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說,般舟行法所攝內涵是一生不退,也就是所謂的八地菩薩功德,因八地以下菩薩尚有進退之機。就果地淨土教言來說,一切衆生若緣此法,一生決定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對此世尊作過專門授記、廣泛授記、如實授記,對于一切真正能了解、接觸、實踐、守護淨土法門的菩薩們,這個記是如實之記,若如是者,必得如是果、如是願、如是成就!

  “雲何當不退轉”呢?我們若依自力堅持行持,“不退轉”這個言辭甚難宣化,更不要說法益的成就,而依佛勝福德力,現緣成熟,得見諸佛菩薩,乃至親臨諸佛教誨,這樣“一生不退轉”不爲難事。因爲機法不一故,教有實權故,各有設立,所以于無上乘法,大機大用,一生成辦,實是不可思議!

  “多求一切佛法故”,在這種總相守護法門中,即所謂果地教言中,含納一切法,密護一切法,緣成一切法,是爲萬德具足!

  (56)雲何當得不可壞。不爲一切外道邪師所破故。

  就般舟行法來說,我們所有的祈禱、行法,唯佛與佛能知,唯佛與佛能見,唯依見佛爲增上方便,摒舍一切雜緣,所以爲一切外道邪師所不能涉足、不可毀壞,何以故?無有此緣故。我們在行般舟時,立一念,斷諸想,念其方,以阿彌陀佛殊勝願力與功德力外加,以神通力外加,以誓願力攝化,令衆生本功德力成就,得以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聽聞勝教,于諸佛如來最上教誨作以抉擇,觀法自性無來無去,親證自性之真實,遠離一切生死徘徊與染著的疑慮。

  “邪師”者,不說究竟教者,不惠以衆生真實利益者,不能令有情得一生不退轉者。在對待法中,多由邪師所攝,所謂邪者,不能令衆生入正知正見正業正命,成就正智正定,乃至究竟成就菩提,以至落于事相,徘徊于因地。我們在減劫之中,諸多有情不能于法生樂、于法生信,所以多被不正見所催使,入諸惡見邪流,沈淪世間,不能自拔,而般舟叁昧行法,其功德絕對是不可破,即使外道邪師亦不能破。

  (57)雲何當得深信一切諸佛。不舍此念常見諸佛故。

  “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叁昧,所謂定意叁昧之修持,即定意之念的守護與相續,在佛力、佛願、通力、本功德力的加持下、純熟下,能不舍此身行,得見諸佛。行般舟一法,若不舍雜緣,即所謂的外道知見、邪師知見,或種種不如實之知見,就會被種種知見、種種想所擾亂,那麼定意叁昧難以成就。

  幾年來,許多般舟行法的實踐者,若一日二日叁日七日,或者更長時間的,對這一點都有所觀察,但定意叁昧貫穿于始終者稀少,乃至一日一夜貫穿者都稀少,極爲稀少!有善根成熟者,如是貫穿一日一夜中,身心變化難以喻說,勝福德因緣成熟難以言表。若一日一夜定意守護貫穿始終,此人不可思議,爲十方諸佛所守護者、所贊許者,爲一切菩薩所愛樂、頂戴、供養者,這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在此法則中應如實觀察自己的心智,絕不能有矯飾、虛僞、欺辱之心,若真正于一日一夜中不丟念,不失念,不錯念,這樣行持法則,會産生極大的心智善巧,難以喻說。

  定意叁昧能否見佛呢?若是“深信一切諸佛,不舍此念”,即我們若真是信佛者,貫穿于始終,定意守護,斷于諸想,但念其方,在佛的願力、通力、無礙力的加持下,在我們本功德的成熟下,一定會能得見諸佛,聽聞諸佛勝教教言,解除一切疑慮,解除一切沈重武裝與包袱,所謂真正得大自在,親證自性之光明,解開自性的本質,離一切矯飾得以真實面目,入于實際理地,安住于真實法則!

  對此我們應該觀察得到的,現在這個法則在國內的實踐很廣泛、很普及。此“普及”不能說同念佛等其他一些簡單行法那麼普及,但也已經被大多數依法、依經實踐的有情所接受。最初,行般舟是不被人認許的,謗者多、疑者多、毀者多,通過大家這幾年的實踐與觀察,尤其是依教、依經典來如實地實踐,逐漸就能觀察到我們現世有情根性的羸劣,于貫穿始終善巧之不成熟,所以不斷地在實踐此法,如恒陽庵的常住居士們已一年有余地在串習此法則,一日一夜,或一日兩夜,或稍微長一些時間,但能一日一夜“立一念,斷諸想”貫穿始終,不失念,不丟念,如此清淨守護者有幾人?對此實踐者各人善根自成熟、自運用、諸佛如來自守護。

  (58)雲何當得如父想。紹隆一切佛法故。

  父者,促生一切功德,所以龍樹菩薩在其著作中贊歎般舟行法爲一切諸佛之父,般若爲一切諸佛之母[6]。般舟行法爲一切諸佛之父,能促生一切諸佛入世間廣度有情之功德,般若是蘊育一切功德之母,養育一切諸佛法則,廣蘊世間。

  “紹隆一切行法”,般舟行法實是具此威德,具此善巧,具此真實內涵,若有成就者知,若說善巧者知,若如是實踐者知,若如是抉擇者決定守護、無疑守護。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的有情迷惑、彷徨于自己知見所見的感知,在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睡這個虛妄的感知外緣中,而不能抉擇一個法則,不能清淨實踐,不能舍棄一切雜緣而實踐一個法則,這樣善根成熟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所以我們不斷依法則來鼓勵、勸化、引導、增上,來促成一些外圍機製,但內在機製的確還是各個有情自須發心。

  (59)雲何當得佛力加持。于一切佛法光明中生故。

  這是般舟行法的一個特定機製。在念佛法門果地教言中,依佛願力而直入光明藏,清淨平等,一切衆生鹹得往生于光明平等心智中而得清淨守護。緣起念佛,所以一起即是光明。光明平等,無所挂礙,鹹得往生故,無有對待故。抉擇于十二光明,所謂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焰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以一切種種不可言說的光明照了世間,消除一切對待情執、凡聖情執。般舟行法亦複如是,在佛力不可思議的加持下,即所謂佛果德力的加持下,泯除一切衆生差別心智,入平等光明藏、不思議光明藏、免除一切對待的光明藏,如此光明藏中,能促生一切功德,即種種國土莊嚴,種種現下當機之莊嚴,所以說與一切衆生回施最上乘利益,予一切衆生平等覺悟。

  般舟行法的確如是不可思議,陰境現前之時,正是回施平等守護之機。在般舟行法中,多數有情于陰境不能自拔,也就是說在事相中墮落、沈淪,不能覺悟。我親曆了許多行法者,若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在行法中多有陰境,多被陰境所驅,所折服,所牽製,不能自拔,認取于陰境,何以故?未出夢故,未出自己知見與覺受故,未仗借佛陀平等智、光明智、無礙智清淨圓滿加持回施故,但依自己的事相感知,所謂自己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塵染産生的“覺受想行識”,在此陰域中迷茫與徘徊,錯認了自己的心智,錯認了法則,無力貫穿始終于“立一念,斷諸想”、無染無著、無挂無礙、直取見佛的這種抉擇,故多落入陰境之中,不得光明,因爲實是佛力加持故,能令其消除一切陰境故障。

  諸位善知識,此行法若是以無對待心智起步,即所謂的定意叁昧守護,依佛的無礙果德心智、無上菩提心智、無所期望之心智,但求見佛,立此一念,那麼必然進趣于光明藏,在此光明智海中洗滌不可得之無明、黑暗、塵垢,令其得見諸佛如來。當知佛力!當念其方!當知佛願力不可思議!佛果地回施不可思議!諸佛甚深教化因緣不可思議!此處解釋得十分清晰,“在佛法光明中生”,促生諸功德,但凡夫有情多以爲在自己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感知中能增益道德與善根,恰恰在此法則中多不相應,無有相應之緣。實應是在佛力的加持下,在佛光明中促生自身的法身慧命、種種善巧,這一點要十分注意!

  因爲這裏設問的次序是從“當如父想”,延續這種促生功德,“佛法光明”者,亦是般若之智所顯的母體功德,是諸佛之母。不要小看這些言辭,你若是認得准,在一切如幻業緣中真正抉擇,就會在其中得廣大方便善巧。若我們真正識得一切有爲法如夢如幻,在幻緣中、夢緣中,我們何以作爲呢?人人都可以抉擇的,在我們現在的夢幻因緣中,怎麼來抉擇自己的心、業、緣?我們還需要粉飾、需要裝點什麼呢?還需要虛什麼、假什麼、證什麼、成什麼呢?這樣我們就會如實地面對著自己心地的擇取,安排著自己的生命與渴望。

  (60)雲何當得無障礙。一切佛法悉現在前故。

  “當得無礙”,在學習佛法過程中,什麼會有礙于我們呢?莫過于得失;什麼會礙我們呢?莫過于凡聖;什麼能礙我們呢?莫過于一切對待的取舍,于我執我見中障礙有情,所謂煩惱障、所知障令衆生迷失自心,各于障法中不得善巧、不得有力,這樣諸佛法不能現前啊。而行般舟的當下修、當念修,就是在事事因因緣緣現前之時,依無礙力,依佛不可思議的報德力來觀察,也就是依自性無染、自性無著、本無自性之力來觀察每一個當下,乃至依佛名號功德力迅速成就自性之光明,照了覺知一切法本來具足、一切法本來莊嚴、一切諸佛本來安立,法界清淨安立海中一切莊嚴本不離刹那間,成就無量法則善巧!

  (61)雲何當得如幻人。于一切法無思念故。

  在印度還有幻師可以用咒術、符箓等手段令衆生趣入幻景,生種種喜、畏、種種莊嚴。那我們現在的人是幻人,還是如實之人呢?若了曉法無自性,哪個有情的因緣不是一時因緣合和所現?有什麼實質呢?你無始以來的善惡大小是非,哪個有可得之處呢?皆是種種因緣所聚合,實無所生,亦無所現,但是強執延續故,産生種種力與用。此力、用莫過是法性之用,但迷失于執著之時,會産生虛妄之業流相。若我們在這一切得失中透視本質,何以染著于得失呢?所以,幻人不求于得失,不懼于得失。哪人不是幻人?哪有如實之知?我們在行般舟中一定會有如是觀察。

  有些行般舟的出家人和居士産生過一些所謂的虛幻的感知,若在平時情況下,人是會受很大傷害的,但在行般舟時,對人是沒有減損的,恢複常態就沒有什麼…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