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相对来说轻松一些。有些是在我这儿现出色境,有些是在我这儿现出声境,不过色境为多。我觉察到有些人的佛是清楚的,而有些不清楚,有些是象一幅画贴着一样,有些则画是晃动的,有些的声境是连续的,但有些是颤抖的……其实这就是我以他们的心识为疏所缘缘在我的心识上现出境界。这样考试还好的。意识是有这个能力的。眼识缘色,耳识缘声等等,意识是可以缘色,也可以缘声,香、味也都可以缘。这就叫“似一切识而生起故”――他能似眼识(即好象是眼识在起作用),也能似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可以。分别三相成立唯识:由唯识、由二性、由种种。意识是具足三相的:它由唯识的义、由二性有相有见的义,由种种义(就是种种作用)。前五识,比如眼识,虽然没有分别,但他所缘的色也有种种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都能缘,第六意识的种种义就很明显了。
此中有颂: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
这里有一个颂子,这个颂子就是对前边儿刚才说的三相的一个总结。“唯识二种种”,这是标出三相。“唯识”是第一相“由唯识”,“二”是第二相“由二性”,“种种”是第三相“由种种”。“观者意能入”,“观者”就是指修行者,修止观的行者。修行者就观察这三相成立唯识的意趣,“能入”,能够悟入唯识无义的道理,能悟入一切法本身都不可得,只是一个虚妄的分别心而已。就是说修行者只要观这三相就可以悟到唯识无义。“由悟入唯心”,由于这修行者,领悟了一切法只是一心,离开了这心就无法可得。他契入了这唯心无境,“彼亦能伏离”,契入唯识无义之后,再进一步就能把分别心也伏灭了、远离了。
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
刚才是用六识说的观点儿来解释“诸识成唯识性”,现在用一识说的观点儿来解释唯识的道理的。“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有些唯识行者说只有意识,就是刻意强调意识。他们说,“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就是说,我们平常说的眼识,其实是意识依眼根进行的分别、认识。要是意识依耳根进行分别、认识,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耳识。意识还可以依鼻根、舌根、身根进行分别、认识,意识依鼻根进行分别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鼻识,意识依舌根进行分别,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舌识,意识依身根进行分别,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身识。“彼彼依转”就是意识依眼根而转、依耳根而转、依鼻根而转、依舌根而转、依身根而转等,这个“转”是生起,就是意识生起活动。“得彼彼名”,实际上的意识,但我们把依眼根而起的活动叫眼识,依耳根而起的意识活动叫耳识,依鼻根而起的意识活动叫鼻识,依舌根而起的意识活动叫舌识,依身根而起的意识活动叫身识等。这儿注意一下,一类师是说,前五识的作用第六识都可以代替,我们可不要当成前五识根本没有,一类师是强调意识的作用。一类师或者叫一意识师,他是说五识不能离开意识而独有。印顺法师说一意识师是认为五识只是意识多方面的活动。他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其实还是意识,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有一个人,他深研学问我们叫他学者,他又善于绘画,我们又叫他为画家等,他要是再善于写诗,我们不妨就叫他诗人……
如意思业名身语业。
这是无著论师举的例子。“如意思业”,“意”是意识,“思”是思心所。我们有三业的不同,身业、语业、意业。意业就是思,我们思惟观察一个境界而作出决定,就叫意业。意业发动到身上的活动就叫身业。意业发动语言的活动,就叫语业。其实呢,还是意业,所以,身业、语业、意业从本质上来说,只是意业。前六识也是这样,从本质上说,是意识。
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
关于这一句长行,二十三页就是这样,在无性释中,也是这样,在385页。但在世亲释中所引的论文给这儿差一个字儿,是“谓唯似义影像,及分别影像”,多一个“似”字,在148页。这一句长行是说啥哩。首先是有一个疑问,世亲释中说,“或有难言,眼等诸根无有分别,是故意识依彼转时,应无分别。如染污意为杂染依令杂染转,此亦应尔。”啥意思?就是说,前五识是依五净色根的,眼识依止眼根、耳识依止耳根、鼻识依止鼻根、舌识依止舌根、身识依止身根,可是我们知道,五净色根是无分别的,这就奇怪了。意识是依意根的,意根就是末那识,在《八识规矩颂》中,说到眼识现行的条件时,“九缘八七好相邻”,其中把所需的第六意识叫分别依,把第八阿赖耶识叫根本依,而其中的第七识、末那识,给叫成染净依。这末那识就是染污的,当然了,实际上它是无记的,不过是有覆无记。因为意识所依的根――末那识是染污的,不管是染污的也好,清净的也好,这总是分别吧~~因为意识所依的根是有分别的,所以意识就是有分别的。前五识所依的五净色根是无分别的,所以前五识也没有分别。意识所依的根是有分别的,所以意识也是有分别的,现在你一类师(一意识师)说前五识实际上是意识的分别作用而已――就是说,意识的作用宽,它就把自己的作用给分了块儿,把这一块儿叫眼识,把那一块儿叫耳识等等。这明明是一个有分别一个无分别呀?“有分别的”分下来之后成了无分别,这可能吗?无性释中间是这么说的,“或谓,若尔,如是意识应无分别,所依钝故。如眼等识。夫能依者,皆顺所依。如染污意为杂染依,意识俱转应成杂染。”就是说,要是按这样说的话,意识应该是无分别,为啥?因为你一类师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实际上都是意识的分位,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依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指净色根)都是无分别的。能依者要随顺所依,你不能所依无分别能依却有分别,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意识以染污意(末那识)为杂染依,意识就应该是杂染的,有分别的。这样说复杂了点儿,实际上用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要是前五识是意识的分位的话,五净色根也就成意识的所依了,那么意识就成无分别了。注意有分别、无分别,分别有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所谓无分别就是指只有自性分别!既然有这样一个问题,就得回答,无著论师的这一句长行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又于一切所依转时”,就是说,意识以一切所依,既依五根,又依末那,当意识以五净色根为所依生起活动的时候(即意识向外攀缘的时候),“转”就是生起活动。当意识以五净色根为所依活动时,则会“似种种相二影像转”,“似种种相二影像转”就是说意识可以表现出种种的分别,当它以五净色根为所依生起活动的时候,就分别出各式各样的形像。长行中说是“二影像”,“二影像”是啥?“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义影像”就是所分别的境界,“分别影像”就是“分别义影像者”。简单点儿说,就是一个是相分,一个是见分。
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
意识向外面攀缘的时候,就是前五识。上一句这么说。它要是向内攀缘呢?就是这一句长行要说的。“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一切处”就是指欲界也好、色界也罢。说,意识还可以现出“似所触”的影像,当然了,是内现。前五识中身识是触,这儿意识现出的“似所触”影像可不是身识的所触,比如在禅定的时候,前五识不活动,当然包括身识,身识也不动,但感受还是有的,这感受就是意识的,也就是说,意识也似有觉受所触的影像生起。这个“亦似所触影像而转”就说的是禅定中的情况。在没有禅定的时候,身上感觉到痛呀痒呀的是身识,一入定,身识不活动了,但还会有轻安等,这就是意识。就是说,意识在禅定中,也还能生起象触到的境界认识活动。也就是说,禅定中第六意识取代了身识的作用,他也能感觉到,有这个作用。为什么在禅定中身识不活动了,意识能够取代身识呢?“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有色界”就是欲界、色界,这二界都有色法、色身。在欲界、色界中,这个意识得以身根为依止,所以身所感受到的事情,意识都能感受到。“如余色根依止于身”,意识以身根为依止,就象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得依止身体一样,要是没有身体,你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长在哪儿呢?再说了,你要是身体健康,你前五识、前五根都好使;要是身体不好,那么前五识、前五根都要受影响。意识依止身根也有这样的关系,危险了都不对劲儿,要是好了,大家都很好。其实这就是说阿陀那识能执受根身。总之,一类师、一意识师是说,意识要是向外攀缘,就有了前五识,要是向内攀缘,就执受根身,就成了阿赖耶识。
此中有颂:
一意识师说,我的理论也不是瞎编的,也是有经典依据的。他引了三处圣教量,这个“此中有颂”是举出了《法句经》中的一个颂子。
若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
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
“若远行、独行”,“远行”就是说,心识可以在任何时候思惟任何地方的情况,一点儿也不受限制,就是我们常说的,管得住人管不住心。这个“远行”就是指意识的活动范围很广大。“独行”是指只有意识可以在任何时候观察任何地方的情况,什么眼识、耳识、鼻识等都不行,在意识要去思惟观察很远的情况时,它只能自己一个儿去思惟,找不到可以与他同行的伴侣。“无身寐于窟”,“无身”是说意识只是认识的作用,它没有地、水、火、风的形相,也就是说,意识是无形无象的。“窟”是指四大构成的身体。“寐于窟”是指意识隐藏身体里,以身为依止处。“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如果你能够把这个很难调伏的心给调伏了(意识相应的心所有很多烦恼法),那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