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起性通于二分。說,要是按依他起性自身來說的話,那就是非有非非有了。
如顯現非有是故說爲無
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爲有
這要說無和有了。“如顯現非有”,遍計所執是非有,根本是連一點兒的影子也沒有的。我們虛妄分別心的遍計所執所顯現的一切法,用正智來觀察時知道它們是沒有的。“是故說爲無”,所以說是沒有的。“無”是指遍計所執的境界。“由如是顯現”,這是指依他起。由于我們無始劫來的虛妄熏習,在阿賴耶識裏留下了很多的虛妄種子,這些種子在緣具的情況下生起現行,生現行的時候,就顯現出了一切法,“是故說爲有”,因爲有一切法的顯現,所以就說“有”。
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
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
“自然自體無”其實是“自然無、自體無”。這四句頌子其實是說無自性的,說爲什麼無自性呢?這四句頌子就說了四個理由:因爲自然無,所以無自性;因爲自體無,所以無自性;因爲自性不堅住,所以無自性;因爲如執取不有,所以無自性。關于“自然無”,170頁世親釋中說,“自然無者,由一切法無離衆緣自然有性。”這倒很明了,就是說一切法的生起一定要待衆緣,他不可能不待衆緣自然地就現出來,所以沒有自然地生一切法的道理,這就是“自然無”――諸法皆不能自然而有。“自體無”世親釋說是“由法滅已不複更生故。”,就是說,事情過去就沒有了,它的自體已經滅掉了。也就是說已經感過果的業沒有再受報的可能了。世親釋、無性釋都是這樣說的。妙老說還有一個解釋:這個因緣所生之法,因要是不同,所生法就一定不同,緣要是不同,這個法也一定不同。說從這兒就可以看出法是沒有自體的。自體隨因緣而變化,不能離開因緣而有不變的體性。我用手敲桌子,與我用鐵錘敲桌子,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可見聲音是無自性的,說這叫“自體無”。“自性不堅住”,說,一法在生起的當下它就滅了,生即是滅,沒有一刹那的安住,所以說是無自性的。“如執取不有”,關于無自性的理由,剛才說的自然無、自體無、不堅住這叁個理由,是大、小乘共通的,而這第四個理由“如執取不有”,則是唯識不共于小乘的說法。“如執取不有”就是說,你這一念分別心在一切法上的執著,所執著的境界是沒有的,就是說,遍計所執是不可得的。就象在繩子上面執著有蛇,蛇是根本就沒有的。最後一句“故許無自性”,是通于四個理由的。
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
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前邊兒說了,因爲自然無所以無自性,因爲自體無所以無自性,因爲不堅住所以無自性,因爲執取不有所以無自性,我們就用這四無性來觀察思維一切法,發現都不出這四種無自性,都是空無所有的。先看前兩句,“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後後所依止”就是指這個頌子第叁句的“無生”,我們把這四句頌子放在一起看的話,實際上就是:因爲無(自)性,所以“無生”。就是說,你用前邊兒那個頌子中說的四無性來觀察一切法,發現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都是空無所有的,“空無所有”就是“無生”――無生就是不可得。既然“無生”就是沒有“法”生,沒有法生,也就沒有法滅。有生才有滅,無生也就沒有滅。既然無生滅,所以就是“本寂”。當我們這樣觀察一切法,發現它們本來就是寂滅的,本來就是不可得的。“自性般涅槃”是說,諸法本來寂滅、本性就是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般涅槃”就是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前邊兒那個頌子說了諸法無自性,這個頌子就說,因爲無性,所以無生,這個無生要以無性爲依止。這五個頌子最好背會。
複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
前邊兒說過要說秘密意趣,就在這兒說。“意趣”就是別有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是心意,“趣”就是趣向,心趣向另外一個地方了。也就是另有所指。這是說佛陀說法不是字面意思,還有深義。“秘密”就是從表面上來看的話看不明白,他的真實用意不是明白地說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水平不夠,所以佛沒有一下子給我們講真話,而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來慢慢引導的。現在這句話就是說,佛陀說法我們都可以隨順這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來抉擇,都可以這樣來說明。
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
先來解釋四種意趣的第一個,平等意趣。什麼是平等意趣?無著論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說,比如說佛經裏面有這樣的話,佛說:“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就是說,我過去曾在另一個時候、另一個地方,叫過毗婆屍佛。“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勝觀”就是毗婆屍如來。“正等覺者”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者。佛說,我就是過去的毗婆屍佛,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並不是毗婆屍佛,毗婆屍佛是過去七佛之一,明明不是爲什麼佛說他是呢?這就是“平等意趣”,佛這麼說的意思,其實是想說佛佛道同、法身無別的,在平等意義上來說,此佛即是彼佛。釋迦牟尼佛這句話你只能按平等意趣來解釋,不然的話,就說不通了。
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關于這別時意趣,無著論師是舉了兩個例子。“謂如說言”,就像佛在經典裏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就是說,你念誦多寶如來的名號,就可以得證無上菩提。這就是咱們常說的,“一聲阿彌陀,即時成正覺”。這別時意趣就是說,佛確實這麼說了,但佛的意思可不是說你當下念一聲佛號,當下就成正覺了,而是說,你現在念了佛,你終有成佛的時候。“別時”就是另外一個時候。“又如說言”,經上還有這樣的說法,“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就生到了極樂世界。這都是別時意趣――另外的時候,不是當下。你當下念多寶如來,當下也成不了菩提的,你當下發願往生,可你當下還沒有往生。你當下念了多寶如來名號,你熏習種子,然後展轉增上,終究要得無上菩提。你當下發願,就在阿賴耶識裏有了一個名言種子,然後熏習增上,是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剛法師說這別時意趣是“針對懶惰衆生而說”。
叁、別義意趣,謂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
什麼是別義意趣?“謂如說言”,比如經上這樣說,“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發心承事、供養殑伽河沙那麼多的佛,“殑伽河”就是恒河,本來這個“殑伽”的意思是天上來,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恒河是神聖的,是從天上來的,所以把恒河稱爲“殑伽河”,“殑伽河沙”,你說恒河裏有多少沙子?不知道,但數量很大是絕對的。現在一個人發心要供養殑伽河沙那麼多數量的佛。經上就說了,說有人要是發心供養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則他對于大乘義理就能通達了。咱們知道,你如果一心注意該怎樣供養佛陀,這與通達義理沒有因果關系,供養佛陀是福德,而通達義理是智德。但這裏佛就是這麼說。這就是別義意趣――根本是兩件事兒。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
這一個我們習慣上是稱爲衆生意樂意趣。“補特伽羅”就是衆生、有情,嚴格來說是“數取趣”。“意樂”,通俗地說就是高興、歡喜。這個衆生意樂意趣就是說,佛陀說法是隨著衆生的歡喜而說的。現在都得這樣,人們聽不得真佛法的,于是就給說摻點兒假的佛法,他們把這個稱爲方便說法。其實是佛菩薩才能方便說法,他們有這個本事,我們沒有這個本事,你一方便就只能出下流了。這裏呢,無著論師也舉了一個例子,“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這個例子很簡單,就是說,佛對一個人先說布施有多大多大的功德,但到後來又說布施並不是好的佛法,只是一個善根而已,還喝斥布施。這是爲什麼?因爲你悭,所以佛勸你布施,但後來你又執著你布施了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佛又喝斥布施。佛陀這麼樣說法給我們不一樣在哪兒呢?我們是先作了事兒然後給自己找借口、找辯護的理由,而佛陀不是。這不是佛法有矛盾,而是佛的善巧,善巧了衆生才能得到利益,你要是老板住一點兒,那不行。就是常說的,“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世作佛祖”。你既知禅宗的奧秘又知道淨土宗的奧秘,你需要用什麼度我就用什麼法門度,你適合修禅我就教你禅,你適合淨土宗我就教你淨土宗,這樣的時候,我是現世就是可以爲人師,我是夠格的老師,來世我可以成佛作祖――菩薩以五明而成就,什麼都得懂,你只懂你那一點兒就行了?不行的。人在修行的路上絕對不是只用一個法門的。我舉過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到北京去,我得用到好多的交通工具,首先得走路下樓,然後是公交車,然後是電梯,然後是火車或者飛機,然後是打的,再走路上樓。也就是說,我們得知道我們當下的位置,我現在就在火車站候車室,可你讓我坐公交車,這行嗎?不行。長行中的“毀訾”,是說你該換方法了,也就是該舍棄了。舍棄是很重要的,比如說我已經證初果了,你必須得舍棄初果方才能證二果,你要是不舍棄初果,一直在享受初果的法喜,你就不能上進了。
如于布施,如是屍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如是名爲四種意趣。
佛陀“先贊布施,後還毀訾”,佛對布施這個法門是這樣子的,“如是屍羅”,佛對屍羅這個法門也是這樣子的。“屍羅”就是持戒。“及一分修”的“一分修”是禅定,是世間禅定。“當知亦爾”,也是這樣的態度,就是說,佛會先贊歎後毀訾。佛陀就是這樣讓你展轉進步的。“如是名爲四種意趣”,這就是四種意趣。
四秘密者:
四秘密是什麼呢?下邊…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