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所謂的「處」。就是你到底要對誰發心?你發心要有一個對象,你要對「一切有情」成辦他們的「利益安樂」,以這個當你的「處」所,就是你修習持戒的處所,就是這個處所。對這個處所,你要幹什幺呢?發起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心,這樣的發心叫做「事」。一個是約著能發心的造作,一個是你所面對的境緣,這個都是從菩提心發動出來的。
子四、方便善巧
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
菩薩從菩提心,一個目標,要表現出一種「事」跟「處」,他必須有「方便善巧」,因爲這當中困難重重。這個「方便善巧」是什幺意思呢?就是他能夠把極度困難的事業,轉成非常容易的事業,這叫做「方便善巧」。什幺是「方便善巧」呢?「無分別智所攝受故」,就是菩薩在遇到障礙的時候,是修習我空觀跟法空觀。我們行菩薩道,你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你要知道「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所有的障礙都是從內心變現出來的,這是一個基本的概念。
科學家曾經作一個實驗,拿一只跳蚤。諸位知道,跳蚤是會跳來跳去,它會從這只狗跳到另外一只狗。這只跳蚤,他把它放在桌上,他一拍,跳蚤就往上跳。然後這個科學家上面放一個玻璃,跳蚤碰到玻璃的時候,它感到障礙,它第二次就調對高度,它下次再跳的時候,高度在玻璃的地方再低一點點。然後你再把玻璃再往下降一半,它往上跳又遇到玻璃,它又調整它的高度。然後你再把玻璃再往下降,降到跟這個跳蚤貼近的時候,這跳蚤稍微動一下就碰到玻璃了,這個跳蚤它再也不跳了,你怎幺拍,它都不跳了,這叫做「自我設限」。就是說,我們發了菩提心,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當我們要實踐的時候,會有一種障礙,就是我們認爲自己做不到。因爲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我們曾經遇到很多的失敗、遇到別人很多的指責跟批評,這種叫做「破壞性的情緒」,這樣的陰影在我們心中累積了很多,讓我覺得:這件事我做不來。果然你就做不到,因爲你不願意嘗試。爲什幺我們不願意嘗試呢?因爲我們從過去生到現在,阿賴耶識當中累積很多負面的、破壞性的情緒在裏頭。這個時候,菩薩要觀察我空、法空的智慧,把生命回歸到原點,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內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有的障礙都是如夢如幻的。這個時候,你相信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修習空觀,了解到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所有的惡法可以斷除、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你可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是菩薩道的根本精神,你相信你做得到。諸位要知道,你在菩薩戒,你可以暫時做不到,但是你要相信你做得到,就是菩薩不能放棄對功德的意樂。那你爲什幺相信這件事情呢?因爲你有方便善巧──我空、法空的智慧。否則我們永遠就像跳蚤一樣,其實這只跳蚤有能力跳,它爲什幺不跳呢?因爲它認爲它做不到。所以我們在修習六度的時候,你要能有方便善巧,化解心中的自我設限。
子五、回向
五、由回向最勝,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這個「回向」就是說,他這個方向,本來我們設定的方向是往東邊跑,結果他已經往西邊偏了。那怎幺辦呢?稍微把它回轉倒向,使令他跟我們的目標相隨順。那「回向」是回向到哪裏呢?「回向正無上等菩提故」,就是我們不求人天的福報、也不求二乘的偏空涅槃,但求無上菩提,這叫「回向」。古德說,前面的「所依」叫做發心,是一種動機,動機是我們剛開始設定的目標;這個「回向」,是我們趨向目標過程當中的一種回轉倒向。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回向跟發心有什幺差別?好象說你現在要開車到臺北去了,你設定的目標是臺北。但是諸位開車的話,你會知道,就算你開在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直的,你方向盤也是要調整,你不調整方向盤,雖然路是直的,它一下就跑出去。就是這個車子本身也會有一個方向,你要隨時調整你的方向盤。這是什幺意思呢?雖然我們剛開始在佛前發願,要上求佛道,但是我們內心也還有很多的聲音會出來,因爲我們內心有很多的煩惱。在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你遇到很多的功德、會受到很多的誘惑,這個時候你內心很多負面的煩惱會告訴你:唉呀,放棄無上菩提,這樣子就可以了,那樣子就好了。這個時候,菩薩對目標開始模糊的時候,怎幺辦呢?靠回向。你用回向把你的妄想,再重新的回轉倒向到剛開始的最初發心,所以這個回向是一個過程的調整。
子六、清淨
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這個地方是作一個總結。前面菩提心是一個總標,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經過事業、處所、方便、回向,最後他主要的彙歸處,就是成就一種「清淨」的功德。什幺叫「清淨」的功德呢?「謂」依止「煩惱、所知二障」的一種「無障」礙的情況之下,這個「煩惱、所知」當然是障礙,但是因爲有我空、法空的對治,它就轉成一種無障礙的清淨心,以無障礙的清淨心,來「集起」一切的波羅蜜,來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因爲菩薩有六相的功德,所以他所修的六度,才有資格稱爲波羅蜜多。這個是菩薩在修習六度,他不共于人天善法跟二乘的地方。
壬二、四句分別(分二:癸一舉施問答,癸二例余五度) 癸一、舉施問答
這個地方用「四句」偈,把六度的相貌再加以「分別、分別」。這當中有二段:「一、舉施問答;二、例余五度」。先把布「施」加以分別:
若施是波羅蜜多耶?設波羅蜜多是施耶? 有施非波羅蜜多。應作四句。
這個地方有四句,我們說明一下。第一個,就是說它是布「施」,但是不是「波羅蜜多」。我們一般人天的善法,它也布施,但是他內心沒有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見,所以它不是六波羅蜜多,就是:是布施而不是波羅蜜多。第二個,「是波羅蜜多」而不是布「施」,雖然他具足菩提心跟空正見,但是它不是布施的法,它可能是持戒、或者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第叁個,它是布「施」,也是「波羅蜜多」,它本身是布施的法,而且又具足菩提心跟空正見,所以它也是波羅蜜多。第四,它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羅蜜多」,它不具足菩提心跟空正見其他的五度。這個地方是舉「四句」來作說明。
癸二、例余五度
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羅蜜多,亦作四句,如應當知。
布「施」是這樣子,其「余」的持戒,乃至于般若的情況,也可以「作四句」來分別,這個地方的道理「應」該可以了「知」的。
到這個地方,「庚二、相」就是要知道:這個六波羅蜜多,大乘的波羅蜜多,它根本的功德相,就是菩提心跟空正見。這二個功德,你不具足……,就是你行六度,你經常要問自己:我爲什幺要持戒?我爲什幺要拜佛?我生命存在的價值在哪裏?這個地方,菩薩要不斷的提醒自己。就是你要提醒自己:你生命的目標是不是已經模糊?模糊的時候,要把它明確一點──我爲了要成就佛道。我要成就佛道,我必須來生往生淨土;我要往生淨土,我今生必須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成就什幺資糧?你前面的方向要非常清楚,你才知道你所修的功德,到底它是趨向什幺方向?日本一個很大的企業家叫松下幸之助,他說:我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我不是問我自己「這個公司要賺多少錢」。松下企業的老板說:我經常問我自己:我這個公司存在的價值在哪裏?我爲什幺要舉辦這個公司?我的目標在哪裏?這個很重要。我們一個菩薩,你經常要提醒自己:你今天爲什幺要拜佛?爲什幺要持戒?你的目標在哪裏?因爲這個是你的根本。我們經常要回光返照自己的根本還在不在?因爲你這個根本不在的時候,那你這個善法就沒有意義了,不能說波羅蜜多了。這一段是佛陀提醒菩薩,要知道你的根本在哪裏。我們看「庚叁、次第」,這個地方是講六度的前後次第,我們看「問」:
庚叁、次第(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
佛陀是什幺「因緣」,一定要我們先布施,然後再持戒,然後忍辱,然後再智慧等等?就是爲什幺一定要這樣的前後「次第」呢?提出這個問,把修學「次第」提出一個「問」。我們看回「答」:
辛二、答
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
因爲這個「波羅蜜多」有前後相生的理由,就是說布施能夠「隨順」引「生」持戒,持戒能夠「隨順」引「生」忍辱,它有前後相「生」、相「順」的次第。這個六度的次第,古德的注解當中,有二個不同的注解。這個地方,本文的注解是偏重在它的「難易性」。從難易的角度,說「前前引生後後,後後清淨前前」。「前前引生後後」,就是說你一定要先修布施,你才能夠持戒,因爲布施是比較簡單。一個人,你連把多余的財物施舍出去都很困難,你煩惱那幺重,你也沒有辦法持戒,持戒是要約束自己,所以布施是比較容易。透過布施以後,你這個人個性稍微淡薄一點,少欲知足,诶,再持戒,因爲持戒是長時間的。諸位,持戒沒有人說是持十分鍾、五分鍾的,那是盡形壽的,你布施叁分鍾就布施完了,所以持戒長時間的。你一個人對身業、口業有所約束,哦,你這個人多少有調伏自己的力量,你遇到逆緣的刺激,你就比較能夠安忍不動。你戒持不好、你連身口業都管不好,你不要去管內心,你內心不可能管到。你內心能夠忍辱,你就容易安忍不動,就容易成就禅定的寂靜。你有寂靜的心態,就能夠觀照諸法實相,它這個是「前前引生後後」。「後後清淨前前」,當你持戒持得好,幫助你布施會更殊勝;一個人,你忍辱修得好,你持戒更莊嚴:後面的會反過來加持你前面…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