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P16

  ..续本文上一页,境界虚幻,心识也必须虚幻。“无义种种识转”就是说,依他起是似义显现的,是名言种子的现行而出现了种种的分别心,这些分别心都是不真实的。现在的疑惑就是:既然分别心是不真实的,还能说有种种的识(分别心)生起吗?阳焰的比喻是说一切所缘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就不应该有心识在境界上活动。这两个疑惑是不一样的。“为除此疑说光影喻”,就是说,光下面的影子是不真实的,但这不真实是相对于本质来说的,说本质是真实的,影是虚幻的。现在用光影做比喻,就是说,影虽不是真实的,但不能说影没有,还是有个影的。也就是说,我们心里的种种虚妄分别是不真实的,不真实也是有的,不过是有虚妄分别活动而已。

  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

  依他起是没有真实义的,可为什么有种种见闻觉知的戏论言说生起呢?也就是说:要是没有真实义的话,我们的这些言说诠表还有意义吗?或者说,要是根本就没有实在的桌子,那么要桌子这个名字还有意义吗?“戏论”就是没有真实的意义的言论。“为除此疑说谷响喻”,“谷响”就是回声,对着空旷的山谷说话,就会有回音。回音就象有人说话一样,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说话。这里用“回响”表示虚妄的意思。现在就是说,无义也会有种种戏论言说生起,就像空谷里的回音一样,虽然根本没有人说话,可也发出了声音。这里要注意一点儿,名言只是名言,与所诠表的义没有关系!名言本身是依他起的,名言所诠表的那个实际事物也是依他起的,只不过是没有你名言真正所指的那个莫须有的东西。

  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

  真正的修行人说了,说,当我们得了三摩地之后,在禅定中现出种种的境界。一般说来,凡夫以散乱心所见的境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理解,但禅定者所现的境界也虚幻我们就不好理解了。为了让我们好理解这个禅定中的情况,经典中说了水月喻。这个比喻就是说,水中的月亮不是真实的,根本就没有一个月亮在水里边儿,不过是水清澈平静而已,水面平静了就会把天上的月亮映在水里面。我们的心是虚妄分别心,是散乱的,当我们修禅定的时候,就可以使它静下来,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就可以现出种种的境界,可是现出的种种境界也是不真实,像水中月似的。也就是说,不真实也会出现。

  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

  “有诸菩萨无颠倒心”,说,有些菩萨经过长期的修习,比如说到了等觉位的菩萨,或者说象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这些示现菩萨,他们根本没有颠倒心,没有遍计执。“为办有情诸利乐事”,他们为了度化众生,作利乐有情的种种事业,“故思受生”,就故意作出一点儿样子,作出一些受果报的样子。比如说释迦牟尼还头疼、还受金枪马麦之报等,这都是他们故意装出来的,装得太象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来他是装的。法身大士是没有爱烦恼、见烦恼的,天台宗有一个说法,叫伏惑润生,或者叫留惑润生,就是说,如果他把一切的惑都断了的话,就出三界了,就没有办法度众生了,所以要留一点儿惑,来滋养生死。这的天台宗藏教的说法。法身大士是不需要的,有各种应化身来度各种众生。外人的这一个疑惑就是说,既然这是菩萨故意装出来的,就不是真的啰~~可是众生根本就是虚妄心,不是真实的,菩萨不是吃饱了撑的吗?还记得有一句话吗?实无众生可度!根本没有众生可度,菩萨作利乐有情的事儿干吗?“为除此疑说变化喻”,大神通者变化出种种境界,这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实的,不过虽不真实变化还是有的。菩萨也是这样,众生是不真实的,是如幻如化的,但菩萨还是要做利益众生的事儿。利益众生了,众生还是无义的,并不是说利益众生了,众生就有义了。在众生来看,众生并不知道无义,所以众生还是觉得苦,这才需要菩萨来度众生。就是说,菩萨做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普度众生,也是无义的,但无义也不妨碍这件事的成就。中观也用这比喻,不过侧重点儿不同,中观说虽有种种相,但实际上是空无所有的。无著在这儿说,虽不是真实的,却显然可得。

  世尊何故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长行中的《梵问经》就是《思益梵天所问经》。用三性的道理来解释《梵问经》中的问题。在这部经中,佛说了,“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这到底是啥意思?佛怎么这样说呢?佛这么说的密意是啥?关于“密意”下边儿有说明。佛本来说生死是苦的,涅槃才安乐,你看,佛初成道就讲苦、集、灭、道,现在他又说没有生死可得,也没有涅槃可得,这是咋回事儿?

  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

  梵问经中为什么说无生死、无涅槃呢?就是因为这个。依他起自性就是指我们的分别心,一般说六识、八识,这部论说是十一识。在这依他起的一切识里,“依遍计所执自性”――随顺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说,关于依他起,我们可以随顺染污的情形来说,也可以随顺清净的情形来说。这个“依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随顺遍计所执自性而说。而关于“遍计所执自性”,能遍计者还是识,就是妄想执著,随顺妄想执著时,就有生死流转的事情了。“及圆成实自性”,则是说,依他起自性,要是随顺清净圆成实自性来说的话,就有涅槃了。也就是说,生死也在依他起中,涅槃也在依他起中,也就是遍计执也在依他起中,圆成实也在依他起中。这样呢,在依他起上看,生死涅槃是无差别的。所以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何以故?

  为什么?也就是说,能不能说详细点儿?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说,这依他起自性随顺了遍计所执性,就成为了生死,就不得涅槃。就是说,从随顺遍计执这一方面说,“如来不得涅槃”。这依他起自性要是随顺圆成实的时候,就成就了涅槃,就没有生死可得,“如来不得生死。”就是说,只是一个依他起自性,从它通于遍计所执自性、通于圆成实自性,就成为“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在《般若经》中则说,生死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则无自性、毕竟空,所以“不得生死”,不得生死也就“不得涅槃”。没有生死可灭,也就没有涅槃可得。

  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在《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就把一切法分成了三种,“一、杂染分”,就是一切染污法。“分”就是部分,染污的部分。“二、清净分”,就是一切清净法。清净的部分。杂染分就是生死流转,清净分就是还灭涅槃。“三、彼二分”,就是通于污染、清净。“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佛是根据什么样的深义而这样说的?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

  这句长行中的“依他起自性”就是这部论说的十一个识,这十一识都是依他起,而且这十一识包含了一切法。“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遍计所执就是根本没有而妄执出来的,说这些就是杂染分,它包括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等。

  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

  “依他起自性”还是十一识,说,在这十一识上没有妄想执著,远离一切污染的就是清净的,这就是圆成实自性。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依他起本身就是通于二分的,产生妄执了就是污染分,不产生妄执就是清净分。

  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这话本来是没有啥的,但妙老在这儿,说这和《大乘起信论》的真妄和合说是相通的,我倒不同意这说法,因为遍计所执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我们说它存在,这只是我们瞎搞,存在的是依他起,因为遍计执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没法和,根本和不起来。

  于此义中以何喻显?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只讲道理很艰涩,能不能说个比喻呢?

  以金土藏为喻显示。

  这里就说了一个比喻,金、土、藏。金是金子,土是土石,藏是土石里含有金子的成份儿,也就是金矿石。这是比喻我们的虚妄分别心里不全是杂染,其实也有清净。这一个金矿的比喻实际上也是佛教中很常用的。在《圆觉经》等中都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插问:说到佛性,还有一个无情有性的说法。

  这个说法在天台的湛然大师这儿得到张扬。当然了,其根源象《楞严经》之类的,就有“草叶线缕皆有佛性”之说(原文为“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大正藏19册109页上栏),湛然大师在其《金刚錍》中有详细的论证。但其反面作用是极其明显的,在董平老师的《天台宗研究》中有一个说明,我看过,但我手边儿现在没这本书,一方法师有。可以说对无情有性的张扬是天台宗的一个败笔。(注:原文为,“……佛性的极大泛化却同时亦造成了足以消解佛教基本理论建构之目的指向的可能性,因为在无情有性的意义上,佛性已不再是众生独有的“觉性”;佛性既遍在于一切有情无情,那末亦就不仅是一切众生平等,而且亦是众生与一切无情之物的平等。如果作为众生成佛之依据的佛性之义的确立乃是在本体论层面上对于主体性的一种建构,那末无情有性之说恰好又同样在本体论意义上解构了这种主体性。因此就无情有性之实质而言,它恰恰是对佛性学说之整体的一种本质消解。”)

  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

  这是具体来说金矿比喻。就是说,在这个金矿的比喻中,有三法可得:一是地界,二是土,三是金。“地界”的“界”就是藏的意思,其实就是金矿,金矿就是地界。在金矿石之中,里边儿有金子,有石头。这里“地界”就是比喻依他起,石头比喻遍计所执,金比喻圆成实性。

  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

  在这个比喻之中,地界是…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