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攝大乘論-講表講記)目錄▪P3

  ..續本文上一頁│││ │ │ │

  ││││ │ │ └醜二釋愛非愛緣起

  ││││ │ │

  ││││ │ │ ◆經十二緣起的滋潤─主要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

  ││││ │ │

  ││││ │ │ 滋潤(熏習)┬無明熏習─微細

  ││││ │ │ │

  ││││ │ │ └愛取熏習─粗顯

  ││││ │ │

  ││││ │ │ 僧藏法師臨終諸天次第來迎,不爲所動

  ││││ │ │

  ││││ │ │ 要解┬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信願是主導者

  ││││ │ │ │

  ││││ │ │ └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持名是跟隨者

  ││││ │ │

  ││││ │ │ ┬依止阿賴耶生起差別果報─分別自性緣起

  ││││ │ │ │

  ││││ │ │ 往生└依止愛取(信願)的滋潤─分別愛非愛緣起

  ││││ │ │

  ││││ │ └癸叁喻愚緣起┬子一愚二種┬醜一愚第一緣起

  ││││ │ │ │

  ││││ │ │ └醜二愚第二緣起

  ││││ │ │

  ││││ │ │◆一個人念佛,爲什麼沒有使令他內心改造?

  ││││ │ │

  ││││ │ │ 因爲他心外求法─善業力加強,把自我膨脹

  ││││ │ │

  ││││ │ │ 修我空觀,能調柔內心┬我(本性)不可得

  ││││ │ │ │ │

  ││││ │ │ │ └所以煩惱可以改造

  ││││ │ │ │

  ││││ │ │ └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加持力。

  ││││ │ │

  ││││ │ ├子二舉喻(瞎子摸象)

  ││││ │ │

  ││││ │ └子叁合法

  ││││ │

  ││││ │ ◆對二緣起不了解─不知生死流轉、涅槃、往生淨土的因緣

  

   ││││ │ │

  ││││ │ │ ,如生而盲者,只能盲修瞎練,跟著感覺走。

  ││││ │ │

  ││││ │ │ ◆外道修行,有因無果

  ■ 第十二卷

   乙丁戊己 │

  ││││ └辛叁果相

  ││││

  ││││ ◆阿賴耶識┬種子(因相)

  ││││ │

  ││││ (自相)└異熟(果相)┬異時而熟(酬償先業)

  ││││ │

  ││││ ├異類而熟

  ││││ │

  ││││ └變異而熟─隨順、對治,種子勢力會産生變化

  ││││

  ││││ ◆解門、行門、性格┬性格最重要

  ││││ │

  ││││ 忏公師父講 └性格不好(思想不調柔),對立心強、高慢心重

  ││││

  ││││ 使令我們的善業力,産生錯誤的引導

  ││││

  │││└己二頌┬庚一通內外種辨┬辛一舉六種種子

  │││ │ │

  │││ │ │◆一切法不是由業力所變現,是由種子所變現

  │││ │ │

  │││ │ ├辛二釋種子六義

  │││ │ │

  │││ │ │◆┬剎那滅

  │││ │ │ │

  │││ │ │ ├果俱有

  │││ │ │ │

  │││ │ │ ├恒隨轉

  │││ │ │ │

  │││ │ │ ├性決定─善種子招感安樂,惡種子招感痛苦

  │││ │ │ │

  │││ │ │ ├待衆緣─種子要變成果報,須待因緣

  │││ │ │ │

  │││ │ │ └引自果─差別種子,引生差別果報

  │││ │ │

  │││ │ │◆在叁寶不斷的修行,我們種子已經在那個地方

  │││ │ │

  │││ │ │ 不斷的相續變化、變化相續

  │││ │ │

  │││ │ │◆善能夠破惡(光明能破黑暗),惡不能破善

  │││ │ │

  │││ │ │ 培養清淨的善根,就能夠對治邪惡的功能

  │││ │ │

  │││ │ ├辛叁釋所熏四義

  │││ │ │

  │││ │ │◆賴耶是所熏┬堅住性─體性穩定

  │││ │ │ │

  │││ │ │ 不能造業因├無記

  │││ │ │ │

  │││ │ │ ├可熏性

  

   │││ │ │ │

  │││ │ │ └與能熏(第六識)相應

  │││ │ │

  │││ │ ├辛四破余邪執

  │││ │ │

  │││ │ │◆┬破除異余類熏習┬所依根

  │││ │ 六熏五 │ │ │

  │││ │ │ │第六識活動有叁├所緣境 所以第六識非所熏

  │││ │ 或五熏六 │ │ │

  │││ │ │ │因緣 └作意

  │││ │ │ │

  │││ │ 六熏六 │ └破同類熏習

  │││ │ │

  │││ │ └辛五顯爲二因(生因、引因)

  │││ │

  │││ └庚二辨內種異于外種┬辛一定不定熏別

  │││ │

  │││ │◆一切法引自果─法的生起,各有其因地

  │││ │

  │││ │ 持戒是禅定的增上緣

  │││ │

  │││ ├辛二失得過違別

  │││ │

  │││ │◆沒有佛法的栽培,而有智慧─違因果相續

  │││ │

  │││ └辛叁非真依真別

  │││

  │││ ◆一切法的生因,內種才是真正的因緣

  │││

  │││◆觀察生命┬即空─剎那生滅,虛妄不實

  │││ │

  │││ 唯識學 ├即假─分別自性緣起、愛非愛緣起

  │││ │

  │││ └即中

  │││

  │││◆以內心的觀照力,來引導善業力

  │││

  │││◆解悟(靜中修)、證悟(動中曆練)

  ■ 第十叁卷

   乙丁│

  │││忏悔┬事忏─依止信心,表層作用的诃責

  │││ │

  │││ └理忏─依止信心,生起智慧觀照業的體性

  │││

  ││└戊二兼說余緣┬己一先舉轉識名能受者┬庚一標義

  ││ │ │

  ││ (受用緣起)│ └庚二引證

  ││ │

  ││ │◆第六識受用果報┬受用─苦、樂、舍受

  ││ │ │

  ││ │ 有四種狀態: ├想─于境取相,施設名言(重點)

  ││ │ │

  ││ │ 受用、造新業 ├行─造作,産生強大動力

  ││ │ │

  ││ │ └識─起善念、惡念

  

   ││ │

  ││ │◆心平氣和的面對今生果報,再用思想(智慧)主導生命

  ││ │

  ││ ├己二正說二識更互爲緣┬庚一標義

  ││ │ │

  ││ │ └庚二引證

  ││ │

  ││ │◆楚漢相爭─先天的命格、後天的努力各占一半

  ││ │

  ││ │ 相貌─四十歲以前,父母所生;四十歲以後,自己負責

  ││ │

  ││ │ 雖然正式的果報在來生,但是今生也會看出一點消息。

  ││┌──────┘

  ││└己叁總以四緣料簡緣起┬庚一別配┬辛一第一緣起(分別自性緣起)

  ││ │ │

  ││ │ ├辛二第二緣起(分別愛非愛緣起)

  ││ │ │

  ││ │ └辛叁第叁緣起(受用緣起)

  ││ │

  ││ ◆你用什麼心態來 │◆受用緣起┬親因緣

  ││ │ │

  ││ 承當以前所造的 │ 四緣所生├增上緣

  ││ │ │

  ││ 業力,來創造來 │ ├所緣緣

  ││ │ │

  ││ 生的果報? │ └等無間緣

  ││ │

  ││ └庚二總顯

  ││

  ││ ◆只要起心動念,種子就不斷變化,恒常在那個地方受熏持種

  ││

  ││ ◆今生安樂如何成就?少欲知足是安樂的根源。

  ││ │

  ││ ├來自信心─尊重佛戒,克製欲望。

  ││ │

  ││ ├修習假觀─觀察生命因緣

  ││ │

  ││ │ 一個人會痛苦,來自我們對人生有錯誤的期待

  ││ │

  ││ │ 我們必須讓罪業有釋放的管道

  ││ │

  ││ └安住空性

  ││

  │├丁四阿賴耶識決擇┬戊一結前問後

  ││ │

  ││ │◆依止智慧觀照阿賴耶識(互爲因果)

  ■ 第十四卷

   乙丁 │

  ││ ├戊二略標離阿賴耶識染淨不成

  ││ │

  ││ │◆雜染緣起─無明、愛取、生雜染,清淨緣起─五戒十善等

  ││ │

  ││ │ 佛弟子對生命的觀察,有正見(智慧)的引導

  ││┌───────┘

  ││└戊叁廣顯染淨不成道理┬己一長行┬庚一別釋染淨種現不成┐

  

   ││┌──────────┘ │ │

  │││┌──────────────┘ │

  ││己庚┌────────────────────────┘

  ││││├辛一辨叁雜染┬壬一煩惱雜染┬癸一問

  │││││ │┌─────┘

  │││││ │├癸二答┬子一難六轉識爲┬醜一標義

  │││││ ││ │ │

  │││││┌─────┘│ │ 染種體不成└醜二征破┬寅一征

  │││││壬┌─────┘ │ │

  ││││││癸┌────────┘ └寅二破┐

  │││││││子┌────────────────────────┘

  ││││││││├卯一破眼識┬辰一難持種不成┬巳一設義

  │││││││││ │ │

  │││││││││ │ ├巳二隨難┬午一出過

  │││││││││ │ │ │

  │││││││││ │ │ └午二理破

  │││││││││ │ │

  │││││││││ │ └巳叁喻結

  │││││││││┌────┘

  │││││││││└辰二難受熏不成┬巳一乘前更破

  │││││││││ │

  │││││││││ ├巳二設難住處┬午一住貪中

  │││││││││ │ │

  │││││││││ │ ├午二住余識

  │││││││││ │ │

  │││││││││ │ └午叁住自體

  │││││││││ │

  │││││││││ └巳…

《攝大乘論講記(攝大乘論-講表講記)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