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誓愿;若愿“与一切众生同成佛”,这是一个随顺心愿;若“我先成佛,后度众生”,这是大乘的软心菩萨心愿。此三类心愿中,令一切众生先我成佛,这是猛利心所致,这样你会爱乐、尊重面前一切亲缘、疏缘、种种因缘,你会真正地尊重、爱护它,何以故呢?一切众生先你成佛故,也就是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唯有我是凡夫啊。昨天有个小伙子,在我们见面时,他痛哭流涕,他说今天真知道一切众生是佛菩萨,真是应该尊重一切机会了。当时的确大家都很感动,很多人都掉泪了,因为这个小伙子没有学过佛,刚刚接触过佛教,产生这种心理状态,很感动人,他说的是一个诚恳的、感激的话,当他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那种心灵的舒展与安乐,那种广大、平和与真实的触动,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这是真正的大乘猛利心,大家都是为我来示现种种恶相、善相、胜相、弱相的,干什么?欲令使我出离!我们念“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大乘波罗蜜门教言,彻观一切众生如幻,一切善恶众生如幻,一切凡圣如幻,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得失,毕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时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同生同西”,以文殊之智透视观察一切幻缘毕不可得。此处是“度尽众生,方成佛道”,即所谓大乘心,度尽一切众生,无有休息。在般舟行法中,亦复如是,不休息是一个行法法则,不能有休息的自我提示,通常行般舟的人在此处心有畏惧,说本来就够累了,再不休息还行吗?其实行法得以真正休息,不休息中真正地休息了,何以故?于法得自在、得自主于无染无著真休息中,一时摒舍众生的染著休息、对待休息,而常行于道业!
(111)云何当得著大铠甲。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故。
“广大戒”,因为在般舟行法中,誓愿是第一位的,欲见佛的一期念、饶益有情等,都是依大誓愿建立。大誓愿者,是大戒,是大孝顺。大孝顺者,孝顺之至道,是为戒。所以,随顺者,是戒;大随顺者,是戒!此戒是广大戒、清净戒、真实戒,虽然无言说,是略戒,略者,假以简单之言说,囊括一切利他之善巧、利他之心智、利他之抉择,在戒中决定住,就是以利众生为决定住,以随顺诸法胜功德为决定住,以赞顺、孝顺诸佛菩萨圣者及一切有情为决定住,也就是所谓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言说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实践此法则中,我们应该细细地观察自己与此言说相应与否。实际上,誓愿的守护,能保护我们在行法中不受变异的伤害,不受变异因缘的侵夺。若我们在学习、实践般舟法中,能真正地生起这种无所退堕、究竟安住、不受伤害之心,随顺利益世间,随顺诸佛甚深功德,随顺阿弥陀佛广大誓愿,在利益众生这一广大誓愿中做一随顺抉择、安住,那是行法最大的一个动力,也是一个悲智的双修,也是真实的功德所在!
行法人的心理机制千差万别,我可能看过几百篇发愿文了,差异十分大,有简洁的人,有复杂的人,有自利的人,有说利他的人,有疑法的人,有胜法的人,乃至有求感应的人、求出离的人、求财富的人、求大威德的人、求善巧的人、求制约于人的人、求利益人的人、求更加有社会福报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发愿文都有,但是有一点:这一百二十二个“云何”,实在是般舟的真实功德利益!
般舟一法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王舍城竹林精舍所宣化,聚集成经典后,隋唐期间翻译到中国,一直传播到现在。当然有很多人疑此法、谤此法,世尊为了呵护此类人,提前就说出来:莫谤于此法,而受于大苦报,而受于恶性轮回[13]。就在我们这个团体中,也有诽谤此法的,说这是假的,是不正法、邪法,坐在这里侍机地做一些不相应的事情,我感到这是不合适、不公道、无意义的。对你自己来说不公道,因为我们在疑一个法则、谤一个法则的情况下,对自己是不公道的。宁愿放弃,也不愿意疑谤于它,疑谤会使我们自己受到很多伤害,就如同用鸡蛋碰卵石一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此,世尊在这个经典上是有所授记的,后面会提到。但在社会上,直接诃骂、诋毁此经典,诋毁此行法的,会是很猛厉,就如经典中记载的一样。在我们现前住众中,我感觉这样做对你自身是不公道、不合适的,若有这样的人,应该当即忏悔,若不如是,应当即舍离此处,可以在其他法则中去行持,也不至于谤法,也不至于受到伤害。因为这是一个般舟道场,你若疑毁此法则,或迅速忏悔,或迅速离开,这两个方法都是可以的,是有利的,是公道的,是相应的。我们在一个道场行持一个法则,是有意义的,赞叹一个法则,是有意义的,而疑毁一个法则,是你的疑心、谤心生起来了,不仅得不到佛法利益,还会伤害自己的,尤其在这样的道场中是不合适的,惑乱大众、毁灭道场这个过失,不要说是谁能救渡了,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也是不舍一切有情,不伤害一切有情,因为你可以说自己与这个法无缘,这样基本上就不谤法、不疑毁法了,就不会去产生过失。也是为了这类有情不受到伤害,在此借助这个学佛、学法的机会,郑重地提出,希望大家善思维自己的因缘,不要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广大戒中决定住”,实际就是孝顺为至道。若建立誓愿,若随顺誓愿,我们都应该于法随顺,随顺中就会有戒、戒德,就会护持我们所行的法则。世尊在经典中讲,戒在什地方?在于孝。孝为至道,而什么是孝?孝者为戒,孝顺为戒[14]。这不是奴役我们,它本身就可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利益。但这个时代中,人心容易逆反,所谓多乱以性戒、以下犯上。此“上”者,不是上下的上,是应恭敬处、应守护处、应爱乐处、应随顺处,如果去诋毁、动摇、撞击此处,那就产生伤害了。所以,孝顺为至道,中国人特别讲孝,但现在世间有情多不喜于孝道,多行于乖逆之行,说话没有好听的,做事没有顺当的,结果就苦啊。所以,随顺之乐、守戒之乐能得以法之安乐;孝敬之乐能得以庇护之乐。
行般舟亦复如是。若是用对抗心、不随顺心去行持般舟法,那是很难行的。一般真正走般舟的人都很调柔,凡是不调柔,都是习气上的不调柔,所有延续在走般舟人身上的不调柔,都是在行般舟之后,把行般舟的力量放在业习上了,才产生了不调柔的强大势力,实际例子都是有的。但若是一直随顺般舟行法的人,都是很调柔的,那就是在这种所谓的“广大戒”中得安乐,就是普利世间,随顺佛愿,随顺悲智,随顺方便,随顺有情,予以安乐,此心智是必然建立的,因为在佛的愿力加被下,在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加被下,在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通力加被下,养育了我们的心灵、道德。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这个音声功德、佛陀的誓愿就在养育着我们的感知,加被着我们自性成熟表现的过程。那些自大骄慢的人在这里也会被逐渐地打磨出来,令自己的骄慢与自大消融,何以故呢?般舟走一段就知道自己的自大是无力、无意义的。越是自大的人,在走般舟中很快就可以调整过来,但主要是自大的人不愿意走般舟,因为什么呢?不屑故,一个是我不吃苦了,一个是我不能吃苦,不吃苦是慢心,不能吃苦是畏惧心,这样的人必然会自大,所以世尊对闻而不行此法者,后面会有言说。
(112)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
诸佛如来有十力、十八不共、四无畏,是诸佛如来与众生不共之法。“灌顶位”,是印度的一个特定法则,过去予以王位时,用四大海水来作灌顶仪式,以象征尊贵,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王位接授过程中还是要灌顶的,如西哈努克把王位传给其王子时,也拿了一坛水给他灌顶。灌顶,是住于法位。位者,就是有所成就、摄化力的意思。
在般舟行法中,的确可以令众生入无畏心智,安慰世间,无所挂碍,得种种不可思议善巧力,非是一般修法的自力所能成熟的。般舟法有十分不共的教言,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立者说法,闻者听法,听法后进趣于亲证自性,无所畏惧,抉择于无生法忍,这实在是在我们现世行法之中很难得的法则!这样的法则尚是对未断欲凡夫而讲的,也就是说,此三昧修法是凡夫有份的。以常规说,现世之人虽有能见十方诸佛的,但凡夫不可见,何以故?未净欲故。我们可以查很多经典、很多法,若是想见本尊,那是甚难的,需要很多加行修持才能成熟,但在净土一法中不是这样,现下直趣,三昧亲证的善巧皆是于当下。此“当下”,若见若不见,清净守护。所以,见者当问,问者即答,答者即知,知什么呢?犹如灌顶。此灌顶,是佛亲自灌顶,是亲临诸佛前灌顶,是“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所谓“所赞灌顶”,就是亲予以法的真实,令汝住不退转。这个法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现前大众中,有没有这样受诸佛灌顶的呢?实际这真不是难事,就在于我们在这个法则上勤于行持否?真正信心决定否?真正对爱乐、无疑实践否?难易不在于法则,难易是发心的根本所在啊,若发心难,行法就难;若发心易,行法就易。你说自己感觉易就行了吗?不是。你发心愈究竟、愈彻底、愈纯净、愈单一,就得所谓之易。易者,愈直接故,愈了达故,愈彻底故,愈真实故。所以,法无难易啊,凡圣的评判也没有什么难易之说,只是我们设置的自我障碍太多。
“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此般舟法,为十方诸佛之父,产生大功德威力相,摄八地菩萨事,即一生决得不退转。所以,这样的法是不允许人诽谤的,实际不是不允许,是怕你受伤害,实际也没有什么怕,你也没什么可诽谤,只是自己受伤害罢了,这一定要注意!对这一类法则,往往那些未有行持成就者、未有进趣者,以自己的业力、以自己的量去思维,就会诽谤。谤者,会蒙昧自己的善根,散坏自己的善业,乃至惑乱清净行法者、发心者,这个过失就很难透视了。我们…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