。经上就说了,说有人要是发心供养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则他对于大乘义理就能通达了。咱们知道,你如果一心注意该怎样供养佛陀,这与通达义理没有因果关系,供养佛陀是福德,而通达义理是智德。但这里佛就是这么说。这就是别义意趣――根本是两件事儿。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

  这一个我们习惯上是称为众生意乐意趣。“补特伽罗”就是众生、有情,严格来说是“数取趣”。“意乐”,通俗地说就是高兴、欢喜。这个众生意乐意趣就是说,佛陀说法是随着众生的欢喜而说的。现在都得这样,人们听不得真佛法的,于是就给说掺点儿假的佛法,他们把这个称为方便说法。其实是佛菩萨才能方便说法,他们有这个本事,我们没有这个本事,你一方便就只能出下流了。这里呢,无著论师也举了一个例子,“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这个例子很简单,就是说,佛对一个人先说布施有多大多大的功德,但到后来又说布施并不是好的佛法,只是一个善根而已,还喝斥布施。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悭,所以佛劝你布施,但后来你又执著你布施了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佛又喝斥布施。佛陀这么样说法给我们不一样在哪儿呢?我们是先作了事儿然后给自己找借口、找辩护的理由,而佛陀不是。这不是佛法有矛盾,而是佛的善巧,善巧了众生才能得到利益,你要是老板住一点儿,那不行。就是常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你既知禅宗的奥秘又知道净土宗的奥秘,你需要用什么度我就用什么法门度,你适合修禅我就教你禅,你适合净土宗我就教你净土宗,这样的时候,我是现世就是可以为人师,我是够格的老师,来世我可以成佛作祖――菩萨以五明而成就,什么都得懂,你只懂你那一点儿就行了?不行的。人在修行的路上绝对不是只用一个法门的。我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到北京去,我得用到好多的交通工具,首先得走路下楼,然后是公交车,然后是电梯,然后是火车或者飞机,然后是打的,再走路上楼。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我们当下的位置,我现在就在火车站候车室,可你让我坐公交车,这行吗?不行。长行中的“毁訾”,是说你该换方法了,也就是该舍弃了。舍弃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已经证初果了,你必须得舍弃初果方才能证二果,你要是不舍弃初果,一直在享受初果的法喜,你就不能上进了。

  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佛陀“先赞布施,后还毁訾”,佛对布施这个法门是这样子的,“如是尸罗”,佛对尸罗这个法门也是这样子的。“尸罗”就是持戒。“及一分修”的“一分修”是禅定,是世间禅定。“当知亦尔”,也是这样的态度,就是说,佛会先赞叹后毁訾。佛陀就是这样让你展转进步的。“如是名为四种意趣”,这就是四种意趣。

  四秘密者

  四秘密是什么呢?下边…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