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兒說明。剛才的四意趣是從佛菩薩說法方面而說的,這四秘密是從衆生獲得利益方面而說的。
一、令入秘密,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
四秘密的第一個是令入秘密。什麼是令入秘密呢?實際上就是方便權巧。說,本來佛教是講無我的,可是,人們一聽說無我,于是就心生恐懼,對佛教産生恐怖感,于是不來學佛了。《宗鏡錄》中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大正藏48冊529頁下欄)”。也就是說,先不要給講真話,聽見真話而不恐懼的大丈夫的不多的。聽說無我就不學佛了,于是佛說有我,有補特伽羅。佛這話就是“依世俗谛理”而說的,注意,很多人把世俗谛理解錯,實際上世俗谛、勝義谛都是真理,我們老愛對世俗谛說長道短的,這是不可以的。這“依世俗谛理”的意思就是指從凡夫可以理解的角度來說的,是一個方便說法而已。你給他說有我,他就容易相信生死流轉,就容易相信善惡果報,這樣就不敢作惡,他害怕墮叁惡道~~說有補特伽羅就有這好處,所以佛就這麼說了。“及有諸法自性差別”,佛說這個是爲了讓修行者知道沒有墮入斷滅見。一說人無我、法無我,有的人說,這不是墮入斷滅見了嗎?佛就說“有諸法自性差別”――有色、受、想、行、識諸法的自性差別,這樣他就不斷滅了,這也是佛接引衆生的一個方便。這令入秘密就是說,本來是諸法皆空,但佛爲度化某一類衆生,所以方便地說有我、有諸法,反著講,這是一個方便。令入秘密是說按世俗谛說有補特伽羅等,讓衆生進入佛法而出離生死。
二、相秘密,謂于是處說諸法相顯叁自性。
關于這個相秘密,比較難說,爲什麼?因爲光看論文,感覺不到秘在哪兒。實際上秘密就是不直接說,要曲裏拐彎地說。印順法師講到這兒有一個附論,用《大乘莊嚴經論》說,“爲令小乘悟入無我,要使他不恐怖,所以說諸法有自性差別,這是令入秘密(初時教)。依叁無性說一切法空,是相秘密(第二時教)。二秘密的本意在此。”妙老法師在解釋的時候,說,““說諸法相顯叁自性”,是以叁無性爲秘密,說叁自性,佛的那個意趣是在叁無性那裏,就是隱藏那個叁無性。”我是這麼想的。我們凡夫世界裏提倡說老實話,看見啥說啥,就是說要直接表述,現在佛不是,是要隱曲地說。“謂于是處”的“處”,就是指你認取的境界,你對于自己認取的境界,用語言表述出來,當我們用語言表述的時候,我們立馬就會認爲語言所指的義一定是有的。但實際上語言所表示的義是根本就沒有的,即遍計所執是沒有的。而圓成實是有的,是真的有,依他起是緣起有。所以,這兒的相秘密,應該是說,我們所面對的一切法,實際上都可以用叁自性來表述。所以說,我們講說叁自性就是要表述我們所認識的境界背後所隱藏的秘密。印順法師所引的《大乘莊嚴經論》,其中對于相秘密是這樣說的,“相節者,應知于分別等叁種自性,無體無起自性清淨,說一切法故。(大正藏31冊620頁中欄)”《攝大乘論》中是“相秘密”,在《大乘莊嚴經論》中是“相節”,這是不同的譯者所用的詞不一樣而已。相秘密是說佛說叁性教,讓衆生悟入諸法的真實相。
叁、對治秘密,謂于是處說行對治八萬四千。
什麼是對治秘密?“謂于是處說行對治八萬四千”就是說,佛在這個地方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行”就是動,就是心動,也就是煩惱。說,佛說了很多對治煩惱的方法,但當把你的煩惱對治完了之後,對治方法也就不要了。所以說,這對治秘密是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是要對治我們的煩惱的。
四、轉變秘密,謂于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
“轉變”就是換個角度,不用你習慣了的說法來解釋。“謂于是處以其別義”,佛說法的時候,用的還是我們的語言,但其作用給我們平常說的話完全不一樣,平時我們說的話可以引來煩惱,但佛陀用這語言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這個就叫轉變秘密。
如有頌言:覺不堅爲堅,善住于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
這是說轉變秘密的一個頌子。“覺”是智慧。“堅”就是難調難伏,地藏經中說閻浮提衆生,難調難伏,這就是堅。這裏指我們的煩惱、妄想難調難伏,想讓下它停下來是很難的。這裏我給你說一下靜坐,在靜坐的時候,老師會教你一些法子,比如數息,當然了,什麼法子都行。讓你觀呼吸,一、二、叁、四就這麼來,你會發現你連一百也數不到,甚至連五十數到的都很少。老師說,這是前方便。其實這是老師的一個詭計,他只是在告訴你,讓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亂而已。平時的時候,你的心太亂了,但你不覺得,你不知道你的心有多亂,你還認爲你的心很靜呢,這時候讓你知道真相。當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亂的時候,其實老師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你坐下觀佛像也可以,咱們這辦公室裏貼著一張阿彌陀佛像,你就來觀這張佛像,我告訴你實話,其實觀佛像並不能使你成佛,你的目的是成佛。你會說了,我是想成佛的,所以才來學習、修行,老師教我觀佛像,可是這觀佛像要是根本就不能使我成佛的話,我學這幹嗎?其實老師就是在讓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亂而已,先讓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觀佛像即使觀成了也不能使你成佛,何況你也不一定能觀成呢~~爲什麼說觀成了也不能成佛呢?我只能給你胡說一個理由,因爲這理由根本就不對:佛像只是一半,只有臉前邊兒這一半,沒有背後這一半兒,觀成了也是一半兒佛。那你說我應該怎麼觀,實際上應該這樣觀:觀想我自己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是慈悲的,所以我也要是慈悲的,佛菩薩是智慧的,所以我也要是智慧的等……這樣慢慢觀你就成佛了,而不是你坐下觀這張佛像。觀這佛像的目的其實只是想讓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亂而已。可能你會說,我知道我的心很亂,不,你還是得觀,因爲你不直觀。對凡夫說法,直觀最好。我記得小時候剛上學老認爲一百是可大可大一個數了,忽然間學到一萬,想不到一萬是多大一個數,問老師:一萬到底有多大?老師就說,這個星期天你就作作業,作業就是從一寫到一萬。結果從早上就開始寫,小孩兒們寫字兒再慢一點兒,寫到下午也沒有寫到一萬。星期一老師說,這下你知道一萬有多大了吧~~這就直觀了。扯遠了。咱們還說這個頌子。我們的煩惱難調難伏,這就是“堅”,本來是堅的我們老認爲它“不堅”,它太堅了以致于我們認爲它不堅。就象電影銀幕上的特寫,膠片是一直活動的,一秒鍾過幾張?記不得了,就是因爲跑得太快了以致于我們認爲它靜止了。這張桌子也是,因爲它生滅得太快了,以致于我們認爲它不生滅。頌子中的這個“不堅”,是指把煩惱給調伏,它很難調伏就叫“堅”。難調也得調,不是說不調了,一定要調伏,調伏了之後就叫“不堅”,調伏之後的“不堅”給我們凡夫認爲的“不堅”,兩個字兒是一樣的,但意思完全不一樣。這就叫轉變秘密。下一句是“善住于顛倒”,“顛倒”就是錯誤。把無常認爲是常,這就是錯誤。把無我當成我,這也是顛倒。但是佛說的涅槃四德的常、樂、我、淨,不可是我們的把無常認成常,把無我認成我,佛是把認清了無常的真面目叫常,把認清了無我的真面目叫我,也就是說,佛說的常、樂、我、淨,給我們的錯誤見解從文字表述上是一樣的,但本質完全是兩回事兒,這叫轉變秘密。也就是說“覺不堅爲堅”是說的禅定,“善住于顛倒”是說的般若智。“極煩惱所惱”,衆生有太多的煩惱,難調難伏,菩薩爲了度化我們這些剛強衆生,我們就特別討厭這些菩薩,因爲菩薩是逆我們而行的。我們習慣于作壞事兒、喜歡作壞事兒,比如說打牌上瘾,佛千方百計地來對治,這就使我們討厭。關于上瘾,我就想到了佛教上瘾,我們現在有不少的佛教徒其實不是學佛,只不過是有些上瘾而已。比如說打七,他打一個七、二個七,十個七的,哪兒有打七的他就去趕場子。我們知道,學佛和對佛教上瘾根本是兩碼事兒。如果你是學佛的話,那裏邊沒有痛苦、憂慮,如果你是對佛法有瘾的話,佛法也會使你産生憂慮――你變成了佛的盲從者。這樣,你的生命就變得非常的複雜。平時就得用功學佛,打七的時候只不過是強調一下要用功而已。我們慣于這樣作,佛菩薩不讓我們這樣作,于是我們討厭他。可佛菩薩又沒有脾氣,不管我們怎麼討厭他,他也不舍棄我們,使得我們極其的討厭他。這就是“極煩惱所惱”。討厭有時候的表現很奇怪,還可以用喜歡來表現,比如說佛菩薩來救我,我會愛上他這也不是不可能,這也是煩惱。“得最上菩提”,我們也要有禅定、有般若,得證無生法忍,然後去度衆生,不怕被衆生討厭,也就是我們努力修習,最後我們就可以得證無上菩提。這個頌子有點兒物極必反的意味兒。
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叁相應造其釋:
這是說,有人想來解釋大乘經典,想給大乘典籍作注釋。這主要是發菩提心的緣故,如果要作這件事兒,得依叁相來作,也就是說,要從叁方面來解釋大乘教法。哪叁方面呢?
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叁者、由說語義。
第一是“說緣起”,就是從因上來解釋。諸法之因是啥?阿賴耶!第二是說緣生,就是是從果上說。“由說從緣所生法相”,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所生的一切法相,就是前面說的相識、見識等,就是七轉了。第叁是“由說語義”,也就是贊歎菩薩的功德。造論要從這叁方面來造。
此中說緣起者,如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
先說“說緣起”。什麼是說緣起?無著論師舉例子說,比如說吧,“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比如說這個頌子,“言”就是名言,每一法對應的都有能诠的名字,既然有能诠的名字兒,當然有所诠之義,這能诠、所诠就是名義,名義就是我…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