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7

  ..續本文上一頁下,人的身體是可以自由的,或移動自由,或過一些障礙自由。當然說這些有點怪異,不太合適,但實在是有這樣的善巧者。

  “當得如金剛,穿徹通達一切法故”,就是于一切識處、無識處得以自在力,這是漸次成就的,從本性上說,從事相上說,從證道道業上說。最開始一些居士們在保安寺[3]走般舟,當時我産生顧慮了,害怕他們心一恍惚就穿牆跑掉了,所以結了個戒。以前在其他一些持戒精勤、細膩的善知識的行法中,這些事情是發生過的,一個念頭就跑到幾百裏以外,幾千裏以外,一個國度以外,一個世界以外了,這不是嚇人的,你要小心啊,佛法離我們不遠,但是又離我們不近,何以故?如果不清淨、不細膩、不真實,我們是做不到的。

  許多行般舟者,如古來以久的大善巧者,都有親證這樣的法則,如智者大師,他是般舟叁昧的真正成就者;又如遠公大師,曆史都有記載;又如承遠大師、善導大師,都是在般舟法則上有深入成就的;又如道宣律師,他在行般舟的時候,天人都直接來供養,來贊美,來給他供佛牙。那我們離這個法遠不遠呢?若不真正地發誓願,還被業習、世俗、貪嗔癡慢疑牽製,那麼這跟我們真還沒緣,還得慢慢地來,當我們把自我那一塊放下來,這一塊才有因緣啊,若放不下,就得不到這種機遇、機製。諸位善知識,這不是隨意之話,此法則如是說,如是記載,如是傳達。

  (27)雲何當得如須彌山。不可動搖故。

  須彌山是一小世界的標志。日月二輪是一小世界的明相,須彌山是其安住相,四大香海水是其生機相,這些相代表著一個世界。須彌山究竟安穩,若須彌山傾動了,一個世界就敗壞了。

  “雲何當得如須彌山。不可動搖”,就是指道德、智慧、善巧、方便、抉擇如須彌山一樣,如果我們在正知見上抉擇了,心智決定是如須彌山,道德法益亦如須彌山,利益世間、于世間作依怙亦如須彌山,令一世界有情得安樂,令多世界有情得安樂、得依怙,所以不可傾動,而現在世間人苦就苦在晃動、變異、選擇、得失的逼迫!

  (28)雲何當得如門阃。一切正住故。

  一個法則在行持次第上都是有標志的,如同進一道門就標志著進入一個房間一樣。行般舟也是有標志的,有因叁昧,有果叁昧,有叁昧之次第,如《佛說般舟叁昧經》中有很清晰的次第:陰境現前了,無染無著走過去了;光明境現前了,無染無著走過去了;莊嚴境現前了,無染無著走過去了;諸佛現前了,清淨地問法,無染無著地走過去了;自性流露,無來無去,自性畢竟清淨照見故,了曉自性抉擇。這些法則就“如門阃”,這一重門、二重門、叁重門、四重門,你到內宅了、後院了,每到一個地方就知道了,爲什麼這樣說呢?讓你正安住故,不被惑亂。比如一個寺院分了很多地方,你越過一個門,就到一個殿堂了,又越過一個門,到一個院子裏去了,你很清晰,就能安住在這個法則中了。又比如說,你邁進這個門,就到我家了,邁進那個門,就到他家了,這就是“門阃”,令有情清晰地分別已進入某個法則的感知。

  在聲聞乘的“四相四果”中,相位與果位是有差異的,相位尚沒有抉擇,就如沒有進門,果位就是進門了,安住在法座上了,真實不虛,無動無搖。行般舟亦複如是,次第是很清晰的。有人說自己走般舟走到什麼樣了,其實不用說,你的表現在那兒擱著的。我見有幾個居士走般舟,我很贊歎他們,贊歎什麼呢?他們走了般舟,走一次就有一個變化,人輕松了;走一次般舟,惡語少了;走一次般舟,心煩躁少了;走一次般舟,調柔了;又走一次般舟,身心狀態變異了。我們不用說,也不用觀察,他們表現出來就是這樣,很安住、很清晰,他們不用說話,別人也會受影響的。有的人說“我”怎樣怎樣,即使你再說,但別人看到的不是那樣,感受到的不是那樣,你自己的實質內容也不是那樣,這就沒有意義了,就是有強執性、虛假性了,與法不相應。所以,如實的自受用真實不虛,不假言說,照耀世間,猶如初日,你是能照耀、能破除黑暗的。但若沒有這個真實利益,而假于言說,則甚爲不方便!多墮入無記、困惑、相互的逼迫中。這一次在泰山走般舟的這一批居士回到家後變化都很大,不斷地在變化,這個變化是什麼樣的呢?他們自己知道,周邊的人也看得到,這個變化就是喜悅、輕松、安樂,我執逐漸地在薄少。這一點應該注意。

  (29)雲何當得如貓狗獸等。心業成就故。

  對此不要誤解啊,你說人怎麼能象貓狗一樣呢?不是,是它們的心業調服故。我們說貓有貓的作用、狗有狗的作用,是它們的業相成熟了,心業隨順、調柔、溫順,有這樣一種隨和、調柔的本質,在此是一個比喻說,“心業成就故”,我們走般舟的人,也是會心業調柔、各行本分事,實在是這樣不可思議的一個因緣。

  (30)雲何當得無爲。一切諸法中故。

  我們都知道,一切世間染著有情中,皆以有爲爲尊者,也就是“你的效果是什麼”?“你得到什麼了”?而沒有以無爲作爲法則的。此處說的是“當得無爲”,無所得,妙用無窮;無所得,廣利于世間;無所得,自利利他;無所得,親證種種法益。無所得于現緣之中,此“無所得”,是于一切諸法中應守護、實踐。般舟叁昧行法,若以有所得的心,此人一定墮落于驕慢、懈怠、放逸、沈淪狀態,不管是其中哪一個狀態,他已有了墮怠的地方,這實在是應該注意、應該觀察的。

  (31)雲何當得如飛鳥。隨意而去故。

  于他方國土隨意而去,心業、意業、身業亦複如是,猶如目犍連。

  這些設問是次第而說的,開始從性空談起,性空所現的現緣,以及現緣的實踐成就就是所謂的“穿徹通達”,接下來如須彌山安住,又如貓狗調柔、隨順,而建立無爲,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再接下來,“當得如飛鳥,隨意而去”,得如意通善巧了,去他方他處無礙,這比飛機要快得多,飛機還有個機場,還有幾點幾分起飛,這裏不需要,進入善巧即得成就。真實般舟叁昧成立了,是能建立此善巧的。漢傳佛教從古到今以來,各大善知識各具方便,妙用于現緣之中,但不彰顯。如果彰顯,就怕驚駭于世間,怪異惑世。在藏傳佛教中,一些特定的地方必須用,即四法攝化衆生中的神通攝化。

  (32)雲何當得催折驕慢。如旃陀羅子故。

  旃陀羅,在印度四種姓裏是最下種姓,即最低賤的種姓,這些種姓的孩子一出生都很自卑,何以故?種姓卑賤故,生來如是故,本來守護故。那我們能否催伏自己的驕慢心,如旃陀羅的小子一樣守護自己謙下的心智呢?行般舟,一定能催伏你的驕慢。真正走般舟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一切執著,一切我慢,一切我相、我見,決定是卑賤的,是應舍棄、不可得的,是會被折服的。所以,我慢有情在此處決定是會被折服的,若不被折服,問題就出大了。現在有人說,你看你們現在走般舟的人都很驕慢。我說不是,他不是走般舟的,肯定是自己的業習所現,代表不了般舟。因爲行般舟者,是功德調柔、心智調柔、善巧調柔,行爲作業都有調柔相,越是有功德者,越不敢妄自稱大,稱大者摧毀世間,其傷害是很大的!

  (33)雲何當得住阿蘭若。如諸獸猕猴等。不樂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參亂故。

  爲什麼說猕猴不喜于城邑呢?我們都知道,若是把猕猴放到城邑裏面,那就成動物園了,肯定就有所纏縛了。我們到新德裏的時候,看到新德裏市周邊,包括市裏面都有猴子,那個地方可能是太自由了,按常規情況下,猕猴之類是不樂于城邑的。

  動物與人不相參雜,“出家在家不相參亂”,甚爲方便。若過份參雜,如出家喜于白家,多有沈淪、墮落、放逸,乃至說敗壞之相;又如在家如果不向往出家法則,沒有真正成熟的出家因緣,到出家衆中,則多生對出家人之疑慮,對法之疑顧,這是不相應的。

  真正走般舟的人,不去看他人過,不相參亂,所以這個法是寂靜之法,多在蘭若處,舍去自他二衆。爲什麼般舟道裏是一個人行呢?若是衆人行于其中,那就是集體念佛了,與般舟還有一定差距的。有人寫文章說,現在行般舟的人都不是在行般舟,不過是在經行念佛罷了。這樣的說法也可以,但有一點,假如我們不用放逸心,而用寂靜心、向往十方諸佛現前的請教心、欲了生死心,經行無有休息,依經教而行,這就是般舟。證不證叁昧是兩說,如教而行就是般舟的實踐者,但不能說證般舟叁昧者。現在我們在極力推行一日一夜、一日兩夜,或是七日八夜的般舟行法,而不說般舟叁昧行法,因爲叁昧兩個字是證與不證,相應與不相應的問題,不能虛設,不能妄說,也就是說不能強執自己,有時候會有欺人之說,就會有傷害的。

  “不樂城邑”,本來般舟行法要摒棄一切才能深入。以前有幾個居士來行般舟,我開玩笑說:“不證叁昧不要下山”,實際這不是玩笑,因爲這是一個很鄭重的抉擇,若不然你走來晃去,心智不相應,故不能深入法則。現在人爲什麼多不能證得叁昧呢?就是心智不能抉擇,總是留個尾巴,什麼尾巴?可能行,可能不行;或者行,或者不行。那與此法則就不相應,就是相參雜,城邑法與阿蘭若法不能相參雜,出家在家法不能相參雜,也就是說抉擇一定要清晰。

  (34)雲何當得統領大衆。教诏導示故。

  “統領大衆”,如寺廟、出家衆、法的住持者、傳播者就是此類有情,現在我們作爲一個凡夫人,不能統領大衆,但可以學四攝法,四攝法是一切衆生都可以實踐的。

  我們行般舟時,此法本來就統領大衆,這一句佛號清清晰晰、無得無失地念下去,你不用招呼別人,就已經招呼了,就統領大衆了,的確能令周邊有情愛樂向往、真實依靠。

  恒陽庵住衆的行法對做寺院建設的工人是有影響的。有居士上來說,恒陽庵的工人想皈依,行不行呢?我說,行!一定是好事!這比現在建恒陽庵有功德,有意義,比建再多的房子都有意義!花一千萬…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