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助缘,不会犹豫,更不会欲使他痛苦,欲使他难缘,那是不相应的。所以,随喜心智,生起喜悦,得安乐住,这种因缘称为“净喜信”,除灭一切忌妒垢故。
(47)云何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故。
“一切种智”是佛教的一个特定名词,成就四果的阿罗汉是一切智的成就者,道种智是菩萨所具有,一切种智光明是诸佛如来所具有。一切智为总相智,道种智为分别智,这在佛教中是两大智相,是总别二说,诸佛如来具足一切种智,即一切总相、别相智皆是具足的。
行般舟,就能具有这样的善巧。从清净自性中流出,就是所谓的“清净信”,也就是一切智光明从自性中流出。从自性中流出的光明是不可思议的,行般舟能开发这种心智光明,总相、别相一时具足。般舟行法伴于八地善巧,八地菩萨所摄,得不退转故。很多人小看般舟,我们学了此般舟经典后就可以看到,般舟一法是何以难得、难闻、难遇,这实在是大福德的成熟!看似简单,但学习、实践这个法则甚难,甚不容易,我们在后面会讲到的,如佛在因地时想听此法,经过了多少千年供佛,仍是想闻不能得闻,想行持不能行持。
(48)云何当得喜乐行信。除灭诸盖障恶故。
般舟行法的真正利益就是为了消除盖障。“喜乐行法”本身就有不可思议的力,本身就有除垢障的善巧。你不喜乐于法,不喜乐于行法,则必然喜乐世俗,对此不用评判,因为心业相续故,你否定不了。对此我们应善于观察。你不爱乐于佛法,就必然爱乐于世俗,你说:“我不爱乐佛法,也不爱乐世俗”,那你必然爱乐无记懈怠放逸,还是世俗,难逃罗网啊。
在乐行诸佛教言、乐行法中,一切恶缘自然散坏,有意无意识地在我们的宿缘相续、异果相续中不断散坏。当然,恶的种子还在推动着你,但在行般舟、念佛、实践佛法中,散坏了很多恶性外缘。恶性外缘在散坏的同时,还有异果的恶性因缘成熟,但你只要不随它走,在念佛中,在修法中,在爱法、乐法中,则还是在散坏异果的业缘,而异熟的业缘是相续的,我们称为“行苦相续”,菩萨都逃不掉,不要想我们能逃掉。
对于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行般舟会减你的食,不许你睡,就这样走来走去的,什么名也没有,什么利也没有,什么色也没有,真实不虚故,具足圆满。所以,这里能破除诸障、诸盖,盖障得除啊!“财色名食睡”称为五盖,障有身障、所知障、烦恼障等等,太多了,你看人的烦恼一上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管了,情绪一来,什么都不问了,脸一抹,什么都不见了,那不是障吗?障谁啊?没啥可障就不障了,有啥可障就继续障。
(49)云何当得智喜信。摄受诸佛境界故。
十方法界中,诸佛境界就是一真平满、一真广大、一真清净、一真如实,所以在一真法界中,我们说是佛法智。我们读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品,就是不思议的诸佛境界,若真正常读,不用求诸佛境界,你都有诸佛境界。所以今年放光寺诵《华严经》,我感到十分庆慰,因为给这一带山神土地、龙天护法、人来人往的善知识们都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的加持。
以前我遇到一些行法的善巧者,有所证悟后就必读《华严》,为什么呢?他进入不可思议的甚深三昧境界,清晰、安乐、广大,这时候就怕认错门头了,所以一入诸佛境界去看,哦,原来一切证悟不过是境界上的差别相罢了,实在是没有诸佛境界广大、究竟、庄严,所以自身就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谦下心、调柔心。就如龙树菩萨,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九十天就把阎浮提的文字诵完了,感到天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世尊也不过如是,自己也可以立教了,可以制戒换衣了,这时候,龙王菩萨就把他请到龙宫,《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上中下品一颂,他老实了,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境界实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不可逆、不可取,广大究竟故。“不思议”、“不可言”,这样的言辞在《华严经》中太多了,没量者得大方便,对于可思议境界、有量的境界,没量者不以为是。而对于有量者,此量就把他拘在那儿了,拘在哪儿呢?拘在自以为是上了。
(50)云何当得庄严行信。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佛国清净成就故。
我们都知道,行般舟能使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而此处讲的都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实质内涵。“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璎珞在诸佛法中表忏悔。过去人讲经,胸要挂璎珞,手要持璎珞或如意,以示佛法庄严、尊贵,令众生心智照见。璎珞不是庄严自身,自身何以庄严呢?臭秽之身,无常之身,四大聚集之身,随时衰败之身,是为了庄严佛法,以表法故,所以要带璎珞。其实,讲经之前有种种庄严具供养,这些庄严具供养是法之如实所要求,法之如实所守护,法之如实所认取,不是庄严哪一人,是大家所敬所仰,所礼所赞顺,比如在藏传佛教中开一个大法会,就要有很多庄严具供养设置,干什么呢?欲令善巧者、善知识予我们以欢喜回施,即悉地的回施,令大家得安乐住,因此实际不是大家对这个人重不重视,是表现大家认知这个法的重不重要。
“佛国清净故”,我们行般舟,见国土庄严是十分如意的,若现前,若定境中,若梦中,若舍报之时,不难,的确是不难。说境界的人很多,尤其是念佛人,不可以增上慢心说此境界,若是依清净力得见得用,是为善巧力、福德因缘成熟。
(51)云何当得清净戒行。永灭一切声闻辟支佛心故。
“清净戒行”,佛赞叹声闻果、辟支佛果,诃声闻心、辟支佛心。诃,就是遮的意思。我们行般舟,也是遮声闻、辟支佛这样的心,赞叹其果德不可思议的利益。在大乘教言中,若证于实际理地,为诸佛所诃,即诸佛诃这样的心,不诃这样的果,因为声闻辟支佛果实是不可思议的自利圆满,虽于佛对待说中,尚无有利他善巧,但自利圆满。我们一定可不敢轻诃声闻之果,可以诃声闻之心,若自己发声闻心了,就要诃一诃,为什么呢?声闻心狭隘,耽于自利,耽于取灭,耽于实际,是应该诃的。
“永灭辟支佛心”,以前我读到龙树菩萨说:“宁堕地狱一劫二劫三劫,不生一念声闻之心”,我感到很震惊!亏得自己没发声闻心,那时真想自己能证点利益就了不得了,还用想什么呢?所以那是下士之心,就是为自身利益,为避生死险途去求涅槃,当时很猛利的,后来被善知识所诃,再看到经典,知此实是狭隘。真是感激龙树菩萨这种广大心智的激励与成熟,因为你若真有声闻心了,他激励你,你若没有声闻心,他让你透视声闻心。
(52)云何当得庄严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
我们经常讲声闻菩提心、菩萨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此处说“庄严大誓”,就是无上菩提心,因为“一切所作究竟故”,也就是无上菩提心的熏习。无上菩提心非假来去,非假修证,如何来表达呢?故说“果地觉,因地心”可恰当运用无上菩提心,因依诸佛的果地愿力故,我们得以随顺无上菩提心,得以清净成就,所以说“庄严大誓”。诸佛如来的誓愿莫不是大誓愿,“度尽众生,方成佛道”,饶益有情,真实不虚,如“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这都是真实之言,诚实之语!如果说阿弥陀佛发的愿是“闻我名号,若来我国,若不来我国”,我不会信,那不是诚实语,不是一真之语,不是绝待之语,故佛以诚实之言广摄有情。
(53)云何当得为一切众生中上首。欲行诸善法故。
在佛教中,“上首教言”即所谓菩萨住世教言,在这种教言机制中,往往以诸佛世尊的左右侍者表众生上首,如华严所表的文殊、普贤为众中上首;极乐世界中观音、势至为众中上首;药师如来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为众中上首。如是上首,导引有情趣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辅助世尊,无亏无欠地施清净广大教言机制。“众中上首”者,欲行诸善法故,此“善”非是世间对待之善,含纳世间对待之善,此“善”令一切众生进趣、完善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出世入世二种善法一时具足,是为上首者所导引、所欲行。此欲行之法,是众中上首菩萨若以悲、若以智、若以威德、若以誓愿来做的种种设制,令一切有缘于此清净设制中得到导引与增上成就。
(54)云何当得无有疲倦。为欲教授一切菩萨所学诸波罗蜜故。
因为般舟三昧之成就摄八地事,于无用功得广大善巧,抉择一切菩萨心智,无所畏惧,所以于法无有疲厌。我们会看到,在凡圣有别之作业中,凡夫有情由于量之限,极容易疲厌,一开始会产生好奇、新鲜、向往的感知与召唤,就会进趣法则,但往往一熟悉,就会产生疲厌、舍弃、厌离的觉受。而诸菩萨以种种善巧普利世间,因愿望摄化故,无有疲厌,所以说,众生无尽、烦恼无尽,其作业回施利益世间有情、教授世间有情无有疲厌,心智如是,作用如是,行法如是,利世如是,此真实之功德非是言语之虚表,实是真实行为,与心地相应。
“欲教授一切菩萨所学诸波罗蜜”,我们汉地常谈“十波罗蜜”,南传佛教有“三十波罗蜜”,这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就在智慧善巧门中,能接渡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心智。我们汉地多以波罗蜜门作为摄化众生善巧,在一切时处如幻观察,如幻了知,如幻亲证,犹如梦中行事,无挂无碍,设立方便,以无得失故,所以善巧平衡,守护自心,这是大威德善巧自然感召成熟,所以“教授一切菩萨所学诸波罗蜜”无有疲厌。
在凡有情之疲厌二法、懈怠放逸二法、昏沉无记二法是随烦恼,必然延续成熟,虽远离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但由于疲厌、昏沉、无记、无力,故于诸三昧不得力,不能清净守护,于广大神通善巧慧用不得具足,进而更多生厌倦,这是勿庸置疑的。作为凡夫有情,我们对此是有深刻的自我感知与观察的。
(55)云何当得不退转。多求一切佛法故。
不论我们接触的很多般舟资料也好,历史的传承说法也好,近代人的实践观察也好,总的来…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