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的才是最清淨。“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最清淨覺”的內容就是佛的二十一種功德。下邊兒一句一句來說二十一種功德。前邊兒無著論師用了二十一句話,下邊兒有二十一種功德,實際上可以一一對應。
謂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這個與“不二現行”對應,就是對“不二現行”的解釋。說,啥是“不二現行”?“謂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就是說,佛對于所知的一切品類差別,連一點兒障礙都沒有,知道得清清楚楚。所謂“不二現行”的“二”就是指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有障礙、無障礙,但佛不是,佛是“不二”,沒有不知道的、沒有障礙。我們把這個稱爲“一向無障轉功德”,就是沒有一點兒障礙,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也就是大自在的境界。這個可以體現佛的“最清淨覺”。
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這個與“趣無相法”對應,就是對“趣無相法”的解釋。說,啥是“趣無相法”呢?“趣”就是趨向、進入。我初得無生法忍,證入了無相法,但還沒有圓滿,要繼續精進修行。到成佛的時候就圓滿證入無相法了。這個“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說,真如是無二相的。“無二相”的“二相”是有、無。真如就是圓成實性,他不是“無”。真如超越了有、無二相。“最勝清淨”的“最勝”是說,佛陀超過了一切二乘聖者、超過了一切菩薩。“清淨”就是遠離一切塵垢。“能入”是指能夠證得無相的真如。其實真如是二乘也可以得證,只不過二乘的不是最勝而已,佛陀才是最勝。
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這一句對應于“住于佛住”。“住于佛住”的“住”有天住、梵住、聖住叁種。“住”就是內心的境界,如果內心是在天的境界裏活動,就叫天住。象我們現在,內心是散亂的,就叫散亂住,不過我們不把散亂住算作住。“天住”一般得是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們說的天住是在色界天、無色界天裏的四靜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佛只住第四禅,佛要得證無上菩提,得在第四禅得證。得證阿羅漢者,有的在未到地定裏就可以得證阿羅漢,有的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不一定。辟支佛也可能是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得證,也是不一定的,但要想成佛果,必須在第四禅得證。我們就把第四禅的天住叫“佛住”。再看“梵住”,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在梵住裏邊兒,我們把悲無量心叫“佛住”。因爲大悲心是佛所具足的不共功德。第叁是“聖住”,天住和梵住是通于凡夫的,凡夫也能住在裏邊,這個聖住是不共于凡夫的。聖住有什麼?有空、無相、無願叁種,佛是住在空裏,我們把空叫“佛住”。所以說,“住于佛住”,就是佛住于第四禅,住于悲無量心,住于空,這叫“住于佛住”。“住于佛住”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這個“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是說,佛廣度一切衆生,但在度化衆生的時候是無功用的,所謂“無功用”就是不刻意,也就是度而無度,隨緣而度。“佛事”是指度化衆生成佛的事業,可不是什麼打普佛、放焰口等。“不休息住”,說,佛度化衆生的時候不刻意,但也不不度,不停歇,一直在度衆生,他是把不休息當成休息。
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
這一句與“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對應。“逮得”就是獲得,獲得一切佛的平等性。你得到這樣的功德,就和一切佛是平等的。看“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所依意樂作業”,“所依”是佛度化衆生的無邊妙用,他憑的是什麼?就是佛的清淨的無分別智慧,就是說,是以無分別智爲所依。“意樂”是後得智。“作業”是行動,普度衆生的行動。一切佛的“所依、意樂、作業”是無差別的,這就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的功德。
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這與“到無障處”對應,就是由有障礙的地方達到無障礙的地方了。要想到無障礙的地方,你就得努力修行,這“修一切障對治”,就是把煩惱障、所知障都對治掉。
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這與“不可轉法”對應。“不可轉”就是不能幹擾,指佛所施設的教法、佛所證悟的真理是不能幹擾的,你也幹擾不了。佛所施設的教法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覺支、八正道等等,你能否認嗎?根本否認不了。佛所證悟的真理更是不可幹擾了。因爲佛的教、證是幹擾不了的,所以佛能降伏一切外道。
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
這與“所行無礙”對應。“所行無礙”的“行”就是活動,就是來來去去。佛有自己的世界,但他想到我們的世界來,是很隨便的,他想來就來了,不受一點兒的限製、障礙,我想到什麼地方去可不行,想到月亮上去,能嗎?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生在世間”,就是說,佛爲了度化世間衆生,從佛的世界到衆生的世界來。“不爲世法所礙”,佛不受世間法的障礙,不被世間法所影響。世間法就是八法、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利”就是得到了如意,“衰”就是失掉了如意。“毀”就是背後講你的壞話,“譽”是背後講你的好話。注意,不是當面講,是背後講。“稱”是當面贊揚你,“譏”是當面恥笑你。“苦”是順苦受,“樂”是順樂受。世間人都受這八法的影響,而佛陀不受。
安立正法功德,
這一句與“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對應。安立的是什麼?是“正法”,這都是名言安立,但這安立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安立是佛的後得智的功德。佛能夠取無相法證入真如,那是根本智的功德。因有大悲心,所以能夠爲一切衆生演說佛法,這是後得智的功德。佛的後得智是究竟圓滿,所以叫“不可思議”。辟支佛一般是現神通度衆生的,他不說法,這是因爲他的後得智不圓滿。阿羅漢是說法的,阿羅漢的說法是因爲佛已經安立好了,他照著來就行了。
授記功德,
這“授記功德”與“遊于叁世平等法性”對應。“遊于叁世平等法性”是說,佛的大智慧能遊于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一切法的差別性,因爲佛有這種無障礙的境界,所以他能夠授記。“授”就是“與”,就是把未來的事情給你說明清楚,這叫“授記功德”。“遊于叁世平等法性”的“平等”是指佛看未來的事情與看現在的事情一樣清楚,同樣清楚叫“平等”。
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
這給“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對應。“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是說佛身能到一切世界去度化衆生。佛有叁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法性身是自受用身,而受用身和變化身是可以度化衆生的。登地的菩薩所見的就是千丈大身,當然了,各地所見皆不相同。凡夫見的是丈六比丘身,這都不一樣。畜生見的是畜生身,天人所見是天人身。長行中的“受用”就是受用身,“變化”就是變化身。也就是對不同的衆生現不同的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我們常說的八相成道的這個佛是變化身。
斷疑功德,
這與“于一切法智無疑滯”對應。說,佛對于世間法、出世間法種種法相、法性,佛都是了了分明無有疑惑的,所以能斷一切衆生的疑問。
令入種種行功德,
這一句給“于一切行成就大覺”對應。說,對于一切行爲,佛都圓滿覺悟了。“一切行”就包括衆生的煩惱心行、罪障心行、業障心行,乃至于你遇見叁寶、栽培善根的心行,清淨的、染汙的心行等等,佛都明了。佛能夠教授一切衆生,教導你學習佛法,契入佛法中的清淨法門,這都叫“行”。佛能讓你學習空、無相、無願的法門,學習叁十七道品的法門,學習六波羅蜜的法門等,反正能令你契入種種法門,令你得入聖道,佛有這樣的功德。
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這一句與“于諸法智無有疑惑”對應,“當來法生妙智功德”是指佛能夠觀察到這個人什麼時候可以入聖道,辟支佛、阿羅漢都不行。你想跟羅漢修行,羅漢觀察你的宿世因緣,發現你沒有善根,他就把你給舍棄了,他觀察到某個人有善根,他就去度化,但佛來觀察的時候,他超越羅漢的境界。
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這一句對于于“凡所現身不可分別”。“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的“勝解”就是有力量的思想,強有力的觀想。無量衆生各有各的觀想,佛陀都能隨順,“如其”就是隨順,隨順無量衆生的不同的勝解,示現不同的身相出來度化他。
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這一句與“一切菩薩等所求智”相應。一切的菩薩都希求成就這樣的智慧。就是說,佛有這種智慧,能夠調伏衆生。衆生修行,也是發大心修行,可是當業障來了的時候,就不能進步了,但佛能調伏,他告訴你一個方法來忏悔業障,把這個障礙消除了你就能上進了。佛的這個圓滿智慧,是無量的衆生都可以依止的,我可以依止,你也可以依止。
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這一句與“得佛無二住勝彼岸”對應。“得佛無二”的“無二”,就是平等,就是無差別。“波羅蜜多”就是“彼岸”,你“波羅蜜多成滿”了,就是成功了、圓滿了,這就叫“住勝彼岸”。這是佛的涅槃境界。前邊兒是度衆生的,這是佛自身的功德。
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這一句是與第十七句“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對應。剛才說的“如其勝解示現功德”是現身,這一句“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是現佛世界。這一句說,佛陀隨順衆生的不同程度,衆生有什麼樣的勝解,佛陀就示現什麼樣的佛土。“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的“不相間雜”就是不混亂,就是說,雖然同在一處,但佛所示現的無量差別的佛土是不混亂的,你所見的佛世界是這樣,他所見的佛世界是那樣,不可思議得很,這是佛的妙智究竟的境界。就是說,在這兒有初地菩薩、有二地菩薩,他們坐在一起聽佛講法,他們所見皆不相同。
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這與…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