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助緣,不會猶豫,更不會欲使他痛苦,欲使他難緣,那是不相應的。所以,隨喜心智,生起喜悅,得安樂住,這種因緣稱爲“淨喜信”,除滅一切忌妒垢故。
(47)雲何當得清淨信。得一切種智光明故。
“一切種智”是佛教的一個特定名詞,成就四果的阿羅漢是一切智的成就者,道種智是菩薩所具有,一切種智光明是諸佛如來所具有。一切智爲總相智,道種智爲分別智,這在佛教中是兩大智相,是總別二說,諸佛如來具足一切種智,即一切總相、別相智皆是具足的。
行般舟,就能具有這樣的善巧。從清淨自性中流出,就是所謂的“清淨信”,也就是一切智光明從自性中流出。從自性中流出的光明是不可思議的,行般舟能開發這種心智光明,總相、別相一時具足。般舟行法伴于八地善巧,八地菩薩所攝,得不退轉故。很多人小看般舟,我們學了此般舟經典後就可以看到,般舟一法是何以難得、難聞、難遇,這實在是大福德的成熟!看似簡單,但學習、實踐這個法則甚難,甚不容易,我們在後面會講到的,如佛在因地時想聽此法,經過了多少千年供佛,仍是想聞不能得聞,想行持不能行持。
(48)雲何當得喜樂行信。除滅諸蓋障惡故。
般舟行法的真正利益就是爲了消除蓋障。“喜樂行法”本身就有不可思議的力,本身就有除垢障的善巧。你不喜樂于法,不喜樂于行法,則必然喜樂世俗,對此不用評判,因爲心業相續故,你否定不了。對此我們應善于觀察。你不愛樂于佛法,就必然愛樂于世俗,你說:“我不愛樂佛法,也不愛樂世俗”,那你必然愛樂無記懈怠放逸,還是世俗,難逃羅網啊。
在樂行諸佛教言、樂行法中,一切惡緣自然散壞,有意無意識地在我們的宿緣相續、異果相續中不斷散壞。當然,惡的種子還在推動著你,但在行般舟、念佛、實踐佛法中,散壞了很多惡性外緣。惡性外緣在散壞的同時,還有異果的惡性因緣成熟,但你只要不隨它走,在念佛中,在修法中,在愛法、樂法中,則還是在散壞異果的業緣,而異熟的業緣是相續的,我們稱爲“行苦相續”,菩薩都逃不掉,不要想我們能逃掉。
對于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行般舟會減你的食,不許你睡,就這樣走來走去的,什麼名也沒有,什麼利也沒有,什麼色也沒有,真實不虛故,具足圓滿。所以,這裏能破除諸障、諸蓋,蓋障得除啊!“財色名食睡”稱爲五蓋,障有身障、所知障、煩惱障等等,太多了,你看人的煩惱一上來的時候,什麼都不管了,情緒一來,什麼都不問了,臉一抹,什麼都不見了,那不是障嗎?障誰啊?沒啥可障就不障了,有啥可障就繼續障。
(49)雲何當得智喜信。攝受諸佛境界故。
十方法界中,諸佛境界就是一真平滿、一真廣大、一真清淨、一真如實,所以在一真法界中,我們說是佛法智。我們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境界品,就是不思議的諸佛境界,若真正常讀,不用求諸佛境界,你都有諸佛境界。所以今年放光寺誦《華嚴經》,我感到十分慶慰,因爲給這一帶山神土地、龍天護法、人來人往的善知識們都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諸佛境界的加持。
以前我遇到一些行法的善巧者,有所證悟後就必讀《華嚴》,爲什麼呢?他進入不可思議的甚深叁昧境界,清晰、安樂、廣大,這時候就怕認錯門頭了,所以一入諸佛境界去看,哦,原來一切證悟不過是境界上的差別相罷了,實在是沒有諸佛境界廣大、究竟、莊嚴,所以自身就會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謙下心、調柔心。就如龍樹菩薩,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九十天就把閻浮提的文字誦完了,感到天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世尊也不過如是,自己也可以立教了,可以製戒換衣了,這時候,龍王菩薩就把他請到龍宮,《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上中下品一頌,他老實了,爲什麼呢?因爲諸佛境界實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不可逆、不可取,廣大究竟故。“不思議”、“不可言”,這樣的言辭在《華嚴經》中太多了,沒量者得大方便,對于可思議境界、有量的境界,沒量者不以爲是。而對于有量者,此量就把他拘在那兒了,拘在哪兒呢?拘在自以爲是上了。
(50)雲何當得莊嚴行信。勝一切世間璎珞莊嚴。佛國清淨成就故。
我們都知道,行般舟能使十方諸佛悉皆現前,而此處講的都是“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實質內涵。“勝一切世間璎珞莊嚴”,璎珞在諸佛法中表忏悔。過去人講經,胸要挂璎珞,手要持璎珞或如意,以示佛法莊嚴、尊貴,令衆生心智照見。璎珞不是莊嚴自身,自身何以莊嚴呢?臭穢之身,無常之身,四大聚集之身,隨時衰敗之身,是爲了莊嚴佛法,以表法故,所以要帶璎珞。其實,講經之前有種種莊嚴具供養,這些莊嚴具供養是法之如實所要求,法之如實所守護,法之如實所認取,不是莊嚴哪一人,是大家所敬所仰,所禮所贊順,比如在藏傳佛教中開一個大法會,就要有很多莊嚴具供養設置,幹什麼呢?欲令善巧者、善知識予我們以歡喜回施,即悉地的回施,令大家得安樂住,因此實際不是大家對這個人重不重視,是表現大家認知這個法的重不重要。
“佛國清淨故”,我們行般舟,見國土莊嚴是十分如意的,若現前,若定境中,若夢中,若舍報之時,不難,的確是不難。說境界的人很多,尤其是念佛人,不可以增上慢心說此境界,若是依清淨力得見得用,是爲善巧力、福德因緣成熟。
(51)雲何當得清淨戒行。永滅一切聲聞辟支佛心故。
“清淨戒行”,佛贊歎聲聞果、辟支佛果,诃聲聞心、辟支佛心。诃,就是遮的意思。我們行般舟,也是遮聲聞、辟支佛這樣的心,贊歎其果德不可思議的利益。在大乘教言中,若證于實際理地,爲諸佛所诃,即諸佛诃這樣的心,不诃這樣的果,因爲聲聞辟支佛果實是不可思議的自利圓滿,雖于佛對待說中,尚無有利他善巧,但自利圓滿。我們一定可不敢輕诃聲聞之果,可以诃聲聞之心,若自己發聲聞心了,就要诃一诃,爲什麼呢?聲聞心狹隘,耽于自利,耽于取滅,耽于實際,是應該诃的。
“永滅辟支佛心”,以前我讀到龍樹菩薩說:“甯墮地獄一劫二劫叁劫,不生一念聲聞之心”,我感到很震驚!虧得自己沒發聲聞心,那時真想自己能證點利益就了不得了,還用想什麼呢?所以那是下士之心,就是爲自身利益,爲避生死險途去求涅槃,當時很猛利的,後來被善知識所诃,再看到經典,知此實是狹隘。真是感激龍樹菩薩這種廣大心智的激勵與成熟,因爲你若真有聲聞心了,他激勵你,你若沒有聲聞心,他讓你透視聲聞心。
(52)雲何當得莊嚴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
我們經常講聲聞菩提心、菩薩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此處說“莊嚴大誓”,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爲“一切所作究竟故”,也就是無上菩提心的熏習。無上菩提心非假來去,非假修證,如何來表達呢?故說“果地覺,因地心”可恰當運用無上菩提心,因依諸佛的果地願力故,我們得以隨順無上菩提心,得以清淨成就,所以說“莊嚴大誓”。諸佛如來的誓願莫不是大誓願,“度盡衆生,方成佛道”,饒益有情,真實不虛,如“聞我名號,俱來我刹”,這都是真實之言,誠實之語!如果說阿彌陀佛發的願是“聞我名號,若來我國,若不來我國”,我不會信,那不是誠實語,不是一真之語,不是絕待之語,故佛以誠實之言廣攝有情。
(53)雲何當得爲一切衆生中上首。欲行諸善法故。
在佛教中,“上首教言”即所謂菩薩住世教言,在這種教言機製中,往往以諸佛世尊的左右侍者表衆生上首,如華嚴所表的文殊、普賢爲衆中上首;極樂世界中觀音、勢至爲衆中上首;藥師如來處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爲衆中上首。如是上首,導引有情趣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輔助世尊,無虧無欠地施清淨廣大教言機製。“衆中上首”者,欲行諸善法故,此“善”非是世間對待之善,含納世間對待之善,此“善”令一切衆生進趣、完善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說出世入世二種善法一時具足,是爲上首者所導引、所欲行。此欲行之法,是衆中上首菩薩若以悲、若以智、若以威德、若以誓願來做的種種設製,令一切有緣于此清淨設製中得到導引與增上成就。
(54)雲何當得無有疲倦。爲欲教授一切菩薩所學諸波羅蜜故。
因爲般舟叁昧之成就攝八地事,于無用功得廣大善巧,抉擇一切菩薩心智,無所畏懼,所以于法無有疲厭。我們會看到,在凡聖有別之作業中,凡夫有情由于量之限,極容易疲厭,一開始會産生好奇、新鮮、向往的感知與召喚,就會進趣法則,但往往一熟悉,就會産生疲厭、舍棄、厭離的覺受。而諸菩薩以種種善巧普利世間,因願望攝化故,無有疲厭,所以說,衆生無盡、煩惱無盡,其作業回施利益世間有情、教授世間有情無有疲厭,心智如是,作用如是,行法如是,利世如是,此真實之功德非是言語之虛表,實是真實行爲,與心地相應。
“欲教授一切菩薩所學諸波羅蜜”,我們漢地常談“十波羅蜜”,南傳佛教有“叁十波羅蜜”,這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就在智慧善巧門中,能接渡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心智。我們漢地多以波羅蜜門作爲攝化衆生善巧,在一切時處如幻觀察,如幻了知,如幻親證,猶如夢中行事,無挂無礙,設立方便,以無得失故,所以善巧平衡,守護自心,這是大威德善巧自然感召成熟,所以“教授一切菩薩所學諸波羅蜜”無有疲厭。
在凡有情之疲厭二法、懈怠放逸二法、昏沈無記二法是隨煩惱,必然延續成熟,雖遠離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但由于疲厭、昏沈、無記、無力,故于諸叁昧不得力,不能清淨守護,于廣大神通善巧慧用不得具足,進而更多生厭倦,這是勿庸置疑的。作爲凡夫有情,我們對此是有深刻的自我感知與觀察的。
(55)雲何當得不退轉。多求一切佛法故。
不論我們接觸的很多般舟資料也好,曆史的傳承說法也好,近代人的實踐觀察也好,總的來…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