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19

  ..续本文上一页幻视、幻听、幻觉,幻受及种种境相所欺辱。行般舟是为了见佛闻法,若见到这类有情,我们但以佛功德回施,那就度脱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而无所畏惧!若不如是,我们于菩提道业上无法真正进趣,很快就会被杂缘所侵夺。常年以来,隔不了十天半月就有人,尤其是大夫对我说,哎哟,你有什么什么问题。我说我不知道,这个色身不属于你大夫,也不属于我,它要按照它的一个法则、一个因缘,跟你说的没关系。因为若是轻从这些事情了,我们的心智就会昧失在一个现缘的境界之中、现缘的量之中,而无益于佛法进趣。因为经常听别人说这个那个,我也习惯了,但现在的学佛者,若是菩提心智、行法心智不清晰,三两句话就把你给缠缚住了,我遇到不少出家师父就是被人几句话套定了,一生也走不出来!

  真正作一个学佛人,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路子呢?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无惧于此,无畏于此!若不如是,则会落入一个甚可怜的境地,也就是被现前的阴境、言辞、事相、困难,乃至说是一个业相所逼迫、蒙蔽,这样你与无上菩提无份啊,堕入一个现缘的沼泽地,其中处处都是大坑,这坑有多深呢?只要随顺它,你就永远没有出离的边际!那我们作为学佛人,应如何来面对这些事情呢?我感到发心最为重要,发心是为首要,认识这个所谓的“出离心”最为重要。出离心,在一切言辞、境色、对待中一路走出,决定无染,所以说“当得不染著,游行一切世间”,若不然,把你安排到一个世界,不令你出,把你安排在一个法界中,令你困惑,那你游历十方刹土就不得自在。

  去年,也是一个有通力的大夫来给我说,哎呀!你这个身体怎样怎样,你这个样子怎样怎样,好坏都有。我说,这个“怎样”是你眼目中的人、你眼目中的量、你眼目中的事相。就如“万法唯识”教言中说,鱼见河水就是房舍,人见河水可以洗涤饮用,修罗见水拿起来就可以打仗,天人见水就是琉璃宝地,饿鬼见水就是火焰。所以,那是他眼目中的慈法,若我随着这个缘走,那就是随着他的业力走了,那我不名慈法,而是业流言下之慈法,如此而已!所以我们学佛人啊,不要昧于言说,不要昧于现量,不要昧于因缘,不要昧于境相,不要昧于现前种种的杂缘,而要干什么呢?发无上菩提心。至少出离心要得见,即于一切对待心智中莫有染著,平等观察,不要取它,也不要舍它,跟你没关系,只是众生见份罢了。一些有“名堂”的人会说,你看看,跟你说你还不服气。我说,我从来不服气这个,服气这个我就不出家了!我不听你这一套,听这一套,我是个废物!因为我是个学佛者,我是自知者,我是依佛教而行持者。对于这一点,诸位善知识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认知。

  (107)云何当得珊瑚之相。得诸相故。

  “珊瑚之相”,珊瑚是七宝中一宝,有白珊瑚、黄珊瑚、红珊瑚、紫珊瑚……珊瑚的相貌真是参差不齐的,但大多是白珊瑚。因为珊瑚是在深海底,在古代采集很不容易,现在有潜艇了,大量的珊瑚都被采发出来,但彩色珊瑚,如红珊瑚,还是很少的。

  “得诸相”,就是所谓的珍宝心智,这里是喻说,因为种种相中本是法宝,种种相中本是善巧,种种相中本无所得,种种相中本来可用可取。取者无染,自得方便;染者必然负重,负重就会造成新的业流。所谓业流,即是染著的业流。用者不染,得以方便,就如我们拿手电照路,晚上带着就行了,如果有电灯的时候,可以不用它了,如果太阳出来,也不需要带手电,但染著的人认为“我需要用手电”,于是时时刻刻都要背着这个东西。如果什么都这样带,一个东西、一个东西地负背在身上,带得久了,人就被东西拖跨了,业力亦复如是。

  (108)云何当得如虚空。一切法无得相故。

  前面说“得诸相”,以珊瑚作法宝喻,令般舟行法之有情得以安住于诸稳定相续、业相续。此处说“无得相”、“如虚空”者,是于种种稳定相续中无所牵挂,无所得,因为在种种延续中轻安引发,乃至种种法益现前,若染著轻安,人必堕落,故以无所染进趣无上大利,说于诸法无所染。

  我们在走般舟的时候,若染著于轻安相,人会堕落;若染著于光明相、庄严相,都会出现问题;乃至染著于佛相,也会出问题。你说,念“南无阿弥陀佛”,走来走去,以求见佛,那是不是染著相呢?非是!因为于不见之相无所染啊。你没有相见,何以染呢?不要自欺啊,就如人对着虚空说:“我不爱财”,当这个财产堆到你面前、属于你了,你不染著,那才是真正的不爱财。行法亦复如是,真正得到法的利益了,你不染著,那才是真不染著。事情现前而无染无著,才是真实功德,当我们贫瘠、无一物所有时,你说自己不爱这个、不贪那个,那是自欺之语。

  所以,经文此处是前后相承之语句,前面“得如珊瑚,得诸相故”,就是在种种珍宝法中享受种种清晰的受用、轻安的受用、庄严的受用,乃至断除烦恼的受用,此受用实不可染,实不可得,即是后面所谓的“当得如虚空,一切法无得相故”。诸法因缘生,法性本空,一切众生应明了此处,若不知法空、性空,诸因缘必然受阻,所以,性空缘起是为观察善巧。知诸法,一定知性空;知性空者,诸法本质相一定得见得用。所以,法无所得,法性本空,生种种法,法实无生。若不如是善巧观察世间与出世间法则,我们就会昧失在所谓的无法、有法之中,无法者,无所依从;有法者,以为实有所得,都会丧失广大功德利益。

  (109)云何当得如菩萨。不断佛种故。

  “不断佛种”,即入佛种姓、信顺佛教者。信忍、顺忍相得相彰之时,成就如来种姓。我们在学习佛法中,不入如来种姓,那就是外道,是名字学佛。

  在阿弥陀佛殊胜教言中,闻说“南无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之钝根有情,皆得二种忍[12],即菩萨法忍,也就是入如来种姓。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汉地,不论内、外道,学佛的人都很多,许多有情不自觉地都在学佛,不见得要挂上佛教徒的名字,何以故?如来种姓的加持。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在不断地催熟众生的心智,令其在二忍中得以成就,一般听一次、两次,种子已种下,但不成熟,所以行般舟能令佛种不断。在佛教的修行中,续佛慧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行般舟,就能令佛种不断,因为此名号功德在于此,实质内涵在于此,此处你不用担忧。很多人会担忧这个菩萨怎么不好好学佛呢?那个人怎么不好好学佛呢?你好好念“南无阿弥陀佛”,清净平等地回向,不需要顾虑,对众生放心故,对佛陀放心,对佛的愿力放心,对你行持这个法的回施、无保无留的回施彻底放心!

  (110)云何当得不休息。行诸菩萨道未曾远离大乘故。

  般舟一法,的确是广大载负、平等载负,无遮的载负!学习净土,比较难做到的是什么呢?没有怨对;比较难做到的是什么呢?没有取舍;比较难做到的是什么呢?不舍一切苦恼罪恶有情;比较难做到的是什么呢?平等载负一切;比较难做到的是什么呢?这样说,也这样做。比较难,何以故?众生的取舍、爱憎分别心十分清晰、十分猛厉、十分纯熟,而平等的心、不取舍的心、广大饶益的心、爱乐饶益苦难有情的心,反而比较生疏、遥远,甚不得力,勤苦培养而不能生信,往往培养一段时间,一遇到违缘了,就想要舍这个法,感觉忍受不了,尤其是对“不舍一切苦恼有情,平等回施,安住无疑”,这是此法最难认识的地方。

  就如我们在走般舟的时候,困来了,苦来了,难缘来了,违缘来了,即恶境相来了,都是一切苦恼有情所幻现、所演幻出来的境相,你唯一的因缘实在就是回施利益它,令其安乐。如何做呢?就是不排斥,也不随它,清净地念佛,一路走去,这样的行持未曾远离大乘。所谓“不休息”者,就是在此种种困难、因缘面前无所畏惧。在我出家接触净土的十来年中,此处是让人退堕最多的地方,对于伤害你的人、不断伤害你的人、污辱你的人、诋毁你人格的人,你感觉要去利他、作一个不舍念佛回施给他的心,开始是很难生起的,往往于利他份作回避,心想对方不受恶报就行了,感觉这就是祝福了,而希望对方善巧、成就,甚至比自己成就得早、利益功德更大、更殊胜、更真实、更迅速,这样的愿望很难培养!因为凡夫心种姓如是啊,即爱憎分明、是非分明、取舍分明,而这个分明带来的只是种种困惑,什么困惑呢?狭隘、自利、小乘心,或说寂灭心、或说一种厌离心。

  这段文字提示我们:如菩萨一样不休息。凡夫心总需要休息,尤其是有对待的心智生起、对待的业相生起时,就想回避,不愿意再接触它,感觉到太累、太苦、太无意义。实际不是的。诸佛如来在此勤奋不舍,常行不舍,旷劫以来不舍我等!我等的确皆是谤法、疑法之有情,或说畏于佛法之有情,或说破灭丧失佛法之有情,若不然,我们不会生在佛前佛后,堕入八难啊,此处你不能过份自尊。而念佛法门,尤其行般舟,是无有休息、未离大乘。所谓“菩萨道”,此道不可须臾离也,也无所从离,无所从离故,是为菩萨道,不休息故,是为菩萨道,常行道故,所以“不舍一切众生,不舍一切行愿”。这句话十分容易说,但做起来,若是随佛愿、随佛智、随佛行,那是很欢喜、很喜悦、很不可思议的利益;若是随自己的业力,随自己的分别执着的心智,就十分痛苦,十分难受,十分不相应!我们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诸佛甚深功德,令其迅速成就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你把你的法则利益回施给一切现前有缘,若顺缘,若恶缘,都如是平等回施,那真是常行道者、道业不舍者,是菩萨行。此话甚易说,而凡夫心智需要有一定忍受的量,需要有一定自我的努力、坚持与鼓励,或者说随顺。

  我们都知道,大乘教言中是欲度一切众生,成就菩提。若愿“一切众生先我成佛”,这是个大乘的猛…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