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P6

  ..续本文上一页,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

  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等这些识,为什么它们要合在一起呢?它们要活动的时候大家一起出力,它们为什么不分开?这“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其实就是十八界,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十八界,我们只要十三界、十五界行不行?众生生活在十八界中,我不高兴了,我想生活在十一界中,不行吗?说,不行!也就是说,众生有根、尘、识,能不能把有些给取掉?不行!

  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

  十八界是众生的一个果报,这果报就是对你以前所造的善恶业因的酬答,你造善就给好的十八界果报,让你受乐,你造恶就给不好的十八界果报,让你受苦。“能圆满生”是说,六根、六境、六识都俱足了,你才能圆满受用你的苦乐果报。比如说吧,你少舌根,你就无法享受味的果报……所以,一定得六根、六尘、六识三方面都俱足。生和“受用”是分着的。“所显故”是说,为了显示能圆满生及圆满受用的道理,所以一定得是十八界俱有和合转,必须这样。当然了,有的人不是六根全俱,但大体是根、尘、识都有。有的人是瞎子,有的人是聋子等,这情况有的。更别说无色界众生了。

  何故如说世等诸识差别而转?

  既然十八界可以括完一切法,为什么还要其他的识呢?十八界就是十一种识的前五种识,也就是说,无著论师你只要立五种识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立十一种识呢?后边儿又立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有必要吗?不要行不行?下边儿把六种识分着说,先说为什么要立世识。

  无始时来生死流转无断绝故;

  说,关于世识,因为无始以来众生就在生死里流转,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就有了过去、现在、未来,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就是“世识”,不建立“世识”怎么能表述得清呢?

  诸有情界无数量故;

  这是说数识。“数”也是识的分别,重点是“无数量故”,“无数”就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不能够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描述。“量”是计量,把数目计量出来。数目实际上是个单位问题,单位也就是分段儿,既然能分段儿,那就是能分清左右前后,但实际上它们是相待的、假安立的,我说这儿是左,但我一换这儿又成右了。“诸有情界”,一切有情都这样,爱划段儿、爱分界,这就是它能划段儿,能就是识。注意:我说,“能”就是“识”。为了表述清楚划的段儿,就得建立数识。

  

  诸器世界无数量故;

  这是说处识。“器世界”常说的是“器世间”,就是所居住的地方。有正报的流转生死,就得有所居住的地方。“诸器世界”就是说,每一个有情实际上受用的是自己的业报所现的器世界,只不过各个有情的所现是互摄的,如灯灯互照。刚才说有情各是各,器世界当然也各是各,世界与世界不一样,为了表述清楚这个,就得建立处识。

  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

  为啥要建立言说识?因为众生的心不能停下来,他要活动,要做种种事。做种种事就要展转地传达他的思想,这就有语言了,语言各不相同,为了表述清楚,所以要建立“言说识”。

  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

  为啥要建立自他差别识?“各别摄取受用”,每一个众生都是要成就他自己的事情,就是业力不同,就有各个不同的果报。在20页中就说到了,这自他差别识,是由我见熏习种子。那么,每个众生的我见,成就自己的正报体,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别人的就是别人的,互不混淆,无量差别,为了表述清楚这个,所以要建立“自他差别识”。长行中有个“摄取”,有个“受用”,这是不一样的,摄取是把信息集中到我这儿,受用是指摄取的东西我来使用。

  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所受生死种种差别无数量故。

  这是善趣恶趣死生识。“诸爱非爱业”,“爱业”是可爱业,就是善业,造了善业就得到可爱的异熟果报。“非爱业”是恶业,造了恶业就得到非可爱的异熟果报。“所受生死种种差别无数量故”,因为业果的不同,所以受报也不同,就有了死生的种种差别,这差别无量无边,比如有的长寿,有的短寿,有的圆满,有的不圆满等等,为了表述清楚这个,所以要建立“善趣恶趣死生识”。这样,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都还是得建立的。就是说,虽然众生都具十八界,但十八界有这么多的不同,所以还得有这些识。不过这些识还都是十八界,只是十八界的不同分位而已。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

  前面把一切法分成十一类,说十一类都是识,离开了识就无义可得,这样就成立了唯识无义的理论。下边儿呢,是用了另外的方式来成立唯识性的。

  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略由三相”,就是说,我要简单地从三个方面来成立诸识都是唯识无义的。“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一切法都是我们心识的虚妄分别,根本就没有实义。这是唯识的根本正义。“由二性,有相有见”。说,虽然只有识,但当它活动起来的时候,它有两种表现,就是“有相有见”,也就是一种是相识,一种见识。我们通常是把见识叫能分别,把相识叫所分别。“二性”就是相和见了。“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说,心识能够现起种种的行相,所以世界才如此的五彩缤纷。就是说,能分别和所分别一交涉,也就是说,相识、见识一交涉,各式各样的情形都出现了,这就有了很多的差别。我们就用这三相、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成立“诸识成唯识性”。这三相的第一相是根本,第二相和第三相不过是对第一相的细化――第一相说诸法唯识,在识现起的时候,有相、见二性,这就是第二相,在相、见二性的交涉中,有种种的行相,这是第三相。底下再详细说。

  所以者何?

  要开始解释了。

  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

  对第一相的说明。“一切识”就是十一识,“无有义故”,十一识所缘的境界都不是实在的。“得成唯识”,这就可以成立唯识无义的道理。“义”有二种说法,一个是境界叫义,一个是道理叫义,但其本质是我执、法执。这是“由唯识,无有义故”这一相。

  有相见故,得成二种:

  第二相是“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解释说,“有相见故,得成二种”,有相识、见识,这就成了二种情况。这个有相有见就是相分见分。

  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

  对这“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还得进一步说明,因为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情况稍微有点儿不同。“若眼等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的有相有见是怎么回事儿呢?“以色等识为相”,就是说,眼识以色境为所缘行相,不过色境也是识,所以长行中用了“色识”。耳识以声境为所缘行相,声境也是识,叫声识。鼻、舌、身都是这样的。“以眼识识为见”,眼识的识是“有见”。眼识一活动,就有所缘行相,这所缘行相就是“有相”,眼识识就是“有见”。耳识的情况是,耳识识为见,声音为他的所缘相。相应的,鼻识、舌识、身识情况也是这样。长行中有一个“眼识识”、“身识识”,这是咋回事儿呢?在韩老的译本中表述得比较清楚。韩老说唯识是唯了别识,把唯识译成唯了别识,这有什么不同呢?识有相分、见分,按韩老的说法,要是“唯识”的话,比如说眼识,就是指辨别色法构成了眼识,这只包括见分,而不包括相分,要是译成“唯了别识”的话,则见分、相分都包括了,是整个的识,而唯识实际上不是整个识,只是识的见分部分。这样一来,咱们就知道了,所谓“眼识识”,前边儿是“眼识”这两个字儿,其实只是眼识的见分部分,而加上后一个“识”字儿组成“眼识识”的时候,这就成了整个的识,包括见分、相分。“身识识”也是这个道理。

  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

  意识和前五识有点儿不一样。意识是“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就是识,第六意识把一切所缘境都包括在内了。这里举了“眼为最初,法为最后”,“眼为最初”就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法为最后”包括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意识的所缘相、相分、“有相”。“以意识识为见”,“意识识”是它的见识。“意识识”给前边儿说的“眼识识”、“身识识”道理是一样的。

  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

  这是第三相,“由种种”,说的是意识。眼识只能以色为相,眼识识为见,这局限性很大,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一样的,局限性很大。这前五识彼此是不相通容的,眼识只能缘色而不能缘声,耳识只能缘声而不能缘色……而意识不是,意识把色、声、香、味、触、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一切都作为所缘,为啥这样呢?“由此意识有分别故”,因为第六意识是有分别的,但前五识是没有分别的,当然了,识就是跳呀跳,它当然得分别,没有分别的能力它就不是识。不过分别有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它只有自性分别,我们就叫它无分别。“似一切识而生起故”,第六意识的分别能力,它可以表现得象眼识现出色境一样,也可以表现得象耳识现出声境一样等等,意识有这个能力。去年下半年学生们的考试,我就没有给出题目,我是测试他们的心念程度。我们两个对坐,为了方便,我让他们默念弥勒菩萨名号,这个其实是念什么名号都可以,不一定非要弥勒名号。然后我根据测出的来给他们打分。后来他们问我,我告诉他们,其实很简单:我先关闭根,不看、不听,净下来,立马他们的心念清晰程度就在我这儿显现出来了,也就是我觉察到了。他们有些人很紧张,有些…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