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儿说明。刚才的四意趣是从佛菩萨说法方面而说的,这四秘密是从众生获得利益方面而说的。
一、令入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
四秘密的第一个是令入秘密。什么是令入秘密呢?实际上就是方便权巧。说,本来佛教是讲无我的,可是,人们一听说无我,于是就心生恐惧,对佛教产生恐怖感,于是不来学佛了。《宗镜录》中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大正藏48册529页下栏)”。也就是说,先不要给讲真话,听见真话而不恐惧的大丈夫的不多的。听说无我就不学佛了,于是佛说有我,有补特伽罗。佛这话就是“依世俗谛理”而说的,注意,很多人把世俗谛理解错,实际上世俗谛、胜义谛都是真理,我们老爱对世俗谛说长道短的,这是不可以的。这“依世俗谛理”的意思就是指从凡夫可以理解的角度来说的,是一个方便说法而已。你给他说有我,他就容易相信生死流转,就容易相信善恶果报,这样就不敢作恶,他害怕堕三恶道~~说有补特伽罗就有这好处,所以佛就这么说了。“及有诸法自性差别”,佛说这个是为了让修行者知道没有堕入断灭见。一说人无我、法无我,有的人说,这不是堕入断灭见了吗?佛就说“有诸法自性差别”――有色、受、想、行、识诸法的自性差别,这样他就不断灭了,这也是佛接引众生的一个方便。这令入秘密就是说,本来是诸法皆空,但佛为度化某一类众生,所以方便地说有我、有诸法,反着讲,这是一个方便。令入秘密是说按世俗谛说有补特伽罗等,让众生进入佛法而出离生死。
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
关于这个相秘密,比较难说,为什么?因为光看论文,感觉不到秘在哪儿。实际上秘密就是不直接说,要曲里拐弯地说。印顺法师讲到这儿有一个附论,用《大乘庄严经论》说,“为令小乘悟入无我,要使他不恐怖,所以说诸法有自性差别,这是令入秘密(初时教)。依三无性说一切法空,是相秘密(第二时教)。二秘密的本意在此。”妙老法师在解释的时候,说,““说诸法相显三自性”,是以三无性为秘密,说三自性,佛的那个意趣是在三无性那里,就是隐藏那个三无性。”我是这么想的。我们凡夫世界里提倡说老实话,看见啥说啥,就是说要直接表述,现在佛不是,是要隐曲地说。“谓于是处”的“处”,就是指你认取的境界,你对于自己认取的境界,用语言表述出来,当我们用语言表述的时候,我们立马就会认为语言所指的义一定是有的。但实际上语言所表示的义是根本就没有的,即遍计所执是没有的。而圆成实是有的,是真的有,依他起是缘起有。所以,这儿的相秘密,应该是说,我们所面对的一切法,实际上都可以用三自性来表述。所以说,我们讲说三自性就是要表述我们所认识的境界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印顺法师所引的《大乘庄严经论》,其中对于相秘密是这样说的,“相节者,应知于分别等三种自性,无体无起自性清净,说一切法故。(大正藏31册620页中栏)”《摄大乘论》中是“相秘密”,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是“相节”,这是不同的译者所用的词不一样而已。相秘密是说佛说三性教,让众生悟入诸法的真实相。
三、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
什么是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就是说,佛在这个地方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行”就是动,就是心动,也就是烦恼。说,佛说了很多对治烦恼的方法,但当把你的烦恼对治完了之后,对治方法也就不要了。所以说,这对治秘密是说,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是要对治我们的烦恼的。
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
“转变”就是换个角度,不用你习惯了的说法来解释。“谓于是处以其别义”,佛说法的时候,用的还是我们的语言,但其作用给我们平常说的话完全不一样,平时我们说的话可以引来烦恼,但佛陀用这语言可以消除我们的烦恼。这个就叫转变秘密。
如有颂言: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
这是说转变秘密的一个颂子。“觉”是智慧。“坚”就是难调难伏,地藏经中说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这就是坚。这里指我们的烦恼、妄想难调难伏,想让下它停下来是很难的。这里我给你说一下静坐,在静坐的时候,老师会教你一些法子,比如数息,当然了,什么法子都行。让你观呼吸,一、二、三、四就这么来,你会发现你连一百也数不到,甚至连五十数到的都很少。老师说,这是前方便。其实这是老师的一个诡计,他只是在告诉你,让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乱而已。平时的时候,你的心太乱了,但你不觉得,你不知道你的心有多乱,你还认为你的心很静呢,这时候让你知道真相。当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乱的时候,其实老师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你坐下观佛像也可以,咱们这办公室里贴着一张阿弥陀佛像,你就来观这张佛像,我告诉你实话,其实观佛像并不能使你成佛,你的目的是成佛。你会说了,我是想成佛的,所以才来学习、修行,老师教我观佛像,可是这观佛像要是根本就不能使我成佛的话,我学这干吗?其实老师就是在让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乱而已,先让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观佛像即使观成了也不能使你成佛,何况你也不一定能观成呢~~为什么说观成了也不能成佛呢?我只能给你胡说一个理由,因为这理由根本就不对:佛像只是一半,只有脸前边儿这一半,没有背后这一半儿,观成了也是一半儿佛。那你说我应该怎么观,实际上应该这样观:观想我自己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是慈悲的,所以我也要是慈悲的,佛菩萨是智慧的,所以我也要是智慧的等……这样慢慢观你就成佛了,而不是你坐下观这张佛像。观这佛像的目的其实只是想让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乱而已。可能你会说,我知道我的心很乱,不,你还是得观,因为你不直观。对凡夫说法,直观最好。我记得小时候刚上学老认为一百是可大可大一个数了,忽然间学到一万,想不到一万是多大一个数,问老师:一万到底有多大?老师就说,这个星期天你就作作业,作业就是从一写到一万。结果从早上就开始写,小孩儿们写字儿再慢一点儿,写到下午也没有写到一万。星期一老师说,这下你知道一万有多大了吧~~这就直观了。扯远了。咱们还说这个颂子。我们的烦恼难调难伏,这就是“坚”,本来是坚的我们老认为它“不坚”,它太坚了以致于我们认为它不坚。就象电影银幕上的特写,胶片是一直活动的,一秒钟过几张?记不得了,就是因为跑得太快了以致于我们认为它静止了。这张桌子也是,因为它生灭得太快了,以致于我们认为它不生灭。颂子中的这个“不坚”,是指把烦恼给调伏,它很难调伏就叫“坚”。难调也得调,不是说不调了,一定要调伏,调伏了之后就叫“不坚”,调伏之后的“不坚”给我们凡夫认为的“不坚”,两个字儿是一样的,但意思完全不一样。这就叫转变秘密。下一句是“善住于颠倒”,“颠倒”就是错误。把无常认为是常,这就是错误。把无我当成我,这也是颠倒。但是佛说的涅槃四德的常、乐、我、净,不可是我们的把无常认成常,把无我认成我,佛是把认清了无常的真面目叫常,把认清了无我的真面目叫我,也就是说,佛说的常、乐、我、净,给我们的错误见解从文字表述上是一样的,但本质完全是两回事儿,这叫转变秘密。也就是说“觉不坚为坚”是说的禅定,“善住于颠倒”是说的般若智。“极烦恼所恼”,众生有太多的烦恼,难调难伏,菩萨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刚强众生,我们就特别讨厌这些菩萨,因为菩萨是逆我们而行的。我们习惯于作坏事儿、喜欢作坏事儿,比如说打牌上瘾,佛千方百计地来对治,这就使我们讨厌。关于上瘾,我就想到了佛教上瘾,我们现在有不少的佛教徒其实不是学佛,只不过是有些上瘾而已。比如说打七,他打一个七、二个七,十个七的,哪儿有打七的他就去赶场子。我们知道,学佛和对佛教上瘾根本是两码事儿。如果你是学佛的话,那里边没有痛苦、忧虑,如果你是对佛法有瘾的话,佛法也会使你产生忧虑――你变成了佛的盲从者。这样,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复杂。平时就得用功学佛,打七的时候只不过是强调一下要用功而已。我们惯于这样作,佛菩萨不让我们这样作,于是我们讨厌他。可佛菩萨又没有脾气,不管我们怎么讨厌他,他也不舍弃我们,使得我们极其的讨厌他。这就是“极烦恼所恼”。讨厌有时候的表现很奇怪,还可以用喜欢来表现,比如说佛菩萨来救我,我会爱上他这也不是不可能,这也是烦恼。“得最上菩提”,我们也要有禅定、有般若,得证无生法忍,然后去度众生,不怕被众生讨厌,也就是我们努力修习,最后我们就可以得证无上菩提。这个颂子有点儿物极必反的意味儿。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
这是说,有人想来解释大乘经典,想给大乘典籍作注释。这主要是发菩提心的缘故,如果要作这件事儿,得依三相来作,也就是说,要从三方面来解释大乘教法。哪三方面呢?
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者、由说语义。
第一是“说缘起”,就是从因上来解释。诸法之因是啥?阿赖耶!第二是说缘生,就是是从果上说。“由说从缘所生法相”,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识,所生的一切法相,就是前面说的相识、见识等,就是七转了。第三是“由说语义”,也就是赞叹菩萨的功德。造论要从这三方面来造。
此中说缘起者,如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
先说“说缘起”。什么是说缘起?无著论师举例子说,比如说吧,“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比如说这个颂子,“言”就是名言,每一法对应的都有能诠的名字,既然有能诠的名字儿,当然有所诠之义,这能诠、所诠就是名义,名义就是我…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