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P7

  ..續本文上一頁人相對來說輕松一些。有些是在我這兒現出色境,有些是在我這兒現出聲境,不過色境爲多。我覺察到有些人的佛是清楚的,而有些不清楚,有些是象一幅畫貼著一樣,有些則畫是晃動的,有些的聲境是連續的,但有些是顫抖的……其實這就是我以他們的心識爲疏所緣緣在我的心識上現出境界。這樣考試還好的。意識是有這個能力的。眼識緣色,耳識緣聲等等,意識是可以緣色,也可以緣聲,香、味也都可以緣。這就叫“似一切識而生起故”――他能似眼識(即好象是眼識在起作用),也能似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可以。分別叁相成立唯識:由唯識、由二性、由種種。意識是具足叁相的:它由唯識的義、由二性有相有見的義,由種種義(就是種種作用)。前五識,比如眼識,雖然沒有分別,但他所緣的色也有種種義,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都能緣,第六意識的種種義就很明顯了。

  此中有頌: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離。

  這裏有一個頌子,這個頌子就是對前邊兒剛才說的叁相的一個總結。“唯識二種種”,這是標出叁相。“唯識”是第一相“由唯識”,“二”是第二相“由二性”,“種種”是第叁相“由種種”。“觀者意能入”,“觀者”就是指修行者,修止觀的行者。修行者就觀察這叁相成立唯識的意趣,“能入”,能夠悟入唯識無義的道理,能悟入一切法本身都不可得,只是一個虛妄的分別心而已。就是說修行者只要觀這叁相就可以悟到唯識無義。“由悟入唯心”,由于這修行者,領悟了一切法只是一心,離開了這心就無法可得。他契入了這唯心無境,“彼亦能伏離”,契入唯識無義之後,再進一步就能把分別心也伏滅了、遠離了。

  又于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

  剛才是用六識說的觀點兒來解釋“諸識成唯識性”,現在用一識說的觀點兒來解釋唯識的道理的。“又于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有些唯識行者說只有意識,就是刻意強調意識。他們說,“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就是說,我們平常說的眼識,其實是意識依眼根進行的分別、認識。要是意識依耳根進行分別、認識,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耳識。意識還可以依鼻根、舌根、身根進行分別、認識,意識依鼻根進行分別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鼻識,意識依舌根進行分別,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舌識,意識依身根進行分別,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身識。“彼彼依轉”就是意識依眼根而轉、依耳根而轉、依鼻根而轉、依舌根而轉、依身根而轉等,這個“轉”是生起,就是意識生起活動。“得彼彼名”,實際上的意識,但我們把依眼根而起的活動叫眼識,依耳根而起的意識活動叫耳識,依鼻根而起的意識活動叫鼻識,依舌根而起的意識活動叫舌識,依身根而起的意識活動叫身識等。這兒注意一下,一類師是說,前五識的作用第六識都可以代替,我們可不要當成前五識根本沒有,一類師是強調意識的作用。一類師或者叫一意識師,他是說五識不能離開意識而獨有。印順法師說一意識師是認爲五識只是意識多方面的活動。他說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其實還是意識,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比如有一個人,他深研學問我們叫他學者,他又善于繪畫,我們又叫他爲畫家等,他要是再善于寫詩,我們不妨就叫他詩人……

  如意思業名身語業。

  這是無著論師舉的例子。“如意思業”,“意”是意識,“思”是思心所。我們有叁業的不同,身業、語業、意業。意業就是思,我們思惟觀察一個境界而作出決定,就叫意業。意業發動到身上的活動就叫身業。意業發動語言的活動,就叫語業。其實呢,還是意業,所以,身業、語業、意業從本質上來說,只是意業。前六識也是這樣,從本質上說,是意識。

  又于一切所依轉時,似種種相二影像轉: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

  關于這一句長行,二十叁頁就是這樣,在無性釋中,也是這樣,在385頁。但在世親釋中所引的論文給這兒差一個字兒,是“謂唯似義影像,及分別影像”,多一個“似”字,在148頁。這一句長行是說啥哩。首先是有一個疑問,世親釋中說,“或有難言,眼等諸根無有分別,是故意識依彼轉時,應無分別。如染汙意爲雜染依令雜染轉,此亦應爾。”啥意思?就是說,前五識是依五淨色根的,眼識依止眼根、耳識依止耳根、鼻識依止鼻根、舌識依止舌根、身識依止身根,可是我們知道,五淨色根是無分別的,這就奇怪了。意識是依意根的,意根就是末那識,在《八識規矩頌》中,說到眼識現行的條件時,“九緣八七好相鄰”,其中把所需的第六意識叫分別依,把第八阿賴耶識叫根本依,而其中的第七識、末那識,給叫成染淨依。這末那識就是染汙的,當然了,實際上它是無記的,不過是有覆無記。因爲意識所依的根――末那識是染汙的,不管是染汙的也好,清淨的也好,這總是分別吧~~因爲意識所依的根是有分別的,所以意識就是有分別的。前五識所依的五淨色根是無分別的,所以前五識也沒有分別。意識所依的根是有分別的,所以意識也是有分別的,現在你一類師(一意識師)說前五識實際上是意識的分別作用而已――就是說,意識的作用寬,它就把自己的作用給分了塊兒,把這一塊兒叫眼識,把那一塊兒叫耳識等等。這明明是一個有分別一個無分別呀?“有分別的”分下來之後成了無分別,這可能嗎?無性釋中間是這麼說的,“或謂,若爾,如是意識應無分別,所依鈍故。如眼等識。夫能依者,皆順所依。如染汙意爲雜染依,意識俱轉應成雜染。”就是說,要是按這樣說的話,意識應該是無分別,爲啥?因爲你一類師說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實際上都是意識的分位,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依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指淨色根)都是無分別的。能依者要隨順所依,你不能所依無分別能依卻有分別,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說意識以染汙意(末那識)爲雜染依,意識就應該是雜染的,有分別的。這樣說複雜了點兒,實際上用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要是前五識是意識的分位的話,五淨色根也就成意識的所依了,那麼意識就成無分別了。注意有分別、無分別,分別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所謂無分別就是指只有自性分別!既然有這樣一個問題,就得回答,無著論師的這一句長行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又于一切所依轉時”,就是說,意識以一切所依,既依五根,又依末那,當意識以五淨色根爲所依生起活動的時候(即意識向外攀緣的時候),“轉”就是生起活動。當意識以五淨色根爲所依活動時,則會“似種種相二影像轉”,“似種種相二影像轉”就是說意識可以表現出種種的分別,當它以五淨色根爲所依生起活動的時候,就分別出各式各樣的形像。長行中說是“二影像”,“二影像”是啥?“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義影像”就是所分別的境界,“分別影像”就是“分別義影像者”。簡單點兒說,就是一個是相分,一個是見分。

  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有色界中,即此意識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

  意識向外面攀緣的時候,就是前五識。上一句這麼說。它要是向內攀緣呢?就是這一句長行要說的。“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一切處”就是指欲界也好、色界也罷。說,意識還可以現出“似所觸”的影像,當然了,是內現。前五識中身識是觸,這兒意識現出的“似所觸”影像可不是身識的所觸,比如在禅定的時候,前五識不活動,當然包括身識,身識也不動,但感受還是有的,這感受就是意識的,也就是說,意識也似有覺受所觸的影像生起。這個“亦似所觸影像而轉”就說的是禅定中的情況。在沒有禅定的時候,身上感覺到痛呀癢呀的是身識,一入定,身識不活動了,但還會有輕安等,這就是意識。就是說,意識在禅定中,也還能生起象觸到的境界認識活動。也就是說,禅定中第六意識取代了身識的作用,他也能感覺到,有這個作用。爲什麼在禅定中身識不活動了,意識能夠取代身識呢?“有色界中,即此意識依止身故”,“有色界”就是欲界、色界,這二界都有色法、色身。在欲界、色界中,這個意識得以身根爲依止,所以身所感受到的事情,意識都能感受到。“如余色根依止于身”,意識以身根爲依止,就象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得依止身體一樣,要是沒有身體,你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長在哪兒呢?再說了,你要是身體健康,你前五識、前五根都好使;要是身體不好,那麼前五識、前五根都要受影響。意識依止身根也有這樣的關系,危險了都不對勁兒,要是好了,大家都很好。其實這就是說阿陀那識能執受根身。總之,一類師、一意識師是說,意識要是向外攀緣,就有了前五識,要是向內攀緣,就執受根身,就成了阿賴耶識。

  此中有頌:

  一意識師說,我的理論也不是瞎編的,也是有經典依據的。他引了叁處聖教量,這個“此中有頌”是舉出了《法句經》中的一個頌子。

  若遠行、獨行無身寐于窟

  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

  “若遠行、獨行”,“遠行”就是說,心識可以在任何時候思惟任何地方的情況,一點兒也不受限製,就是我們常說的,管得住人管不住心。這個“遠行”就是指意識的活動範圍很廣大。“獨行”是指只有意識可以在任何時候觀察任何地方的情況,什麼眼識、耳識、鼻識等都不行,在意識要去思惟觀察很遠的情況時,它只能自己一個兒去思惟,找不到可以與他同行的伴侶。“無身寐于窟”,“無身”是說意識只是認識的作用,它沒有地、水、火、風的形相,也就是說,意識是無形無象的。“窟”是指四大構成的身體。“寐于窟”是指意識隱藏身體裏,以身爲依止處。“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如果你能夠把這個很難調伏的心給調伏了(意識相應的心所有很多煩惱法),那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