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買不來的,讓他們全部來皈依!這些工人就來皈依了,那天下著大雨,他們身上雖然充滿了汗味、煙味,顛顛倒倒的,但他們真是了不起,福德因緣很大,很不可思議的!我當時的喜悅感覺遠遠比建幾間房子、遠遠比建很多東西要真實得多,有意義得多,因爲什麼呢?皈依令這些粗重有情善根成熟!而就是因爲這些女居士們[5]平時都念佛行般舟啊,這樣走來走去、走來走去,感染了他們,影響了他們,實在不可思議!當他們來皈依的時候,我說建這個道場值得了,爲什麼呢?感動這些比較粗重的有情十分困難,我們就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他們感動了。
(35)雲何當得不樂生一切衆生中。不動于一切衆生故。
若有善知識發永不輪回的誓願,那就爲一切輪回衆生開辟出廣大土壤,令一切衆生得以自在力,那就是不侵奪世間了。你說:“我不再輪回了”,就給輪回衆生騰了一個空間,就如你說:“我不要這個東西了”,即不占有這個東西了,那就和一個布施者是一樣的;不殺生了,就和放生者是一樣的。我們不再生衆生中,那麼就不是動搖衆生,就一定是個世間安立者。行般舟的人應發如是誓願,不來不去,清淨守護,不增不減,真實守護,住法界心,用法界功,利益法界有情,這樣你會有善巧的。
(36)雲何當得不爲一切外道。降伏天魔惑亂故。
在般舟行法中,進趣清淨,天魔不能惑亂,外道不能相侵。若不如是,我們是很難逾越外道、天魔的。我們打七的時候遇到過一次天魔的困擾。以前我對一些傳承機製不太清晰,比如說堂口、禅堂、閉關的地方都要有叁層簾子,打七的時候也是要拉上的,作保護屏蔽,怕大家心裏有負擔,但屏蔽什麼呢?我也不太清楚。有一天,念著、念著,大家都不會念了,我看下面怎麼都不會念了呢?我自己想念也不會念了,一片空白,這是怎麼回事?我一看最外面那層簾子沒拉上。爲什麼一道簾子沒有拉,就會受這樣的阻礙呢?因爲天人不過叁,有一道阻礙,他可能還會越過去,到第叁道阻礙就不過了,這是其福報,他不會迎著困難上的,迎著困難上的人不是福報,那是苦報啊。因爲當時只有兩道簾,他經過一道過來了,又一道過來了,看到我們在那兒念、念、念,他身上的光相太大,把所有的人都照啞了,等把簾子拉好上,大家又開始念起來了。那是被天魔困住了,這個天不見得是魔,只是他的力量比我們的大,我們不能超越他,就成魔了。當時主要是意外之力,在大家都比較疲厭、志願不清晰的情況下,被他困住了,簾子一拉上就行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曆代祖師、善知識製定的儀軌都是有特定內涵的,真實不虛。真正行般舟的人,這些東西是困擾不了你的,因爲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宏名、饒益九界有情的具德名號中,饒益著十方衆生,包括天、外道,包括一切聲聞、菩薩、一切智者,當然一切凡愚有情亦複在此中,所以說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一句名號圓滿回施故,清淨安慰故,真實利益故,你沒有什麼畏懼的。
(37)雲何當得大辯才。于一切法決了知故。
現在人念佛把嘴都念得很厲害,但這和辯才沒有關系,辯才能消衆生疑慮、除衆生疑惑、建立法益、予衆生善巧。般舟行法決定如是,于一切法決了,能抉擇,能了知,能予衆生善巧。
(38)雲何當得一切佛法。不隨他行故。
我們在學佛的抉擇上,不隨他行。念佛人可不可以被其他法門動搖呢?修行其他法門的也可以不被念佛人動搖,但有一點,一門深入甚爲重要!他行變異,是衆生業障,善根不成熟相,猶豫徘徊相,擇取不定相,福德不具,所以,一法深入是爲善根成熟!
(39)雲何當得大堅固信。無可催壞故。
對般舟行法來說,此功德利益是必然的。
(40)雲何當得大慈力信。不可動故。
因爲般舟行法“立一念、斷諸想”,在定意叁昧的修持中,“不可動”是勢在必然的,在這種不可毀壞的信力中、不可動搖的法則中,“不可動”有許多方便:知見的方便、行法的方便、利益的方便、法門的抉擇方便,智悲運用方便等等,都是有不可思議的力。
(41)雲何當得深入信。無所行故。
此處指于法隨順,行無痕迹。
(42)雲何當得潤澤信。于一切法中多歡喜故。
潤澤衆生是之法方便。行法絕對是利益世間的,我問許多人爲什麼走般舟?有人說,哎呀,我這個腿有風濕,我想把風濕走掉。行不行呢?行!自他二種中都可以得到利益,的確我也看到風濕腿走好了的,但這樣也太可憐了,就同般舟經中“能貿牛乎”的例子一樣,問這個摩尼寶能不能換一頭牛啊?若人只爲了身體好而行法,就如拿摩尼寶換頭牛,而不要摩尼寶了是一樣。
我們在行法中,“信”很重要,利益世間很重要,于一切法生歡喜很重要,不論行般舟法,還是行其他一切法,娛樂喜悅很重要。很多人說因爲自己太苦了,所以才來行法的。行不行呢?發心有點問題,因自己的苦悲而行法,這樣會比較苦,若知道無苦可得,無樂可得,行法就可以得清淨無上菩提心智,能對治苦,能生起種種樂。此“樂”不是貪樂之樂,是無染無著之樂,無對待之樂,苦中亦得樂。受覺沒有實質,你把它當成一種樂,它就樂了,當成苦,它就苦了。你說明明苦嘛!不是,“明明苦”是你認知的東西,如果說:“我怕這個苦”,就苦上加苦了,即苦苦相逼,說:“我想讓這個苦不要走”,也是苦苦相逼!苦現前了,你認知它,就是苦中之樂,苦中之受用,苦中之善巧!苦中是有善巧的,但人往往不識得,比如特別苦的人,于苦中可以生大善巧,因爲苦也是財富啊,不可取代。以前有人跟我說:“哎呀,法師,看你太苦了”,我說我也知道苦,但是他人不可取代,你代不了我,我也代不了你,人各有財富啊,有苦的財富,也有樂的財富,莫要丟失自己的財富。
(43)雲何當得最勝信。供養承事一切諸佛無餍足故。
行般舟很容易激發出這一點,若不然我們就還沒有走上道,沒有真實的叁昧之力。真正成就,你會愛樂一切供佛的機會、一切利益衆生的機會,這是真實不虛的。若還在放逸懈怠中,或者分別取舍中,你不是般舟行人,不是法益證實者,不是平等安住者。
(44)雲何當得種種入信。種諸善根故。
“種種入信”,種種信中的差別就太大了,我們在貪嗔癡慢疑中,在無記中,叁毒生起之時,身口意叁業生起之時,若識得自性,信力頓時生起;若識不得自性,隨業流蕩漾,頓生無明逼迫。比如嗔心生起,識得嗔心之自性,當下就對佛生信,正信現前,自知嗔無自性,即得方便。在一些密教教言中,在貪嗔癡慢疑的當下會抉擇五種智,此處是在自性上抉擇,即總相上抉擇,極爲方便,一旦進入細分,人容易混亂。貪生起來了,無自性,則是正信生起,嗔、慢、疑、邪見種種生起之時,你不要隨它流轉,即生起正信。莫要丟失貪嗔癡慢疑,我們說“種諸善根”,這個善根在什麼地方呢?就在你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生起之刹那!這就是善根啊,什麼善根呢?了曉自性,了曉其貪嗔癡慢疑的自性,善根就成熟了。爲什麼呢?當下修。般舟行就是當下修。修什麼?了曉自性。這個地方是真實不虛的,所以說“種種入信”,因爲種種因緣現前,必然生起正信,什麼正信?貪嗔癡慢疑,乃至說放逸、無記、無慚無愧、昏沈生起之時,因此緣而曉了法無自性,即是善根成熟之時。這是真正的善根,我們說“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你若把汙泥去掉,那蓮花從何而生?貪嗔癡慢疑就滋長清淨蓮花,蓮花所在之貪嗔癡慢疑邪見的汙泥濁水,本質就是清淨無染!善知識們,善自觀察。
(45)雲何當得真妙信。增長無虛僞行故。
一般我們對虛僞、真實有一個疑慮,其實,十方一切有情莫不是虛僞業延續者,叁寶功德之一切守護者莫不是真實業所安立。對此我們先要定位,不定位就出問題了。所以,我們學佛人勸一切衆生欲行佛法,先要行叁皈依,叁皈依是真實業之緣起、真實業之守護、真實業之安住。六念住裏都要念佛、念法、念僧,這是真實業所念,一定不要含糊!含糊的情況下,我們可能認爲自己心中還能生起真實業,而實在是若不念佛、念法、念僧,我們就無真實業可及、可成!
“雲何得真妙信”?也就是妙信抉擇。抉擇什麼呢?一切凡夫身口意叁業莫不是虛僞業,你要摒棄;念佛、念法、念僧真實業生起、真實業安立、真實業隨順,這是“增長無虛僞行”。一定要抉擇,若不抉擇,這個真妙信生不起來。
很多年輕人都說,我學佛不相信形式,只相信心地。我說,心地你給我拿出來是什麼?是黃色的、白色的,還是藍色的?他說不清楚,模糊得很,一旦叁皈依就抉擇了,就清晰了,佛、法、僧,真實不虛。僧者,廣利世間,和合有情;法者,淨洗世間,滋潤世間,令衆生安樂住;佛者,慈悲饒益,爲衆生作真實依怙。一真法界也好,真實不增減也好,心地圓滿也好,亦複如是,那是真實行業啊,菩薩,這裏一定要審視清楚,不可遲疑,有時候我們還會假設自己可能有點真傢夥,那一定走錯路了,我慢、我見、我執處已經墮落了,不相信我們自己拔開看看,除了虛僞業就是我業,除了我業就是無常業的強執守護,這樣就苦了,菩薩,善知識!
(46)雲何當得淨喜信。除滅一切忌妒垢故。
忌妒心,是凡夫不隨喜心智,是我執我見鬥爭心智,末世中此心智是最強的。修羅的心,就是絕對不允許他人比我強的,你比我強,我永遠不幹休!這就是忌妒心,所以修羅爭殺無窮,直至生命結束無有休息。那我們作爲人類呢,十大願王要“隨喜功德”,佛教中說“回向功德”、“回施功德”,隨喜心修持對這一類有情十分重要。
在行般舟中,隨喜心也常生起,會遠離妒忌,所以得淨喜信。若有隨喜心,人心很安樂、很幹淨、很簡單,不假你用功,別人有善事來、樂事來,你自然生喜,你自然生起…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