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18

  ..續本文上一頁,結果無一物不是藥。我們在這個世間,若用覺悟的心智、清淨的心智觀察,萬事萬物莫不是佛,你會深樂于一切佛法、愛護一切世間有情、利益世間有情。

  “于諸如來生處行故”,生如來家,與諸佛爲伴侶。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花,生如來家,轉妙*輪,與觀音勢至作伴侶,這是念佛人的特定果報,一些簡單法門的行持者很難有這樣的總持善巧。

  (103)雲何當得樂欲真法。知諸如來不生故。

  諸佛如來,實無成者與不成者,所以轉淨妙*輪,廣度有情。有情者,就是差別機類所生所滅、所建立的。“當得樂欲真法”,此“真”有實際利益啊,予衆生以真實功德。如果我們以谄曲心、虛假心交流,真實功德難以予人,于佛法就不能真實意樂。

  (104)雲何當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識故。

  “不懈慢”,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言。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慢心極易生起,稍得利益,即小視天下,小視師長,小視有情,這是最大的一個過失了。佛法在恭敬中修,在恭敬中行,在恭敬中成就。此恭敬,實際就是遠離懈慢的善巧。恭敬,就是把一切衆生當作善知識,遠離驕慢。而那些驕慢的人都是認爲自己是善知識,別人都應該向其學習,這樣的人很苦,苦也無涯,很容易厭倦、疲厭,很容易塵勞,很容易受苦報!

  “不懈慢”,最主要是“善承事知識”。我遇到不只一、兩個大家公認的有成就者,在共同交流時往往反過來勤奮地爲我做一些服務,或說承事,比如一些喇嘛爲我做一些承事的時候,我很感動,不是感動他做了什麼,而是從法則上看他在泯除自己的驕慢;我也遇到南傳的出家師父,比如說我依止的師長,反過來承事,用僧法,或者說象侍者一樣地對待你,那時讓人就只有一種感受,什麼感受呢?我們在受清淨的教誨。什麼教誨?就是遠離慢與懈怠。

  在我們漢地人中,稍修一點法,慢心就滋生,輕視于他人,輕視于師長,輕視于法則,多生谄曲。我遇到這樣一個事情,一個居士跟我接觸了幾天,第一天大禮拜,砰砰地磕頭。我說,菩薩你慢一點,有什麼慢慢說。他說,師父啊,我在很遠的地方聽到你的大名啊。等到第二天來了,就不磕大頭了,說,師父,我能坐一坐吧?我說能坐。第叁天來了,就說,法師,我算認識你了。我說,肯定認識了,因爲耳聞不如眼見嘛。這樣的事反而很有代表性。我周邊時常有這樣的法師,跟你習一點法了,開始是很尊重的,因爲有法可學啊,但慢慢就感到你這算什麼呢?又體弱多病,又這麼大煩惱,今天發脾氣、明天又罵人,即使磕頭,也是沒辦法了,谄曲心,不是恭敬。

  什麼是恭敬?師長者,永爲師長。什麼是師長呢?虔誠。並不是說這個人是你的師長啊,善知識們!虔誠者是真實功德所在。承事善知識,不是某人是善知識,是恭敬心是善知識,外面的依報業緣只是一個烘托罷了。藏傳佛教講四皈依,一直到成佛都是要四皈依的,在我們漢地不是。我也遇到過學了半天就要來教育我的,說你應該這麼那麼做,我說你不夠格,爲什麼?虔誠心不夠,其他的都夠。我可以向一切人學習,但你虔誠心不夠的時候,我不向你學習,你是汙染源了。希望大家能思維。般舟行法能夠免除這樣的過失。

  (105)雲何當得不染著。遊行一切世間故。

  在佛法中,無染無著是一個法則的清淨緣起,也就是舉心動念的依止,也是一個法則守護的德相。佛法本來不繁瑣,就在我們每一個舉心動念的現下,這在大乘教言下運用得十分純熟,而般舟行法更加直接、清晰地提出來所謂的“當下修”。常行道、當下修,也就是“般舟”這個名字翻譯的內涵,“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是其實質內容與功德成熟之相,所以,“不染著,遊行一切世間”,實在是般舟行法的每一時刻的緣起,而這每一世間,莫不是依不染著之無自性、性空而建立的世間,也就是說順緣得見無量刹土,順機遊化十方佛國。一切現緣中,若識其本質,皆不離諸佛殊勝妙嚴刹土,因爲貪嗔癡慢疑蒙蔽而延續種種濁世與惡世,所以說萬法不離一心啊。莫把它當成一個說教,應把它當作實踐法則的參照、依止,以及舉心動念中印契自心的真正教言,這樣事情就會變得比較簡單。

  (106)雲何當得願行具足。爲教化一切衆生故。

  般舟行法的傳播,在我們漢地是甚有淵源的,不論是教下、律宗、禅宗、淨土宗,乃至各方面的善知識,到一定證量之後,必行般舟一法,對此有大量文獻記載,我們是可以去深入考究的。當然,此法也是一切善惡、凡愚有情可以行持的法則,因爲在我們學習的這本《般舟叁昧經》中,一開始就表述出來這不單單是某一類有情的行法。

  行願具足,是教化衆生的前提。我們行般舟,若是行願不具足,利益世間也決定是無力的、無意義的。般舟行法,其“立一念,斷諸想”本身就具足一切行願,因爲“願行具足”是阿彌陀佛果德的實質內涵,也是阿彌陀佛願力回施的內涵,也是此法門成就法則的實質內涵。往往我們對一個法門,因爲不能抉擇其完整性、真實性、究竟性,所以不能是法平等地觀察,不能一法深入。這是現在人習法的一個比較大的困難,迷茫于種種法則之中,作種種徘徊觀望,往往不能去一法深入實踐,多是患得患失,這種疑慮心消耗了我們大量的生命、時間與智慧。

  具足願行利益世間,也就是爲了令衆生得以安樂,即所謂“但爲衆生得安樂,不爲自求”。不爲自求是佛法中的一個清晰要求。對世人凡夫心智來說,爲自求是常規的狀態,也即是人之常情。但恰恰是這個人之常情,令無量衆生生死輪回,無休無盡!所以,爲了教化有情、行願具足,這樣才能真正地貼和般舟一法、實踐般舟一法,這樣的善根成熟者才能深入般舟一法。若善根不成熟,于此法很難真正貼切地生起實踐的願望、學習的願望,乃至聽聞的機遇尚不可得。並不是這個法與我們有緣了,我們就把它說得很尊貴,實在是依佛法的智慧、依佛法的利益、依現緣來看,我們的機會的確是很珍貴、很難得、很稀有的,尤其是得遇佛法的機會,因爲在生死輪回的曠野中,遇到種種因緣不是難事,但在生死路途中遇到佛法、遇到修持學習佛法的機遇,實在是不易,實在是大善根、大因緣所催使!

  般舟一法的行持,若無願,是無力策勵、成就的,行與願是十分貼切地並行、共行的。若沒有這種協調,願沒有行的前導、行沒有願的前導,很難深入實踐。現在在般舟行法中,大家慢慢有一個認識了,我們要真正地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立廣大誓願,所謂不證叁昧、不親見佛,那是不能罷手的。這是一個誓願,若有如此善根成熟,則見佛聞法,其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他方佛土,其目的亦無外乎是爲了見佛聞法、親證菩提,以種種善巧證無生法忍,廣利世間,無所退墮。

  因爲我們在普通的凡情之位,很難去真正饒益有情,所以,從一地到一地,真正饒益有情者,唯佛與佛能說是利他者,一切菩薩所行、一切聲聞緣覺所行、一切凡聖有情所行,皆是自利增上,這不用懷疑。唯佛世尊究竟圓滿覺可以利他、産生真實的功德;聲聞緣覺菩薩是進趣圓滿,所以說是自利修持,在利他修持的機製中建立自利的逐漸完善、真正地完善,直至成就菩提;而凡夫之類,自害有余,自他二利尚不可聞,尚不可得,若不如是,就不能稱爲“凡”了。凡聖之別,在于自他二利得力與不得力,非是虛假言說,此處是實有利、實有害的。所以,在凡有情,多諸苦惱、顛倒,多諸見思惑,那些聖者、智者,多爲諸塵沙惑與無名惑所惑亂,雖是如是,但已脫離了種種煩惱逼迫,只是于圓滿覺純淨、純熟、趨于完善,乃至究竟。凡聖之別,我們不可不知,不可不思,不可不去觀察,若不如是,以平庸慢心智自诩、自以爲是,不能成就廣大真實善巧。有時我們會産生一些相似的善巧、相似的感知,而真正去教化、利益衆生,還是不得力的。

  在淨土法門中,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寶號的行持、傳播中,可以有意無意地自他二利,二利具足。那些有口無心者,可以饒益十方有情而不得自利;那些傳播“南無阿彌陀佛”殊勝寶號之時,守護自他二利之願的有情,可以在利他之時,回饋自利之真實,親證自他二利。諸佛如來圓滿自他二利的真實,所以唯有利他善巧,自利不可求,因爲本來具足,親證如是,無有任何的疑慮,無有任何“我”、我執、法執,一切惑亂已蕩滌已盡!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之時,是有意無意地可以自他二利、利益有情的,若作意中,若以佛願爲己命,如昙鸾法師所宣化,那我們在行法中甚爲得力,能迅速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與善巧。在念佛法門中,的確很容易體會到一些超常的、不可思議的法益現前。所謂“超常”,就是超出常倫所行,行普賢之德,依利他真實功德而安住自利真實。念佛之人決定是可以利他的,何以故呢?作佛使者,回施佛德,廣利人天,對此我們是能感覺得到、觀察得到的。

  在中國真正開放佛教的二十多年來,由于佛教的斷層,出現了許多“附佛外道”在世間擾亂于有情,爲什麼這樣呢?于菩提心絲毫不熏習,但依一些世間技巧作爲佛法,比如給人治個病、看個風水、預測個什麼,而橫行于世,蒙蔽有情,惑亂有情,要挾有情,乃至令衆生失心!多年來這在我們中國佛教中是十分廣泛的。作爲一個學佛人,我們不要昧失自己的菩提心,那就能延續自己的法身慧命;若不如是,很容易被一些所謂的技術問題所惑亂,被一些所謂的言辭、所謂的你認爲猛厲的東西所纏縛,那就會昧失自己的願望,昧失佛法的正行,我初到東北時遇到的出家師父就多是恐嚇此類有情,一開口就是你過去怎麼、現在怎麼、未來怎麼,因爲他有此技術,你無此技術,你的菩提心不堅固,就會動搖,如何動搖呢?生起畏懼心,而喪失自己對佛法的進趣。

  行般舟法,亦很容易被這一類東西,即陰境,所牽製,被粗啊、細啊、大啊、小啊、熱啊、寒啊等等,乃至…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