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卯五無想無染過
│││││││ │ │
│││││││ │ │◆把第六識當敵人對治,就錯損菩提了
│││││││ │ │
│││││││ │ │ 明白第七識的過失非常重要
│││││││ │ │
│││││││ │ └卯六我執不恒行過┬辰一顯正
│││││││ │ │
│││││││ │ ◆我們會在剎那生滅的明了心識 ├辰二斥非
│││││││ │ │
│││││││ │ 當中,捏造一個常住不變的自我 └辰叁結立
│││││││ │
│││││││ └醜二頌┬寅一顯六種過失
│││││││ │
│││││││ ├寅二顯過失種類
│││││││ │
│││││││ └寅叁釋不共無明
│││││││
│││││││ ◆菩提心┬依止事相而發(因外境而生滅)─會退轉
│││││││ │
│││││││ 二種 └依止不生滅心(深觀的智慧資持你前進)─不會退轉
│││││││
│││││││ 即衆生心投大覺海─要建立在同體的法性─必須打破自我意識
│││││││
││││││└子叁性攝┬醜一法
■ 第八卷
乙丁戊己庚癸 │
││││││ ├醜二喻
││││││ │
││││││ │◆所有的痛苦,跟第六意識的思想有關
││││││ │
││││││ └醜叁合
││││││
││││││ ◆隨所生所系─投身到哪一道,就以此果報內心世界爲自我
││││││
│││││└癸二正釋心名┬子一出體
│││││ │
│││││ └子二釋名┬醜一問
│││││ │
│││││ └醜二答
│││││
││││└庚二釋妨難┬辛一難
││││ │
││││ └辛二釋┬壬一略
││││ │
││││ └壬二廣┬癸一征
││││ │
││││ └癸二答┬子一釋不爲聲聞說
││││ │
││││ └子二釋爲菩薩說
││││
│││├己二依聲聞乘教┬庚一標密意
││││ │
││││ └庚二釋異名┬辛一阿賴耶┬壬一引教
││││ │ │
││││ │ └壬二結顯
││││ │
││││ ├辛二根本識
││││ │
││││ └辛叁窮生死蘊┬壬一標名
││││ │
││││ ◆色心二法的積聚,有叁種蘊: │
││││ │
││││ 一念頃蘊、一期生蘊、窮生死蘊 └壬二釋伏難
││││
│││└己叁總成
│││
││└戊二敘破異執┬己一心┬庚一敘計
││ │ │
││ │ └庚二破成┬辛一破
││ │ │
││ │ └辛二成
││ │
││ │◆第八識扼要的描述┬祇是現前一剎那法
││ │ │
││ │ └望前名果,望後名因
││ │
││ │ 我們對過去的功能,念頭一起來,你可以┬隨順─加強
││ │ │
││ │ └對治─減少
││ │
││ │ 什麼叫生命?就是當下、當下、當下,每一個當下
││ │
││ │◆雖修圓頓止觀,也不能忽略次第止觀
││ │
■ 第九卷
乙丁 │◆修行者 ┬有相行─人天乘的修學──┐
││ │ │ │對生不同的觀察
││ │ 叁種差別├無相行─二乘的修學 ├
││ │ │ │帶動不同的修行果證
││ │ └亦有相亦無相─菩薩的修學┘
││ │
││ └己二阿賴耶┬庚一敘計
││┌────────────┘
│││
│││◆斷除阿賴耶,是整個修行的宗要。
│││
│││ ┌以衆生法爲所緣境─聲聞人
│││ │
│││ 叁種止觀┼以佛 法爲所緣境─淨土宗、密宗
│││ │
│││ └以觀心法爲所緣境─天臺、唯識
│││
││└庚二破成┬辛一略┬壬一破彼過失
││ │ │
的功德爲依止處。依止處改變,生命方向就有所改變
││
│├丁叁阿賴耶識體相┐
││┌───────┘
││├戊一正辨安立┬己一長行┬庚一結前問後
││ │ └壬二成自最勝
││ │
││ └辛二廣┬壬一征
││ │
││ ├壬二破彼過失┬癸一破五取蘊
││ │ │
││ │ │◆我們雖然不滿意現前的五蘊,但是
││ │ │
││ │ │ 對內心微細的自我意識還是愛著保護
││ │ │
││ │ ├癸二破貪俱樂受
││ │ │
││ │ └癸叁破薩迦耶見
││ │
││ └壬叁成自最勝┬癸一明性攝
││ │
││ ◆對內心的自我,是永遠不會 ├癸二釋前非┬子一釋惡趣愛
││ │ │
││ 放棄。 │ ├子二釋寂靜愛
││ │ │
││ ◆爲什麼會害怕?想保護自我。 │ └子叁釋無我愛
││ │
││ └癸叁結安立
││
││ ◆我們對生命的宗見,會影想我們的修行。
││
││ 大乘的思考,是用轉變、取代,來改造阿賴耶識
││
││ 以彌陀
■ 第一○卷
乙丁戊┌─────┘ │
│││己 ┌─────┘
││││ ├庚二標釋叁相┬辛一標
││││ │ │
││││ │ └辛二釋┬壬一自相
││││ │ │
││││ │ │◆阿賴耶識依止什麼因緣而變化?
││││ │ │
││││ │ │ 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構成生命相續
││││ │ │
││││ │ │ 影響第八識的主導者─第六意識
││││ │ │
││││ │ ├壬二因相
││││ │ │
││││ │ └壬叁果相
││││ │
││││ │◆修行,這個「現行」很重要:
││││ │
││││ │ 一般人種子起現行時,作不了主,跟著過去業力的等流性
││││ │
││││ │ ,就這樣流動,一點辦法也沒有。
││││ │
││││ │◆臨終帶業往生的最低標准是──正念分明
││││ │
││││ │ 最低底線─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之要務
││││ │
││││ │ 你所有的功能當中,以憶佛念佛爲你的主流、爲最強的力量
││││ │
││││ │◆用現行來主導阿賴耶識
││││ │
││││ └庚叁重成叁相┬辛一自相┬壬一喻熏習理┬癸一征
││││ ┌─────────┘ │ │
││││ │ ┌─────────┘ ├癸二釋
││││ │ │┌───────────────┘
││││ │ │├癸叁喻┬子一世間共成喻
││││ │ ││ │
││││ │ ││ └子二余部共成喻┬醜一貪等熏習
││││ │ ││ │
││││ │ ││ └醜二多聞熏習
││││ │ ││
││││ │ │└癸四合
││││ │ │
││││ │ │◆阿賴耶識熏習的道理:它雖然是生的命根,但是它本
││││ │ │
││││ │ │ 身是生滅法,會受到環境、內心造作的影響而改變
││││ │ │
││││ │ └壬二辨種一異┬癸一征
││││ │ │
││││ │ └癸二釋┬子一釋雙非
││││ │ │
││││ │ └子二釋相應
││││ │
││││ ├辛二因相┬壬一喻與諸法更互爲因┬癸一征
││││ │ │┌─────────┘
││││ │ │└癸二釋┬子一舉喻┬醜一叁法喻
││││ │ │ │ │
││││ │ │ │ └醜二二法喻
││││ │ │ │
││││ │ │ └子二合法┬醜一釋互爲因
││││ │ │ │
││││ │ │ └醜二釋立因緣
││││ │ │
││││ │ │◆生命因緣護相推動,受戒是一個關鍵點,因爲這時候
││││ │ │
││││ │ │ 表示你的心態開始在調整,生命的根源也會産稱變化
││││ │ │
││││ │ ├壬二喻與異雜諸法爲因┬癸一征
││││ │ │ │
││││ │ │ └癸二釋┬子一舉喻
││││ │ │ │
││││ │ │ └子二合法
││││ │ │
││││ │ │◆不管造善、造惡,阿賴耶識的體性是不會改變的,
││││ │ │
││││ │ │ 它的體性是無記性的;但是功能改變,善惡的功能增加。
││││ │ │
■ 第十一卷
乙丁戊己 辛┌───┘
││││ ││
││││ ││◆菩薩戒修學有二個重要的次第:
││││ ││ │
││││ ││ ├成就善業力─依止信心,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善法
││││ ││ │
││││ ││ └成就正念力─透過止觀觀察,了解生命真相,安住本來面目
││││ ││
││││ │└壬叁顯生諸法有二緣起
││││ │ │
││││ │ ├癸一乘標緣起
││││ │ │
││││ │ │ 小乘緣起─業感緣起
││││ │ │
││││ │ │ 大乘緣起─賴耶緣起─極甚深細
││││ │ │
││││ │ ├癸二說緣起別┬子一標
││││ │ │ │
││││ │ │ └子二釋┬醜一釋自性緣起
││││ │ │ │
││││ │ │ │◆每一個業種子,都有一個相應果報
││││ │ │ │
││││ │ │ │ 的招感自體,是各各差別。
│…
《攝大乘論講記(攝大乘論-講表講記)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