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
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等這些識,爲什麼它們要合在一起呢?它們要活動的時候大家一起出力,它們爲什麼不分開?這“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其實就是十八界,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十八界,我們只要十叁界、十五界行不行?衆生生活在十八界中,我不高興了,我想生活在十一界中,不行嗎?說,不行!也就是說,衆生有根、塵、識,能不能把有些給取掉?不行!
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
十八界是衆生的一個果報,這果報就是對你以前所造的善惡業因的酬答,你造善就給好的十八界果報,讓你受樂,你造惡就給不好的十八界果報,讓你受苦。“能圓滿生”是說,六根、六境、六識都俱足了,你才能圓滿受用你的苦樂果報。比如說吧,你少舌根,你就無法享受味的果報……所以,一定得六根、六塵、六識叁方面都俱足。生和“受用”是分著的。“所顯故”是說,爲了顯示能圓滿生及圓滿受用的道理,所以一定得是十八界俱有和合轉,必須這樣。當然了,有的人不是六根全俱,但大體是根、塵、識都有。有的人是瞎子,有的人是聾子等,這情況有的。更別說無色界衆生了。
何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
既然十八界可以括完一切法,爲什麼還要其他的識呢?十八界就是十一種識的前五種識,也就是說,無著論師你只要立五種識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立十一種識呢?後邊兒又立了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有必要嗎?不要行不行?下邊兒把六種識分著說,先說爲什麼要立世識。
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無斷絕故;
說,關于世識,因爲無始以來衆生就在生死裏流轉,從來就沒有間斷過,這就有了過去、現在、未來,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就是“世識”,不建立“世識”怎麼能表述得清呢?
諸有情界無數量故;
這是說數識。“數”也是識的分別,重點是“無數量故”,“無數”就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不能夠用一個具體的數字描述。“量”是計量,把數目計量出來。數目實際上是個單位問題,單位也就是分段兒,既然能分段兒,那就是能分清左右前後,但實際上它們是相待的、假安立的,我說這兒是左,但我一換這兒又成右了。“諸有情界”,一切有情都這樣,愛劃段兒、愛分界,這就是它能劃段兒,能就是識。注意:我說,“能”就是“識”。爲了表述清楚劃的段兒,就得建立數識。
諸器世界無數量故;
這是說處識。“器世界”常說的是“器世間”,就是所居住的地方。有正報的流轉生死,就得有所居住的地方。“諸器世界”就是說,每一個有情實際上受用的是自己的業報所現的器世界,只不過各個有情的所現是互攝的,如燈燈互照。剛才說有情各是各,器世界當然也各是各,世界與世界不一樣,爲了表述清楚這個,就得建立處識。
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
爲啥要建立言說識?因爲衆生的心不能停下來,他要活動,要做種種事。做種種事就要展轉地傳達他的思想,這就有語言了,語言各不相同,爲了表述清楚,所以要建立“言說識”。
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
爲啥要建立自他差別識?“各別攝取受用”,每一個衆生都是要成就他自己的事情,就是業力不同,就有各個不同的果報。在20頁中就說到了,這自他差別識,是由我見熏習種子。那麼,每個衆生的我見,成就自己的正報體,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別人的就是別人的,互不混淆,無量差別,爲了表述清楚這個,所以要建立“自他差別識”。長行中有個“攝取”,有個“受用”,這是不一樣的,攝取是把信息集中到我這兒,受用是指攝取的東西我來使用。
諸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生死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這是善趣惡趣死生識。“諸愛非愛業”,“愛業”是可愛業,就是善業,造了善業就得到可愛的異熟果報。“非愛業”是惡業,造了惡業就得到非可愛的異熟果報。“所受生死種種差別無數量故”,因爲業果的不同,所以受報也不同,就有了死生的種種差別,這差別無量無邊,比如有的長壽,有的短壽,有的圓滿,有的不圓滿等等,爲了表述清楚這個,所以要建立“善趣惡趣死生識”。這樣,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都還是得建立的。就是說,雖然衆生都具十八界,但十八界有這麼多的不同,所以還得有這些識。不過這些識還都是十八界,只是十八界的不同分位而已。
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
前面把一切法分成十一類,說十一類都是識,離開了識就無義可得,這樣就成立了唯識無義的理論。下邊兒呢,是用了另外的方式來成立唯識性的。
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略由叁相”,就是說,我要簡單地從叁個方面來成立諸識都是唯識無義的。“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一切法都是我們心識的虛妄分別,根本就沒有實義。這是唯識的根本正義。“由二性,有相有見”。說,雖然只有識,但當它活動起來的時候,它有兩種表現,就是“有相有見”,也就是一種是相識,一種見識。我們通常是把見識叫能分別,把相識叫所分別。“二性”就是相和見了。“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說,心識能夠現起種種的行相,所以世界才如此的五彩缤紛。就是說,能分別和所分別一交涉,也就是說,相識、見識一交涉,各式各樣的情形都出現了,這就有了很多的差別。我們就用這叁相、通過這叁個方面來成立“諸識成唯識性”。這叁相的第一相是根本,第二相和第叁相不過是對第一相的細化――第一相說諸法唯識,在識現起的時候,有相、見二性,這就是第二相,在相、見二性的交涉中,有種種的行相,這是第叁相。底下再詳細說。
所以者何?
要開始解釋了。
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
對第一相的說明。“一切識”就是十一識,“無有義故”,十一識所緣的境界都不是實在的。“得成唯識”,這就可以成立唯識無義的道理。“義”有二種說法,一個是境界叫義,一個是道理叫義,但其本質是我執、法執。這是“由唯識,無有義故”這一相。
有相見故,得成二種:
第二相是“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解釋說,“有相見故,得成二種”,有相識、見識,這就成了二種情況。這個有相有見就是相分見分。
若眼等識,以色等識爲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爲見;
對這“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還得進一步說明,因爲前五識和第六意識的情況稍微有點兒不同。“若眼等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前五識的有相有見是怎麼回事兒呢?“以色等識爲相”,就是說,眼識以色境爲所緣行相,不過色境也是識,所以長行中用了“色識”。耳識以聲境爲所緣行相,聲境也是識,叫聲識。鼻、舌、身都是這樣的。“以眼識識爲見”,眼識的識是“有見”。眼識一活動,就有所緣行相,這所緣行相就是“有相”,眼識識就是“有見”。耳識的情況是,耳識識爲見,聲音爲他的所緣相。相應的,鼻識、舌識、身識情況也是這樣。長行中有一個“眼識識”、“身識識”,這是咋回事兒呢?在韓老的譯本中表述得比較清楚。韓老說唯識是唯了別識,把唯識譯成唯了別識,這有什麼不同呢?識有相分、見分,按韓老的說法,要是“唯識”的話,比如說眼識,就是指辨別色法構成了眼識,這只包括見分,而不包括相分,要是譯成“唯了別識”的話,則見分、相分都包括了,是整個的識,而唯識實際上不是整個識,只是識的見分部分。這樣一來,咱們就知道了,所謂“眼識識”,前邊兒是“眼識”這兩個字兒,其實只是眼識的見分部分,而加上後一個“識”字兒組成“眼識識”的時候,這就成了整個的識,包括見分、相分。“身識識”也是這個道理。
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法爲最後諸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
意識和前五識有點兒不一樣。意識是“以一切眼爲最初,法爲最後諸識爲相”,就是識,第六意識把一切所緣境都包括在內了。這裏舉了“眼爲最初,法爲最後”,“眼爲最初”就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法爲最後”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是意識的所緣相、相分、“有相”。“以意識識爲見”,“意識識”是它的見識。“意識識”給前邊兒說的“眼識識”、“身識識”道理是一樣的。
由此意識有分別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
這是第叁相,“由種種”,說的是意識。眼識只能以色爲相,眼識識爲見,這局限性很大,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是一樣的,局限性很大。這前五識彼此是不相通容的,眼識只能緣色而不能緣聲,耳識只能緣聲而不能緣色……而意識不是,意識把色、聲、香、味、觸、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一切都作爲所緣,爲啥這樣呢?“由此意識有分別故”,因爲第六意識是有分別的,但前五識是沒有分別的,當然了,識就是跳呀跳,它當然得分別,沒有分別的能力它就不是識。不過分別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前五識只有自性分別,它只有自性分別,我們就叫它無分別。“似一切識而生起故”,第六意識的分別能力,它可以表現得象眼識現出色境一樣,也可以表現得象耳識現出聲境一樣等等,意識有這個能力。去年下半年學生們的考試,我就沒有給出題目,我是測試他們的心念程度。我們兩個對坐,爲了方便,我讓他們默念彌勒菩薩名號,這個其實是念什麼名號都可以,不一定非要彌勒名號。然後我根據測出的來給他們打分。後來他們問我,我告訴他們,其實很簡單:我先關閉根,不看、不聽,淨下來,立馬他們的心念清晰程度就在我這兒顯現出來了,也就是我覺察到了。他們有些人很緊張,有些…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