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要搞清依他起与遍计执的区别,我们现在讲佛教的时候老把遍计执讲成依他起,这个一定得分清等等不说了,自己看一下,看能不能抓住重点儿。
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
这是问难。说,依他起是平台,在依他起上从不同的角度给说成了三自性――从凡夫的角度来说,是遍计执,从圣者的角度说圆成实,依他起本身是通于凡夫、圣者的。就象三法印一样,诸法无我是印中之印,从有为的角度说是诸行无常,从无为的角度说是涅槃寂静,诸法无我自己则是通于有为、无为。这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说,既然三自性只不过是由于角度不同而说的,这岂不就是说,三自性实际上无差别吗?既然三自性没有差别,建立三自性还有必要吗?
若由异门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
虽然三自性只不过是角度不同而说的,但三自性还是得要的,就是说,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还是各是各儿的,为啥?就是因为这个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的异门成立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不是由这个“依他起由种子生”这个道理去成立遍计所执、成立圆成实。也就是说,依他起是由熏习种子而生起这个角度成立的,但遍计执和圆成实不是从熏习种子生起这个角度成立的。
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
遍计执是从哪个角度来成立的呢?它是由遍计所缘相和遍计所遍计的不同这个角度而成立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依他起和圆成实可不是从这个角度而成立的。
若由异门成圆成实,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
圆成实是从遍计所执乃毕竟空这个角度而成立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依他起和遍计所执可不是从这个角度成立的。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三自性各有各的角度,怎么能够混淆呢?当然不能了。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
又一个问难。“如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现起的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识在缘一切法的时候,就随他的分别而现出种种境界,就是似义显现,这些从种子生的一切法,色法、心法等,都是不真实的。虽然不真实,但不能说是没有,它是有的。这依他起显现的时候,“遍计所执自性”马上就也显现出来。就是说,在依他起上现出来遍计所执。但是,遍计所执在依他起自性上显现的时候,“而非称体”――不符合依他起的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说,分别心在一切不真实的法上观察时,和依他起的真相是不相称的。比如说这张桌子,桌子本来是依他起,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但第六意识来分别时,桌子就成遍计所执了。遍计所执的桌子和依他起的桌子是不相符的。你可能会说了,哪儿不相符?你怎么能让我明白它们是不相符的呢?“云何得知”就是怎么能让我明白?怎么能让我消除疑惑?这个问难就是这。也就是说,我执著了它是桌子,我不执著它不还是桌子吗?难道它还能因为我的执著而变成一只小狗?这一句话我认为它很重要,它把依他起、遍计执彻底分清了。就是说依他起与遍计执一定要分清。而这个分清不是现在说了就能分清,说了也还是分不清的,这是一定要在现实中慢慢来体验。名、事、义这三者我们现在老打马虎眼。名就是名言,也就是信息,事就是咱们说的东西儿,这两者其实是依他起,而义就是理想、目标,它是遍计所执。
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
无著论师从三个方面来解释。“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就是说在取名之前是没有分别心的。世亲释161页中说,“名为依他起,义为遍计所执,以依他起由名势力成所遍计故。”没有名前,法本是依他起的、因缘所生。比如说瓶,我执著也好,不执著也罢,反正都是瓶,在没有取名字之前,并没有什么分别心,就是说,你只是看见了它,也不能分别它说“这是一个瓶”。再比如说在深山老林中有一种果子,谁都没有见过,当然也就没有名字了,后来他被一个探险的植物学家发现,植物学家以还有自己不认识的植物为耻,他就研究这果子,经过研究发现了这果子的习性、价值等,并给取了名字,这样一来是不是别人就也开始分别它了~~“称体相违”就是名与义不一样。也就是依他起的名、事实本相与遍计所执的义不一致。如果依他起与遍计所执一样的话,那么有遍计执的时候就有名字,有名字就有种种分别、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是遍计所执。遍计执和依他起相称的话,在没有名字时你接触它,有烦恼吗?没有。张三老在背后骂我,但是我不知道,这时我见到张三,我心里没有烦恼,当别人把张三背后骂我的话告诉了我,我再看见张三,烦恼就有了,是不是这样?这就是遍计执和依他起不相称。不过我们要知道,唯识的依他起是离名言相的。我们通常说圆成实、第一义谛离名言相,这点儿要知道。依他起是如幻有,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是有但不真实,遍计所执是在那个不真实的法上执著有真实性。遍计所执里能遍计的分别心与所遍计的境是不分离的。现在无著论师就是说,因为名的势力而使依他起成了遍计所执,所以我们凡夫虽然生活在遍计所执里,但并没有离开依他起。我再说一下名。无著论师说了,说因为名而使依他起成了遍计所执,名有这个功能吗?我就说一下名的几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交流。咱们互相交流,要是没有名言,根本就没法交流。象音声、文字、姿态等等等算名言。第二个作用是储藏。就是记录,我们现在怎么知道春秋战国时候的情况,就是靠文字记载、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等,这都是名言,我说过名言就是信息。考古当然也算。名言要是没有储藏作用,信息就没法传递。第三个是导向作用、指引作用、唤醒作用。报纸有一个舆论导向问题,就是这个。第四个是解释离言法性的作用,这是宗教中有的。
第二个方面是“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名有众多”就是一个东西有很多名字,一般的,每一个名字所代表的含义都不一样,比如说,有人叫我紫晓,这是文友们这样叫,我以前写文章时用的名字,我还是池州地区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叫我这个名字是从我写烂文章这个含义上叫的,当时写的时候不觉得烂,还挺感动自己的,现在回头再看觉得挺烂的。有人叫我老张,这是我的乡亲们这样叫,这是从乡亲这个含义上叫的。你们叫我刚晓,这是从出家人这个含义上叫的……在我们的思维习惯里,每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所诠的体、所表的含义。名字多了,则其体也多,但事实上只是一件事,并不是有很多的体,所以这与事实不符。所以,“名有众多”只是分别有种种,这是遍计执,依他起本身还是一件事,就是说,多体和依他起不合,这就证明多体是违背真相的,是不符合依他起的。“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这是第三方面。名字也不是决定的,就是说如果我想把户口本上的名字改成观世音,这也行。我叫释迦牟尼也可以。我叫刚晓,你要是想叫刚晓也没什么不行的。我给自己取个名字叫老虎这不是也行吗~~就是说,一个名字指很多事物也中,只不过这不方便,体就杂了。所以根据名字而推测义这是会起烦恼的。这就从三个方面说了,依他起与遍计执是不相符的。
此中有二颂
用二个颂子把前边儿说的概括一下。
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
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
“由名前觉无”是第一方面,称体相违。“多名”是指第二方面,多体相违。“不决定”是第三方面,杂体相违。通过这三个方面,就知道遍计所执的虚妄分别执著和依他起是不相符的。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亦复似虚空
“法无而可得”,说,遍计所执性是在似义显现(似义显现本身是依他起)的如幻诸法上生起种种的执著,执著他是真实的。就像把绳执著成蛇,这就出现了问题。所执著的蛇是无所有的,但是我分明看见蛇了,根本没有蛇就是“法无”,但我又确实看到了,这就是“而可得”,看到了所执著的境界。我们一般的说法,有桌子你才能看见桌子,没有桌子你能看见桌子吗?不能,但看蛇就是,没有法却“可得”。第三句“应知如幻等”是解释法无而可得这个问题的。幻化师幻化出一匹马,马不是真实的,但是你看见了。事实也象这一样,虽然没有真实的诸法,但还是能够认取的,这样你就生出颠倒想,生起执著。所执著的境界是没有的,可你认为是真实的、是不虚妄的。第二句是“无染而有净”,遍计所执是污染,由遍计所执而引起种种烦恼,要是遍计所执是毕竟空的,那就根本没有染污,因而也就没有离染这回事儿。有污染才可以除染污,污染就是遍计所执,现在你说遍计执空无所有,这就成了根本没染污,没有染污有断染污的事儿吗?没有。没有断污染之事儿又怎么能有清净呢?这问题大了,我们知道,自性本净,现在推出来了不能有清净这回事儿,这是咋了?“亦复似虚空”,无著论师拿比喻来说。就像虚空一样,虚空中飘浮着烟云尘雾,烟云尘雾并没有把虚空染污,可是烟云尘雾被风吹走以后才能显现出本来清净的虚空。也就是说,圆成实性并没有被遍计所执染污,但是得断除惑障之后才能显出他的清净。这在《圆觉经》中是拿金矿比喻的,“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重复为矿。”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说,为什么明明我看见的却是没有的呢?明明我看见蛇了,可却是没有的,没有我怎么却看见了呢?“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遍计执是没有的,但依他起自性是有的,依他起就是以阿赖耶识为种子而显现出来的一切如幻的诸法。…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