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内心的分别,就是说有“名”的时候心才会分别,有能分别就有所分别。这样就够成了三件事:名、义、觉,这三法是不相离的,就是说,你只要心一动,名、义、觉就具备了,你心一动,就熏习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里就把你所熏习的情况摄持了下来。这个“言熏习所生诸法”,就是说,由于有名言所以就熏习了种子,有了名言种子就会生出一切法,也就是说,诸法是名言种子所生,名言种子是能生,诸法是所生。“此从彼”,名言熏习能生诸法,那名言熏习是怎么有的?“此从彼”,就是说,此名言种子由诸法而生,因为诸法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的分别心一动就熏成了名言种子,名言种子一动就现出一切法。佛教的缘起就是这样的。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说明白点儿,我们心一动就是缘起。因为心一动,一定是有名言种子,有名言种子它才能动,可你心一动,同时又熏成了名言种子,这就叫做缘起。一切法都是这样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这样,不过世间法是杂染的,出世间法是清净的。“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这两句话其实还是前边儿两句儿,意思一样,重复一遍儿而已。“异熟”就是阿赖耶识,就是一切种子识。“转识”就是前七识,“转”就是生起,前七转识是以阿赖耶识为因缘而生起的。异熟识和转识是“更互为缘生”,“更互”就是相互辗转,辗转为因缘。异熟识和转识是互相为因缘而现起,这就叫缘起。这个颂子同时也告诉我们一点儿,就是自作自受,自己的转识与异熟识互为因缘,没有别的,容不得别人来插手,这就是自作自受!有人说要替别人消业,这都不是事实,只是一个愿而已,与人欢喜而已,佛菩萨也不可能替别人消业的。
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
下边儿开始说缘生。“彼转识相法”,“转识”是七转识,七转识是从阿赖耶识的名言种子而生起的。转识的相法“有相、有见”,前头说过的,识都有见分、相分。“相”是根身器界。根、境、识都是相识。这《摄大乘论》中开列了十一识: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哪是相识?哪是见识?忘了?翻到23页,看,“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就是说,五根色识,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识身都是识,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是识,不过是相识。“见识”是眼识识、耳识识、鼻识识、舌识识、身识识、意识识,或者加上末那识识,这是“见识”。阿赖耶识它是因识。由阿赖耶识的因识现起这个相识和见识。“识为自性”,在我们习惯上,“见”是识,“相”好象不是识,比如说色、声等,这怎么是识呢?它也是以识为自性的,它离不开识,要离了识,他没有体性,他是阿赖耶识的名言种子所变现的,是如幻如化的,是虽有但不真实的,它是分别心的境界,要是离开了虚妄分别心,就无法可得。相也好、见也好,都被七转识包括。
又彼以依处为相,遍计所执为相,法性为相,由此显示三自性相。
这是说转识有三种相,就是三自性。刚才说了,转识就是相识、见识,“有相、有见”,三自性判摄一切法。“彼以依处为相”,“彼”就是转识。说,转识有依他起相。“依处”就是指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是遍计执、圆成实的依止处,所以叫依处。这是说,缘生转识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起的,是有依他起相的。第二相是“遍计所执为相”,遍计所执是依他起的似义显现被虚妄的执著心所执著,转识也被虚妄执著,这就是他的遍计所执相。遍计执是毕竟空的,毕竟空了还怎么遍计执呢?就是因为名!一有名字,心识在缘取名的时候,就有了遍计执,要是没有名字,遍计执是没有办法生起来。“法性为相”,就是说,你要是通达了遍计执是毕竟空的,法性就显现出来了,这是圣人的境界。
如说:
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
这是无著论师引了佛说的二句偈:“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在相识、见识里边儿,就具足三相。相识、见识都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起的,就是依他起相。依他起里面有名,有了名,就有执著心活动,这就是遍计所执相。但执著心的境界是毕竟空的,这就是圆成实相。
复次,云何应释彼相?
凭什么说在相识、见识里有三相呢?你说说我听听。下边儿就解释了。
谓遍计所执相,于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圆成实相于中实有。
“谓遍计所执相”,先说遍计所执相,说,遍计所执相在“依他起相”里头是“实无所有”的,是根本就没有的。依他起相是相识、见识从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显现出来的,是似义显现、如幻如化的,他自己本身还是无有少法可得的,是不真实的,哪儿还管得了你遍计所执~~就是说,它自己还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管你遍计所执?不管!依他起虽然不是真实的,但它似义显现的相貌好象是真实的,我们就在这上面产生执著了,这就成就了遍计所执相。这实际上只是你的执著而已,它根本是“实无所有”。这儿我插一点儿,为什么它不真实可似义显现的相貌要好象真实呢?为什么要这样?难道它不能不真实就老老实实地表现出自己不真实吗?为什么要迷惑众生呢?佛教中常举照镜子的例子,就是说,镜子里的相给自己是最象的了,要是我往镜子前一站却显出来了别人的像那才怪。我往镜子这儿一站,镜子里的像给我是最象的,象成什么样子呢?象成给我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我的左成了像的右,我的右成了像的左。就是这样:给自己截然相反的是最象的。依他起也是这样,心识的活动给表现出来的相貌是截然相反的:我们看见有的实际上恰恰没有,我们看见没有的实际上恰恰有。佛菩萨知道这个,可我们不知道,所以佛是还灭生死,我们是流转生死。我们说有的佛说没有,我们说没有的佛说有。这才是真佛法。咱们的法师们现在在干什么?在随顺众生流转生死,然后给自己找借口,说是方便权巧,骗得了别人你骗不了自己的。现在说,依他起是似义显现,不是真实的,但执著心认为它真实,这就是遍计所执相。但是,我们修习佛法,慢慢地我们认清楚了,是没有一丁点儿的犹豫,绝对认清楚了,这样我们就把我们的认识转变了过来,知道了依他起是毕竟空的,遍计所执是无所有的,这时圆成实就显现了。你恍然大悟,圆成实原来真的有啊!
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者同时。
“由此二种非有及有”,“二种非有及有”就是遍计执非有、圆成实有。“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者同时”,这句话应该是“非得及得,未见真者、已见真者同时”,“未见真者”就是我们这些没有见到圆成实性的人,就是凡夫。“已见真者”是指圣者,他们见到了圆成实。说,这两者是“同时”的,这个“同时”就是说圣者具备“非得及得”,凡夫也是“非得及得”,不过圣者是“非得”遍计执而“得”圆成实,凡夫是“非得”圆成实而“得”遍计执。
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无遍计所执故,有圆成实故。
说,在依他起自性里,遍计所执是不可得的,是毕竟空,而圆成实性是有。
于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
“于此转时”,“转”是生起现行,就是指我们的分别心在依他起里活动的时候,“于此”是指依他起活动的时候,“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要是得遍计所执就不能得圆成实,要是得圆成实就不能得遍计所执,不能二者同时兼得,就是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兼得。
如说:
依他所执无成实于中有
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这是用偈颂再说一下。“依他所执无”,在依他起的似义显现相识、见识中,根本就没有遍计所执的境界可得。“成实于中有”,但在如幻如化的依他起里,圆成实的诸法空相是有的。“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凡夫得到了遍计执,同时就得失去圆成实,圣者得了圆成实,你就得失去遍计执,有一得有一失,这是平等的,不能让一个兼得遍计执和圆成实。
说语义者,谓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或由德处,或由义处。
“说语义”就是赞叹佛菩萨的功德。“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就是说,先说一个总纲、提要,然后再一句句来分别解释。这里又分成两段儿:“或由德处,或由义处”,就是说,或者从德处来说语义,或者从义处来说语义。“德处”的“德”指圆满无上菩提的佛陀的功德,就是果德。“义处”的“义”是指菩萨在因处修行时的功德。所以“或由德处,或由义处”实际上就是说,或从果方面来说,或从因方面来说。
由德处者,谓说佛功德: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先从“德处”说,就是从果方面来说。是“最清净觉”,什么是最清净觉?下边无著论师用了二十一句话来解释。所谓“最清净觉”,就是有“不二现行”的功德,有“趣无相法”的功德等等。
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如是乃成善说法性。
说,什么是最清净觉呢?下边儿有二十一句来“分别显示”,这二十一句就说清楚了什么是最清净觉,这是说得最圆满的,是“善说”。
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
“最清净觉”是什么?这是成佛以后的事情。其余的都不是最清净,只有佛…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