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生識”,善趣有善趣的十八界、惡趣有惡趣的十八界。這樣,十一種識就包括了一切法。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
十一種識都是識,都沒有“義”,也就是說,十八界裏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當然是識,至于眼根、耳根等淨色根以及色、聲、香、味等境,也都是識。這個理解起來有點兒不大合于我們的習慣。在我們一般說來,是不把它們叫識的。下邊兒呢就來解釋它們爲何都是識,爲何十一識都是識。
此中以何爲喻顯示?
佛教說法有一個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比喻。我們知道,我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分能所,這是自然的習慣,無始以來我們就這樣作,已經習慣了,改不了這個臭毛病。比喻這個方法可以既啓迪智慧,又不使我們落入所邊。現在這句長行就是說,能不能用個比喻來說明一下這十一識都是虛妄分別所攝、都無義呢?
應知夢等爲喻顯示。
說,好,我舉一個比喻,拿夢來作一個比喻吧。這裏的“夢等”,有個“等”字兒,表示還可以拿其他的比喻,比如說幻诳、鹿愛、翳眩這一些也可以拿來作比喻。下邊兒先來解釋夢這個比喻。
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
用夢這樣一個比喻就可以說明唯識無義的道理。韓老後來把“夢”給譯成了“夢景”,這就更明了。說,夢裏有很多的境界,但夢裏的那些境界“都無其義”,也就是說,夢裏的境界是虛妄分別,“獨唯有識”,只有虛妄分別的心,而沒有虛妄分別分別出來的那些境界。
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
在夢裏我們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色、各種各樣的聲、各種各樣香……看見了屋舍,看見了樹林,看見的大山等等境界。“似義影現”這個“義”是境界,說,夢裏所見到的境界和我們醒時所見到境界是相似的,我們不會作一個從來就沒有見到過的境界的夢。象有時候會夢見說外語,我記得夢裏會說的外語就是我會說的幾句,有時候在夢裏知道是說的外語,但根本就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夢裏的境界和醒時的境界是相似的,叫“似義”。“影現”就是說它只是一個影子,並不是真的,事物的影子和真的事物是相似的。夢裏的境界雖然虛妄不實,但和真的境界是有相似性。“而于此中都無有義”,夢裏的種種境界,根本就是沒有的。
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
根據夢這樣一個比喻,我們“應隨了知”――應該隨順夢的比喻去了知,了知啥呢?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應該了知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和作夢一樣,是虛妄的、是不實在的。“一切時處”就是強調了我們現在不管啥時候,不管在啥地方認識到的都是虛妄的。“皆唯有識”,一切都是虛妄分別心分別出來的。
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鹿愛,翳眩等喻。
這一句長行是解釋前邊兒的“夢等”的“等”字兒。說還可以拿“幻诳”來比喻,拿“鹿愛”來比喻,拿“翳眩”來比喻。“幻诳”就是幻化師在舞臺上表演幻術――就象咱們說的魔術師,這個幻化師用一塊石頭之類的東西,叁下、二下就變出一只大象來。“诳”就是騙,這個幻化師騙過了你的眼睛。這個幻化師幻化出來的大象是不存在的,但他拿來表演幻術的道具是有的,就是說,第八識裏的種子是有的,但表現出來的根身器界是不真實的,我們都被诳了。阿賴耶識就是幻化師,幻化出來的境界就是根身器界。“鹿愛”是陽焰,這是佛教中經常出現的例子。大夏天,下過雨後天大晴,太陽一下子出來之後,很快蒸發,水蒸氣立刻焰騰騰的,遠遠看去,就象水一樣,可能是印度鹿比較多吧~~不過我也不知道印度是不是鹿比較多,我只知道印度大象比較多,我見鹿愛這個例子經常出現我就這麼胡想的。說,人看見焰騰騰的認爲是水,鹿也這樣看,鹿渴了,就跑去要喝水,實際上並沒有水,只是相似而已,似義顯現。這種情況就叫鹿愛。這就是說,水是沒有的,但焰騰騰的氣是有的。“翳眩”,就是眼睛有了毛病,天空中並沒有花,是明淨的,可因爲眼睛有“翳眩”,所以你看見空中有花,天花亂墜。在眼睛沒毛病的人看來,花是沒有的。比如常見書中或文學作品中說,一拳打下去,對方感到眼冒金星,金星有嗎?根本就沒有,但他看見了。看見也不是真的。這些都可以拿來比喻,通過這些比喻,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心裏所分別的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空無所有的,只有虛妄分別心而已。
若于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
別人提了一個問題,說,比如說你舉的例子,夢,在夢裏的時候,我不知道那些山林、田園、屋舍是假的,但我醒來之後我就知道它不是真實的,有的只是夢中心識的分別。“若于覺時”就是如果到了醒來的時候,“覺”就是睡醒了。“一切時處”就是指夢裏的一切境界,一切時一切處所面對的、所接觸的,在夢裏也是有時間有處所的。“皆如夢等”,都象夢一樣,“唯有識”,只有內心的分別,根本就沒有所分別的境界。“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一個人做夢,他醒來以後就知道了夢裏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可我們現在是醒著的呀~~“何故不如是轉”?爲什麼我感不到現在所面對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呢?也就是說,當醒來的時候我就可以知道夢裏的境界是虛幻的,可我們現在是醒著的,爲什麼感覺不到面對的一切境界的虛幻呢?“轉”,生起,指生起我們面對的一切是虛幻的認識。
真智覺時亦如是轉:
無著論師回答說,沒有醒來,你就不知道作夢時候的境界是,只有醒來才知道。可現在我們還在無明大夢之中沒有醒來,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一切是虛幻的。我們現在在文字上也知道一切都是虛幻的,但力量太小,所以我們得加強修行,要長時期的聞思修,當達到“真智覺時”,真智覺時就是見道時,也就是登初地時,到那時,根本無分別智現前,就“亦如是轉”了。外人剛才的這一問,就說明了他不知道佛教說法的奧秘,佛教的比喻其實只是爲了啓迪智慧而已,你不要落在“所”邊。
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
“如在夢中”,就是說,我們現在還象在作夢一樣,就是指無明大夢,“夢中此覺不轉”,在夢中你根本生不起“面對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這樣的認識。“從夢覺時”,從夢中醒過來了,“此覺乃轉”,才能生起夢境不真實的認識。
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
作夢和醒來的情況就是這樣,那麼我們現在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在無明大夢裏,和無分別智現前時比較起來,當然“此覺不轉”,唯識無義的認識沒能生起。
得真智覺此覺乃轉。
當我們從無明大夢中醒過來的時候,無分別智現前了,“得真智覺”就是得無分別智。“此覺乃轉”,唯識無義的認識自然就生起來了。不過,初登聖地的菩薩,因爲剛登初地,所以還有失念的時候,但這樣的情況極少,而且他驚覺了馬上就會恢複正念。也就是說,我們在作夢時不知道夢境的虛幻,我們在無明大夢中、沒有無分別智時也不知道十八界一切法都是虛幻的,我們不知道我們愚癡,還自認爲挺聰明呢~~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于唯識中雲何比知?
聖人們有了真智覺,他們知道唯識無義是真理,但我們凡夫並沒有得真智覺,我們憑什麼知道“唯識無義”是正確的呢?你不能老拿比喻來說吧~~比喻畢竟不是嚴格的。
由教及理應可比知。
比喻你嫌不嚴格,那咱們就拿教理來說吧,憑教理也是可以知道唯識無義的。“教”是聖教量。“比知”就是推度而知、比量。聖教量當然是沒話說的,那是佛陀說的、菩薩說的,我們相信佛、菩薩這些聖人是不會說錯話的,因爲他們是證悟了無分別境界的。聖者說唯識無境我相信。但光相信是不行的,我們要思惟、觀察聖者所說的道理。經中常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也就是說,從比喻來理解唯識無義當然也行,但力度畢竟還是差了一些,要是由佛菩薩的聖教量所說的理論去觀察,那就更好了、更容易理解了。
此中教者,如十地經簿伽梵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
這裏就開始引用聖教量來說明唯識無境。第一個引的是《十地經》,就是《華嚴經·十地品》,在這部經裏,簿伽梵這樣說過,“薄伽梵”就是世尊,《十地經》中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欲界、色界、無色界裏的衆生在流浪生死,他們雖然面對著那麼多的境界,但這些境界其實只是一念分別心而已。其實在《華嚴經》中,類似的話可不少,比如說,“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大正藏9冊0558頁)”;“心是叁界、心是叁世。(大正藏9冊0642頁”;“複作是念。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大正藏10冊0194頁)”;“知叁界唯心。叁世唯心。(大正藏10冊0288頁)”等。
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
佛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也這樣說過。下邊兒就介紹了一下《解深密經》中的這一段兒。
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裏,“慈氏菩薩”問釋迦牟尼佛,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說,“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叁摩地”是定,這是說的得定者的情況,我們是散亂心,不說我們的情況。得了叁摩地的人“所行影像”,“行”就是心識在境上的活動,“活動”就是心識對所緣境的分別。“影像”是叁摩地裏所現出來的境界,比如我現在就仔細地觀察一尊佛像,觀察得極其的詳細,甚至于一片衣紋、一個發旋兒都清清楚楚了,然後我在禅定的時候就觀想這佛像,這佛像就在禅定中顯現出來了,這時候顯現出來的佛像,就是影像。我們現在就讀經,看經中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我就按經書中描述的情況…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