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8

  ..续本文上一页都买不来的,让他们全部来皈依!这些工人就来皈依了,那天下着大雨,他们身上虽然充满了汗味、烟味,颠颠倒倒的,但他们真是了不起,福德因缘很大,很不可思议的!我当时的喜悦感觉远远比建几间房子、远远比建很多东西要真实得多,有意义得多,因为什么呢?皈依令这些粗重有情善根成熟!而就是因为这些女居士们[5]平时都念佛行般舟啊,这样走来走去、走来走去,感染了他们,影响了他们,实在不可思议!当他们来皈依的时候,我说建这个道场值得了,为什么呢?感动这些比较粗重的有情十分困难,我们就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他们感动了。

  (35)云何当得不乐生一切众生中。不动于一切众生故。

  若有善知识发永不轮回的誓愿,那就为一切轮回众生开辟出广大土壤,令一切众生得以自在力,那就是不侵夺世间了。你说:“我不再轮回了”,就给轮回众生腾了一个空间,就如你说:“我不要这个东西了”,即不占有这个东西了,那就和一个布施者是一样的;不杀生了,就和放生者是一样的。我们不再生众生中,那么就不是动摇众生,就一定是个世间安立者。行般舟的人应发如是誓愿,不来不去,清净守护,不增不减,真实守护,住法界心,用法界功,利益法界有情,这样你会有善巧的。

  (36)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降伏天魔惑乱故。

  在般舟行法中,进趣清净,天魔不能惑乱,外道不能相侵。若不如是,我们是很难逾越外道、天魔的。我们打七的时候遇到过一次天魔的困扰。以前我对一些传承机制不太清晰,比如说堂口、禅堂、闭关的地方都要有三层帘子,打七的时候也是要拉上的,作保护屏蔽,怕大家心里有负担,但屏蔽什么呢?我也不太清楚。有一天,念着、念着,大家都不会念了,我看下面怎么都不会念了呢?我自己想念也不会念了,一片空白,这是怎么回事?我一看最外面那层帘子没拉上。为什么一道帘子没有拉,就会受这样的阻碍呢?因为天人不过三,有一道阻碍,他可能还会越过去,到第三道阻碍就不过了,这是其福报,他不会迎着困难上的,迎着困难上的人不是福报,那是苦报啊。因为当时只有两道帘,他经过一道过来了,又一道过来了,看到我们在那儿念、念、念,他身上的光相太大,把所有的人都照哑了,等把帘子拉好上,大家又开始念起来了。那是被天魔困住了,这个天不见得是魔,只是他的力量比我们的大,我们不能超越他,就成魔了。当时主要是意外之力,在大家都比较疲厌、志愿不清晰的情况下,被他困住了,帘子一拉上就行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历代祖师、善知识制定的仪轨都是有特定内涵的,真实不虚。真正行般舟的人,这些东西是困扰不了你的,因为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宏名、饶益九界有情的具德名号中,饶益着十方众生,包括天、外道,包括一切声闻、菩萨、一切智者,当然一切凡愚有情亦复在此中,所以说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一句名号圆满回施故,清净安慰故,真实利益故,你没有什么畏惧的。

  (37)云何当得大辩才。于一切法决了知故。

  现在人念佛把嘴都念得很厉害,但这和辩才没有关系,辩才能消众生疑虑、除众生疑惑、建立法益、予众生善巧。般舟行法决定如是,于一切法决了,能抉择,能了知,能予众生善巧。

  (38)云何当得一切佛法。不随他行故。

  我们在学佛的抉择上,不随他行。念佛人可不可以被其他法门动摇呢?修行其他法门的也可以不被念佛人动摇,但有一点,一门深入甚为重要!他行变异,是众生业障,善根不成熟相,犹豫徘徊相,择取不定相,福德不具,所以,一法深入是为善根成熟!

  (39)云何当得大坚固信。无可催坏故。

  对般舟行法来说,此功德利益是必然的。

  (40)云何当得大慈力信。不可动故。

  因为般舟行法“立一念、断诸想”,在定意三昧的修持中,“不可动”是势在必然的,在这种不可毁坏的信力中、不可动摇的法则中,“不可动”有许多方便:知见的方便、行法的方便、利益的方便、法门的抉择方便,智悲运用方便等等,都是有不可思议的力。

  (41)云何当得深入信。无所行故。

  此处指于法随顺,行无痕迹。

  (42)云何当得润泽信。于一切法中多欢喜故。

  润泽众生是之法方便。行法绝对是利益世间的,我问许多人为什么走般舟?有人说,哎呀,我这个腿有风湿,我想把风湿走掉。行不行呢?行!自他二种中都可以得到利益,的确我也看到风湿腿走好了的,但这样也太可怜了,就同般舟经中“能贸牛乎”的例子一样,问这个摩尼宝能不能换一头牛啊?若人只为了身体好而行法,就如拿摩尼宝换头牛,而不要摩尼宝了是一样。

  我们在行法中,“信”很重要,利益世间很重要,于一切法生欢喜很重要,不论行般舟法,还是行其他一切法,娱乐喜悦很重要。很多人说因为自己太苦了,所以才来行法的。行不行呢?发心有点问题,因自己的苦悲而行法,这样会比较苦,若知道无苦可得,无乐可得,行法就可以得清净无上菩提心智,能对治苦,能生起种种乐。此“乐”不是贪乐之乐,是无染无著之乐,无对待之乐,苦中亦得乐。受觉没有实质,你把它当成一种乐,它就乐了,当成苦,它就苦了。你说明明苦嘛!不是,“明明苦”是你认知的东西,如果说:“我怕这个苦”,就苦上加苦了,即苦苦相逼,说:“我想让这个苦不要走”,也是苦苦相逼!苦现前了,你认知它,就是苦中之乐,苦中之受用,苦中之善巧!苦中是有善巧的,但人往往不识得,比如特别苦的人,于苦中可以生大善巧,因为苦也是财富啊,不可取代。以前有人跟我说:“哎呀,法师,看你太苦了”,我说我也知道苦,但是他人不可取代,你代不了我,我也代不了你,人各有财富啊,有苦的财富,也有乐的财富,莫要丢失自己的财富。

  (43)云何当得最胜信。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无餍足故。

  行般舟很容易激发出这一点,若不然我们就还没有走上道,没有真实的三昧之力。真正成就,你会爱乐一切供佛的机会、一切利益众生的机会,这是真实不虚的。若还在放逸懈怠中,或者分别取舍中,你不是般舟行人,不是法益证实者,不是平等安住者。

  (44)云何当得种种入信。种诸善根故。

  “种种入信”,种种信中的差别就太大了,我们在贪嗔痴慢疑中,在无记中,三毒生起之时,身口意三业生起之时,若识得自性,信力顿时生起;若识不得自性,随业流荡漾,顿生无明逼迫。比如嗔心生起,识得嗔心之自性,当下就对佛生信,正信现前,自知嗔无自性,即得方便。在一些密教教言中,在贪嗔痴慢疑的当下会抉择五种智,此处是在自性上抉择,即总相上抉择,极为方便,一旦进入细分,人容易混乱。贪生起来了,无自性,则是正信生起,嗔、慢、疑、邪见种种生起之时,你不要随它流转,即生起正信。莫要丢失贪嗔痴慢疑,我们说“种诸善根”,这个善根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你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生起之刹那!这就是善根啊,什么善根呢?了晓自性,了晓其贪嗔痴慢疑的自性,善根就成熟了。为什么呢?当下修。般舟行就是当下修。修什么?了晓自性。这个地方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种种入信”,因为种种因缘现前,必然生起正信,什么正信?贪嗔痴慢疑,乃至说放逸、无记、无惭无愧、昏沉生起之时,因此缘而晓了法无自性,即是善根成熟之时。这是真正的善根,我们说“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你若把污泥去掉,那莲花从何而生?贪嗔痴慢疑就滋长清净莲花,莲花所在之贪嗔痴慢疑邪见的污泥浊水,本质就是清净无染!善知识们,善自观察。

  (45)云何当得真妙信。增长无虚伪行故。

  一般我们对虚伪、真实有一个疑虑,其实,十方一切有情莫不是虚伪业延续者,三宝功德之一切守护者莫不是真实业所安立。对此我们先要定位,不定位就出问题了。所以,我们学佛人劝一切众生欲行佛法,先要行三皈依,三皈依是真实业之缘起、真实业之守护、真实业之安住。六念住里都要念佛、念法、念僧,这是真实业所念,一定不要含糊!含糊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心中还能生起真实业,而实在是若不念佛、念法、念僧,我们就无真实业可及、可成!

  “云何得真妙信”?也就是妙信抉择。抉择什么呢?一切凡夫身口意三业莫不是虚伪业,你要摒弃;念佛、念法、念僧真实业生起、真实业安立、真实业随顺,这是“增长无虚伪行”。一定要抉择,若不抉择,这个真妙信生不起来。

  很多年轻人都说,我学佛不相信形式,只相信心地。我说,心地你给我拿出来是什么?是黄色的、白色的,还是蓝色的?他说不清楚,模糊得很,一旦三皈依就抉择了,就清晰了,佛、法、僧,真实不虚。僧者,广利世间,和合有情;法者,净洗世间,滋润世间,令众生安乐住;佛者,慈悲饶益,为众生作真实依怙。一真法界也好,真实不增减也好,心地圆满也好,亦复如是,那是真实行业啊,菩萨,这里一定要审视清楚,不可迟疑,有时候我们还会假设自己可能有点真傢伙,那一定走错路了,我慢、我见、我执处已经堕落了,不相信我们自己拔开看看,除了虚伪业就是我业,除了我业就是无常业的强执守护,这样就苦了,菩萨,善知识!

  (46)云何当得净喜信。除灭一切忌妒垢故。

  忌妒心,是凡夫不随喜心智,是我执我见斗争心智,末世中此心智是最强的。修罗的心,就是绝对不允许他人比我强的,你比我强,我永远不干休!这就是忌妒心,所以修罗争杀无穷,直至生命结束无有休息。那我们作为人类呢,十大愿王要“随喜功德”,佛教中说“回向功德”、“回施功德”,随喜心修持对这一类有情十分重要。

  在行般舟中,随喜心也常生起,会远离妒忌,所以得净喜信。若有随喜心,人心很安乐、很干净、很简单,不假你用功,别人有善事来、乐事来,你自然生喜,你自然生起…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