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7

  ..续本文上一页下,人的身体是可以自由的,或移动自由,或过一些障碍自由。当然说这些有点怪异,不太合适,但实在是有这样的善巧者。

  “当得如金刚,穿彻通达一切法故”,就是于一切识处、无识处得以自在力,这是渐次成就的,从本性上说,从事相上说,从证道道业上说。最开始一些居士们在保安寺[3]走般舟,当时我产生顾虑了,害怕他们心一恍惚就穿墙跑掉了,所以结了个戒。以前在其他一些持戒精勤、细腻的善知识的行法中,这些事情是发生过的,一个念头就跑到几百里以外,几千里以外,一个国度以外,一个世界以外了,这不是吓人的,你要小心啊,佛法离我们不远,但是又离我们不近,何以故?如果不清净、不细腻、不真实,我们是做不到的。

  许多行般舟者,如古来以久的大善巧者,都有亲证这样的法则,如智者大师,他是般舟三昧的真正成就者;又如远公大师,历史都有记载;又如承远大师、善导大师,都是在般舟法则上有深入成就的;又如道宣律师,他在行般舟的时候,天人都直接来供养,来赞美,来给他供佛牙。那我们离这个法远不远呢?若不真正地发誓愿,还被业习、世俗、贪嗔痴慢疑牵制,那么这跟我们真还没缘,还得慢慢地来,当我们把自我那一块放下来,这一块才有因缘啊,若放不下,就得不到这种机遇、机制。诸位善知识,这不是随意之话,此法则如是说,如是记载,如是传达。

  (27)云何当得如须弥山。不可动摇故。

  须弥山是一小世界的标志。日月二轮是一小世界的明相,须弥山是其安住相,四大香海水是其生机相,这些相代表着一个世界。须弥山究竟安稳,若须弥山倾动了,一个世界就败坏了。

  “云何当得如须弥山。不可动摇”,就是指道德、智慧、善巧、方便、抉择如须弥山一样,如果我们在正知见上抉择了,心智决定是如须弥山,道德法益亦如须弥山,利益世间、于世间作依怙亦如须弥山,令一世界有情得安乐,令多世界有情得安乐、得依怙,所以不可倾动,而现在世间人苦就苦在晃动、变异、选择、得失的逼迫!

  (28)云何当得如门阃。一切正住故。

  一个法则在行持次第上都是有标志的,如同进一道门就标志着进入一个房间一样。行般舟也是有标志的,有因三昧,有果三昧,有三昧之次第,如《佛说般舟三昧经》中有很清晰的次第:阴境现前了,无染无著走过去了;光明境现前了,无染无著走过去了;庄严境现前了,无染无著走过去了;诸佛现前了,清净地问法,无染无著地走过去了;自性流露,无来无去,自性毕竟清净照见故,了晓自性抉择。这些法则就“如门阃”,这一重门、二重门、三重门、四重门,你到内宅了、后院了,每到一个地方就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让你正安住故,不被惑乱。比如一个寺院分了很多地方,你越过一个门,就到一个殿堂了,又越过一个门,到一个院子里去了,你很清晰,就能安住在这个法则中了。又比如说,你迈进这个门,就到我家了,迈进那个门,就到他家了,这就是“门阃”,令有情清晰地分别已进入某个法则的感知。

  在声闻乘的“四相四果”中,相位与果位是有差异的,相位尚没有抉择,就如没有进门,果位就是进门了,安住在法座上了,真实不虚,无动无摇。行般舟亦复如是,次第是很清晰的。有人说自己走般舟走到什么样了,其实不用说,你的表现在那儿搁着的。我见有几个居士走般舟,我很赞叹他们,赞叹什么呢?他们走了般舟,走一次就有一个变化,人轻松了;走一次般舟,恶语少了;走一次般舟,心烦躁少了;走一次般舟,调柔了;又走一次般舟,身心状态变异了。我们不用说,也不用观察,他们表现出来就是这样,很安住、很清晰,他们不用说话,别人也会受影响的。有的人说“我”怎样怎样,即使你再说,但别人看到的不是那样,感受到的不是那样,你自己的实质内容也不是那样,这就没有意义了,就是有强执性、虚假性了,与法不相应。所以,如实的自受用真实不虚,不假言说,照耀世间,犹如初日,你是能照耀、能破除黑暗的。但若没有这个真实利益,而假于言说,则甚为不方便!多堕入无记、困惑、相互的逼迫中。这一次在泰山走般舟的这一批居士回到家后变化都很大,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样的呢?他们自己知道,周边的人也看得到,这个变化就是喜悦、轻松、安乐,我执逐渐地在薄少。这一点应该注意。

  (29)云何当得如猫狗兽等。心业成就故。

  对此不要误解啊,你说人怎么能象猫狗一样呢?不是,是它们的心业调服故。我们说猫有猫的作用、狗有狗的作用,是它们的业相成熟了,心业随顺、调柔、温顺,有这样一种随和、调柔的本质,在此是一个比喻说,“心业成就故”,我们走般舟的人,也是会心业调柔、各行本分事,实在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一个因缘。

  (30)云何当得无为。一切诸法中故。

  我们都知道,一切世间染著有情中,皆以有为为尊者,也就是“你的效果是什么”?“你得到什么了”?而没有以无为作为法则的。此处说的是“当得无为”,无所得,妙用无穷;无所得,广利于世间;无所得,自利利他;无所得,亲证种种法益。无所得于现缘之中,此“无所得”,是于一切诸法中应守护、实践。般舟三昧行法,若以有所得的心,此人一定堕落于骄慢、懈怠、放逸、沉沦状态,不管是其中哪一个状态,他已有了堕怠的地方,这实在是应该注意、应该观察的。

  (31)云何当得如飞鸟。随意而去故。

  于他方国土随意而去,心业、意业、身业亦复如是,犹如目犍连。

  这些设问是次第而说的,开始从性空谈起,性空所现的现缘,以及现缘的实践成就就是所谓的“穿彻通达”,接下来如须弥山安住,又如猫狗调柔、随顺,而建立无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再接下来,“当得如飞鸟,随意而去”,得如意通善巧了,去他方他处无碍,这比飞机要快得多,飞机还有个机场,还有几点几分起飞,这里不需要,进入善巧即得成就。真实般舟三昧成立了,是能建立此善巧的。汉传佛教从古到今以来,各大善知识各具方便,妙用于现缘之中,但不彰显。如果彰显,就怕惊骇于世间,怪异惑世。在藏传佛教中,一些特定的地方必须用,即四法摄化众生中的神通摄化。

  (32)云何当得催折骄慢。如旃陀罗子故。

  旃陀罗,在印度四种姓里是最下种姓,即最低贱的种姓,这些种姓的孩子一出生都很自卑,何以故?种姓卑贱故,生来如是故,本来守护故。那我们能否催伏自己的骄慢心,如旃陀罗的小子一样守护自己谦下的心智呢?行般舟,一定能催伏你的骄慢。真正走般舟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一切执着,一切我慢,一切我相、我见,决定是卑贱的,是应舍弃、不可得的,是会被折服的。所以,我慢有情在此处决定是会被折服的,若不被折服,问题就出大了。现在有人说,你看你们现在走般舟的人都很骄慢。我说不是,他不是走般舟的,肯定是自己的业习所现,代表不了般舟。因为行般舟者,是功德调柔、心智调柔、善巧调柔,行为作业都有调柔相,越是有功德者,越不敢妄自称大,称大者摧毁世间,其伤害是很大的!

  (33)云何当得住阿兰若。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故。

  为什么说猕猴不喜于城邑呢?我们都知道,若是把猕猴放到城邑里面,那就成动物园了,肯定就有所缠缚了。我们到新德里的时候,看到新德里市周边,包括市里面都有猴子,那个地方可能是太自由了,按常规情况下,猕猴之类是不乐于城邑的。

  动物与人不相参杂,“出家在家不相参乱”,甚为方便。若过份参杂,如出家喜于白家,多有沉沦、堕落、放逸,乃至说败坏之相;又如在家如果不向往出家法则,没有真正成熟的出家因缘,到出家众中,则多生对出家人之疑虑,对法之疑顾,这是不相应的。

  真正走般舟的人,不去看他人过,不相参乱,所以这个法是寂静之法,多在兰若处,舍去自他二众。为什么般舟道里是一个人行呢?若是众人行于其中,那就是集体念佛了,与般舟还有一定差距的。有人写文章说,现在行般舟的人都不是在行般舟,不过是在经行念佛罢了。这样的说法也可以,但有一点,假如我们不用放逸心,而用寂静心、向往十方诸佛现前的请教心、欲了生死心,经行无有休息,依经教而行,这就是般舟。证不证三昧是两说,如教而行就是般舟的实践者,但不能说证般舟三昧者。现在我们在极力推行一日一夜、一日两夜,或是七日八夜的般舟行法,而不说般舟三昧行法,因为三昧两个字是证与不证,相应与不相应的问题,不能虚设,不能妄说,也就是说不能强执自己,有时候会有欺人之说,就会有伤害的。

  “不乐城邑”,本来般舟行法要摒弃一切才能深入。以前有几个居士来行般舟,我开玩笑说:“不证三昧不要下山”,实际这不是玩笑,因为这是一个很郑重的抉择,若不然你走来晃去,心智不相应,故不能深入法则。现在人为什么多不能证得三昧呢?就是心智不能抉择,总是留个尾巴,什么尾巴?可能行,可能不行;或者行,或者不行。那与此法则就不相应,就是相参杂,城邑法与阿兰若法不能相参杂,出家在家法不能相参杂,也就是说抉择一定要清晰。

  (34)云何当得统领大众。教诏导示故。

  “统领大众”,如寺庙、出家众、法的住持者、传播者就是此类有情,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人,不能统领大众,但可以学四摄法,四摄法是一切众生都可以实践的。

  我们行般舟时,此法本来就统领大众,这一句佛号清清晰晰、无得无失地念下去,你不用招呼别人,就已经招呼了,就统领大众了,的确能令周边有情爱乐向往、真实依靠。

  恒阳庵住众的行法对做寺院建设的工人是有影响的。有居士上来说,恒阳庵的工人想皈依,行不行呢?我说,行!一定是好事!这比现在建恒阳庵有功德,有意义,比建再多的房子都有意义!花一千万…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