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P8

  ..续本文上一页“我说真梵志”的“我说”,是指佛说,“梵志”就是清净的修行人。

  又如经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

  印顺法师说这是引的《中阿含经》,不过在世亲释、无性释中都没有说是引的什么经。“如是五根所行境界”,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活动的境界,“意各能受”,眼根在色上的活动,耳根在声上的活动等等,第六意识通通能够领受,就是说意识能够统一所有心识的活动。“意为彼依”,前五识去认取境界的时候,意识是他们的所依、后盾,要是意识不作它们的后盾了,前五识就不能活动了。这就是说,前五识是意识的分位。

  又如所说十二处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

  说,好多经中都说到十二处,十二处就是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和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我们知道,十二处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这儿为什么没有六识?“六识身皆名意处”,说,六识都被包含在内六处的意处里了,都统一在意处里了。这就表示,不是有六个识,就是一意识。意处发出一个意识,意识就是六识,统一了六识。这是引佛陀的圣言量来成立一意识的观点。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

  前边儿是举了两类观点,有的是多识说,有的是一识说,但不管多识说也好、一识说也罢,都可以成立唯识无义。前边儿是在转识上成立唯识无义,下边儿要是本识上成立唯识无义。“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如果一个地方安立了阿赖耶识识为义识。“义识”的“义”,无性释中说是因,在387页中有,“义是因义”。所以,这个“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就是说,我们把阿赖耶识当成因识,它是一切法成立的因,就是因为它有种子。无著论师实际上是说它是相识、见识的因,也就是相分、见分的因,哪是相识、哪是见识下边儿说。“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识共有十一种,这个余一切识包括身识(根、色身)、彼所受识(六尘、器世间)、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等,这是阿赖耶识的相,就是“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这个“意识识”就是第六意识,“及所依止”是指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末那识,“是其见识”,六识、七识是阿赖耶识的“见识”。

  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

  这句话是解释相识的意思的。“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相识就是色、声、香、味、触和眼、耳、鼻、舌、身等。它为啥叫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因为它们是六识和末那识(即见识)生起的所缘相。“相”就是所缘的境界。就是说,它们是被六识认取的。“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当“似义”显现的时候(似义显现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现出来)它可以作六识、七识生起的依止,就是说,“相”还有依止的意思,要是没有似义之相(即色、声、香、味、触和眼、耳、鼻、舌、身等),六识、七识也不能活动。这样一来,咱就明白了,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显现似义境界,显现出来以后又为心识自己所认识。我以前给说过自变而缘,就是这个意思。识自己变现出影像来自己认取,这样才能构成生命的相续。见识得依止相识。这一句话中没有解释见识,见识是了别,来了别这个所缘境界的。

  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这样就安立诸识成立了唯识无义的道理。就是说十一识都是唯识性。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

  这是提出了问题,“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诸义”就是一切境界。说,我们面前的这些境界是如此的明了,这桌子我看得清清楚楚,这声音我听得明明白白,如此分明的现象,“而非是有,云何可知?”这么样清楚明了的境界,你唯识家非说无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

  佛陀说过,菩萨经过努力的修行,成就了四法,他就能觉悟到一切唯识的道理,觉悟到唯识无义的道理。所成就的四法是什么呢?

  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旁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第一法就是“相违识相智”。“相违”就是互相违反,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就是水火不容。“识”就是相违者的识。“相”,识一活动,立马就表现出一个相,也就是境界。“智”知道相违的相其实是相违者的识所变现出来的幻相,是不实在的,认清这个就是“智”。成就了这相违识相智,你就知道唯识无义的道理了。“如饿鬼旁生及诸天人”,比如说有一条河,人看见河里流的是水,饿鬼看见是脓血,天人看见是琉璃,等等,不同的众生所见都不相同。这就是说,我们各自认取到的都是我们自己所见的境界,这个就叫“相违识”。“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事”就是境界。不同的众生,对于同一个境界上产生的认识不一样,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境界不是真实的,我们看见的流水不是真实的,诸天看见的琉璃也不真实,饿鬼看见的脓血也不真实……都是自己的业力所变现的、自己内心的种子所变现的。唯识所变的境界都不真实,也互不障碍。要是真实的话,离开我们的心有水的体性,离开天人的心有琉璃的体性,离开饿鬼的心有脓血的体性,那就要互相妨碍了。正因为不真实,根本就没有水的体性、琉璃的体性、脓血的体性,所以这个境界对众生的所见都无妨碍,这就证明了“唯识无义”。认清了只是自己内心的分别,而那件事并不真实,所以这叫“相违识相智”。这一法就是说同一件事各有自己的不同认识、看法儿。

  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

  这是第二法“无所缘识现可得智”。“无所缘”就是说识所缘的境界根本就没有。这个“无所缘识现可得智”是说,外边儿的境界是没有的,但我们的心识还是照样可以生起活动。外面的境界虽然没有,但我们的识还是明了的。比如说过去的事情,我们知道,事情只要是已经过去了,也就没有了,但是它还能够在我们的心识上显现,也就是可以忆念它,就象在眼前一样。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存在了就成“无所缘”了,但还是“识现可得”。从这儿也可以知道“唯识无义”。对于未来的事儿也是这样,未来的事儿还没有产生,是无所缘,但我们也可以在心识之上显现出来,就是“识现可得”。过去的事儿、未来的事儿都象梦一样、象影一样的不真实,但是“无所缘、识现可得”,不真实也能在我们的心上面产生活动。境界都不实在,但都可以使我们的心识产生种种的分别的,这只是内心的分别,这样我们也可以觉悟到“唯识无义”。这是“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知真实故。

  第三法是“应离功用无颠倒智”,所谓“颠倒”,就是错误。“无颠倒”就是说,我们的在观察所缘境的时候不产生错误的见解。我们现在都产生错误见解,只有圣者才不产生错误见解,圣者的智才是“无颠倒智”,圣人得这无颠倒智,是经过长时期的学修才成就的,既然要经过长时期的学修,这就是要有功用,要由功用而成就无颠倒智。我们凡夫经过长时期的学修,也可以成就无颠倒智。我们成就了无颠倒智之后,学而无学、修而无修了,不需要再用功了(要用功就刻意了,这儿的不用功是不刻意学修自然在学修的意思),这就是“离功用无颠倒智”。“离功用”就是不用费事了。“如有义中”,要是我们认为一切义都有真实性的话,“能缘义识”――能缘虑一切义的这个分别心,分别心就是我们的执著心。这个执著心所执著的境界都是对的,“应无颠倒”,我们没有错误,我们是对的。那么,“不由功用知真实故”,根本就用不着修学了,因为我们的智慧本就是无颠倒智,那么我们就应该是已经解脱了。但是事实上我们仍然是在生死中流转,我们根本就没有解脱,这就反证了我们“认为一切义都有真实性”是不对的,可见,还是唯识无义是正确的。

  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

  第四法是随转妙智,所谓随转妙智,就是一切境界随心转变,你要怎么改变,他就随你的心意而改变。这随转妙智有三种差别。

  何等为三?

  哪三种呢?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

  “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就是指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经过了长时期的修行,心得自在了,就是说心在一切境界上都自在,就是境随心转了。“得静虑者”,前面是说的菩萨,这“得静虑者”是指声闻缘觉,他们得了四禅八定之类。“随胜解力”,得心自在的菩萨和得静虑的声闻缘觉,他们心里思惟的观想非常有力。这里的“胜解”就是指观想的力量极强、不动摇。“诸义显现”,他心里观想什么,就现出什么境界,就是说,境界随他的心而转。这是候得注意,自己有力自己观想自己见,不能是我观想出水而别人见水,这不对。楞严经中月光童子见屋里有水的故事违背佛法就在这儿,师父修水观,结果小徒弟见一汪子水,这是错的。从这儿就可以知道,外面的境界绝对不能是真实的,要是外境真实的话,它就不能随心而转了。这也就证明了唯识无义。这是大修行人的境界。

  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

  这是第二种随转妙智。“得奢摩他”,成就了奢摩他定的行者。妙老说这个奢摩他的成就,最起码要未到地定,最好还是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无色界的四空定的前三种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不过在世亲释、无性释中都没有说非要未到地定等。我们把它理解成禅定就行了。“修法观者”,成就了奢摩他的行者,在奢摩他里修学佛法的观行,象四念处观、无常观,无我观、不…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