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18

  ..续本文上一页,结果无一物不是药。我们在这个世间,若用觉悟的心智、清净的心智观察,万事万物莫不是佛,你会深乐于一切佛法、爱护一切世间有情、利益世间有情。

  “于诸如来生处行故”,生如来家,与诸佛为伴侣。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花,生如来家,转妙*轮,与观音势至作伴侣,这是念佛人的特定果报,一些简单法门的行持者很难有这样的总持善巧。

  (103)云何当得乐欲真法。知诸如来不生故。

  诸佛如来,实无成者与不成者,所以转净妙*轮,广度有情。有情者,就是差别机类所生所灭、所建立的。“当得乐欲真法”,此“真”有实际利益啊,予众生以真实功德。如果我们以谄曲心、虚假心交流,真实功德难以予人,于佛法就不能真实意乐。

  (104)云何当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识故。

  “不懈慢”,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言。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慢心极易生起,稍得利益,即小视天下,小视师长,小视有情,这是最大的一个过失了。佛法在恭敬中修,在恭敬中行,在恭敬中成就。此恭敬,实际就是远离懈慢的善巧。恭敬,就是把一切众生当作善知识,远离骄慢。而那些骄慢的人都是认为自己是善知识,别人都应该向其学习,这样的人很苦,苦也无涯,很容易厌倦、疲厌,很容易尘劳,很容易受苦报!

  “不懈慢”,最主要是“善承事知识”。我遇到不只一、两个大家公认的有成就者,在共同交流时往往反过来勤奋地为我做一些服务,或说承事,比如一些喇嘛为我做一些承事的时候,我很感动,不是感动他做了什么,而是从法则上看他在泯除自己的骄慢;我也遇到南传的出家师父,比如说我依止的师长,反过来承事,用僧法,或者说象侍者一样地对待你,那时让人就只有一种感受,什么感受呢?我们在受清净的教诲。什么教诲?就是远离慢与懈怠。

  在我们汉地人中,稍修一点法,慢心就滋生,轻视于他人,轻视于师长,轻视于法则,多生谄曲。我遇到这样一个事情,一个居士跟我接触了几天,第一天大礼拜,砰砰地磕头。我说,菩萨你慢一点,有什么慢慢说。他说,师父啊,我在很远的地方听到你的大名啊。等到第二天来了,就不磕大头了,说,师父,我能坐一坐吧?我说能坐。第三天来了,就说,法师,我算认识你了。我说,肯定认识了,因为耳闻不如眼见嘛。这样的事反而很有代表性。我周边时常有这样的法师,跟你习一点法了,开始是很尊重的,因为有法可学啊,但慢慢就感到你这算什么呢?又体弱多病,又这么大烦恼,今天发脾气、明天又骂人,即使磕头,也是没办法了,谄曲心,不是恭敬。

  什么是恭敬?师长者,永为师长。什么是师长呢?虔诚。并不是说这个人是你的师长啊,善知识们!虔诚者是真实功德所在。承事善知识,不是某人是善知识,是恭敬心是善知识,外面的依报业缘只是一个烘托罢了。藏传佛教讲四皈依,一直到成佛都是要四皈依的,在我们汉地不是。我也遇到过学了半天就要来教育我的,说你应该这么那么做,我说你不够格,为什么?虔诚心不够,其他的都够。我可以向一切人学习,但你虔诚心不够的时候,我不向你学习,你是污染源了。希望大家能思维。般舟行法能够免除这样的过失。

  (105)云何当得不染著。游行一切世间故。

  在佛法中,无染无著是一个法则的清净缘起,也就是举心动念的依止,也是一个法则守护的德相。佛法本来不繁琐,就在我们每一个举心动念的现下,这在大乘教言下运用得十分纯熟,而般舟行法更加直接、清晰地提出来所谓的“当下修”。常行道、当下修,也就是“般舟”这个名字翻译的内涵,“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是其实质内容与功德成熟之相,所以,“不染著,游行一切世间”,实在是般舟行法的每一时刻的缘起,而这每一世间,莫不是依不染著之无自性、性空而建立的世间,也就是说顺缘得见无量刹土,顺机游化十方佛国。一切现缘中,若识其本质,皆不离诸佛殊胜妙严刹土,因为贪嗔痴慢疑蒙蔽而延续种种浊世与恶世,所以说万法不离一心啊。莫把它当成一个说教,应把它当作实践法则的参照、依止,以及举心动念中印契自心的真正教言,这样事情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106)云何当得愿行具足。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般舟行法的传播,在我们汉地是甚有渊源的,不论是教下、律宗、禅宗、净土宗,乃至各方面的善知识,到一定证量之后,必行般舟一法,对此有大量文献记载,我们是可以去深入考究的。当然,此法也是一切善恶、凡愚有情可以行持的法则,因为在我们学习的这本《般舟三昧经》中,一开始就表述出来这不单单是某一类有情的行法。

  行愿具足,是教化众生的前提。我们行般舟,若是行愿不具足,利益世间也决定是无力的、无意义的。般舟行法,其“立一念,断诸想”本身就具足一切行愿,因为“愿行具足”是阿弥陀佛果德的实质内涵,也是阿弥陀佛愿力回施的内涵,也是此法门成就法则的实质内涵。往往我们对一个法门,因为不能抉择其完整性、真实性、究竟性,所以不能是法平等地观察,不能一法深入。这是现在人习法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迷茫于种种法则之中,作种种徘徊观望,往往不能去一法深入实践,多是患得患失,这种疑虑心消耗了我们大量的生命、时间与智慧。

  具足愿行利益世间,也就是为了令众生得以安乐,即所谓“但为众生得安乐,不为自求”。不为自求是佛法中的一个清晰要求。对世人凡夫心智来说,为自求是常规的状态,也即是人之常情。但恰恰是这个人之常情,令无量众生生死轮回,无休无尽!所以,为了教化有情、行愿具足,这样才能真正地贴和般舟一法、实践般舟一法,这样的善根成熟者才能深入般舟一法。若善根不成熟,于此法很难真正贴切地生起实践的愿望、学习的愿望,乃至听闻的机遇尚不可得。并不是这个法与我们有缘了,我们就把它说得很尊贵,实在是依佛法的智慧、依佛法的利益、依现缘来看,我们的机会的确是很珍贵、很难得、很稀有的,尤其是得遇佛法的机会,因为在生死轮回的旷野中,遇到种种因缘不是难事,但在生死路途中遇到佛法、遇到修持学习佛法的机遇,实在是不易,实在是大善根、大因缘所催使!

  般舟一法的行持,若无愿,是无力策励、成就的,行与愿是十分贴切地并行、共行的。若没有这种协调,愿没有行的前导、行没有愿的前导,很难深入实践。现在在般舟行法中,大家慢慢有一个认识了,我们要真正地为度化一切众生而立广大誓愿,所谓不证三昧、不亲见佛,那是不能罢手的。这是一个誓愿,若有如此善根成熟,则见佛闻法,其实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他方佛土,其目的亦无外乎是为了见佛闻法、亲证菩提,以种种善巧证无生法忍,广利世间,无所退堕。

  因为我们在普通的凡情之位,很难去真正饶益有情,所以,从一地到一地,真正饶益有情者,唯佛与佛能说是利他者,一切菩萨所行、一切声闻缘觉所行、一切凡圣有情所行,皆是自利增上,这不用怀疑。唯佛世尊究竟圆满觉可以利他、产生真实的功德;声闻缘觉菩萨是进趣圆满,所以说是自利修持,在利他修持的机制中建立自利的逐渐完善、真正地完善,直至成就菩提;而凡夫之类,自害有余,自他二利尚不可闻,尚不可得,若不如是,就不能称为“凡”了。凡圣之别,在于自他二利得力与不得力,非是虚假言说,此处是实有利、实有害的。所以,在凡有情,多诸苦恼、颠倒,多诸见思惑,那些圣者、智者,多为诸尘沙惑与无名惑所惑乱,虽是如是,但已脱离了种种烦恼逼迫,只是于圆满觉纯净、纯熟、趋于完善,乃至究竟。凡圣之别,我们不可不知,不可不思,不可不去观察,若不如是,以平庸慢心智自诩、自以为是,不能成就广大真实善巧。有时我们会产生一些相似的善巧、相似的感知,而真正去教化、利益众生,还是不得力的。

  在净土法门中,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宝号的行持、传播中,可以有意无意地自他二利,二利具足。那些有口无心者,可以饶益十方有情而不得自利;那些传播“南无阿弥陀佛”殊胜宝号之时,守护自他二利之愿的有情,可以在利他之时,回馈自利之真实,亲证自他二利。诸佛如来圆满自他二利的真实,所以唯有利他善巧,自利不可求,因为本来具足,亲证如是,无有任何的疑虑,无有任何“我”、我执、法执,一切惑乱已荡涤已尽!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是有意无意地可以自他二利、利益有情的,若作意中,若以佛愿为己命,如昙鸾法师所宣化,那我们在行法中甚为得力,能迅速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与善巧。在念佛法门中,的确很容易体会到一些超常的、不可思议的法益现前。所谓“超常”,就是超出常伦所行,行普贤之德,依利他真实功德而安住自利真实。念佛之人决定是可以利他的,何以故呢?作佛使者,回施佛德,广利人天,对此我们是能感觉得到、观察得到的。

  在中国真正开放佛教的二十多年来,由于佛教的断层,出现了许多“附佛外道”在世间扰乱于有情,为什么这样呢?于菩提心丝毫不熏习,但依一些世间技巧作为佛法,比如给人治个病、看个风水、预测个什么,而横行于世,蒙蔽有情,惑乱有情,要挟有情,乃至令众生失心!多年来这在我们中国佛教中是十分广泛的。作为一个学佛人,我们不要昧失自己的菩提心,那就能延续自己的法身慧命;若不如是,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技术问题所惑乱,被一些所谓的言辞、所谓的你认为猛厉的东西所缠缚,那就会昧失自己的愿望,昧失佛法的正行,我初到东北时遇到的出家师父就多是恐吓此类有情,一开口就是你过去怎么、现在怎么、未来怎么,因为他有此技术,你无此技术,你的菩提心不坚固,就会动摇,如何动摇呢?生起畏惧心,而丧失自己对佛法的进趣。

  行般舟法,亦很容易被这一类东西,即阴境,所牵制,被粗啊、细啊、大啊、小啊、热啊、寒啊等等,乃至…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