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誓願;若願“與一切衆生同成佛”,這是一個隨順心願;若“我先成佛,後度衆生”,這是大乘的軟心菩薩心願。此叁類心願中,令一切衆生先我成佛,這是猛利心所致,這樣你會愛樂、尊重面前一切親緣、疏緣、種種因緣,你會真正地尊重、愛護它,何以故呢?一切衆生先你成佛故,也就是一切衆生皆是佛菩薩,唯有我是凡夫啊。昨天有個小夥子,在我們見面時,他痛哭流涕,他說今天真知道一切衆生是佛菩薩,真是應該尊重一切機會了。當時的確大家都很感動,很多人都掉淚了,因爲這個小夥子沒有學過佛,剛剛接觸過佛教,産生這種心理狀態,很感動人,他說的是一個誠懇的、感激的話,當他感覺到這一點的時候,那種心靈的舒展與安樂,那種廣大、平和與真實的觸動,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別人。這是真正的大乘猛利心,大家都是爲我來示現種種惡相、善相、勝相、弱相的,幹什麼?欲令使我出離!我們念“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是大乘波羅蜜門教言,徹觀一切衆生如幻,一切善惡衆生如幻,一切凡聖如幻,一切法畢竟空,無所得失,畢竟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時成就!這就是所謂的“同生同西”,以文殊之智透視觀察一切幻緣畢不可得。此處是“度盡衆生,方成佛道”,即所謂大乘心,度盡一切衆生,無有休息。在般舟行法中,亦複如是,不休息是一個行法法則,不能有休息的自我提示,通常行般舟的人在此處心有畏懼,說本來就夠累了,再不休息還行嗎?其實行法得以真正休息,不休息中真正地休息了,何以故?于法得自在、得自主于無染無著真休息中,一時摒舍衆生的染著休息、對待休息,而常行于道業!
(111)雲何當得著大铠甲。諸佛廣大戒中決定住故。
“廣大戒”,因爲在般舟行法中,誓願是第一位的,欲見佛的一期念、饒益有情等,都是依大誓願建立。大誓願者,是大戒,是大孝順。大孝順者,孝順之至道,是爲戒。所以,隨順者,是戒;大隨順者,是戒!此戒是廣大戒、清淨戒、真實戒,雖然無言說,是略戒,略者,假以簡單之言說,囊括一切利他之善巧、利他之心智、利他之抉擇,在戒中決定住,就是以利衆生爲決定住,以隨順諸法勝功德爲決定住,以贊順、孝順諸佛菩薩聖者及一切有情爲決定住,也就是所謂的“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這個言說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實踐此法則中,我們應該細細地觀察自己與此言說相應與否。實際上,誓願的守護,能保護我們在行法中不受變異的傷害,不受變異因緣的侵奪。若我們在學習、實踐般舟法中,能真正地生起這種無所退墮、究竟安住、不受傷害之心,隨順利益世間,隨順諸佛甚深功德,隨順阿彌陀佛廣大誓願,在利益衆生這一廣大誓願中做一隨順抉擇、安住,那是行法最大的一個動力,也是一個悲智的雙修,也是真實的功德所在!
行法人的心理機製千差萬別,我可能看過幾百篇發願文了,差異十分大,有簡潔的人,有複雜的人,有自利的人,有說利他的人,有疑法的人,有勝法的人,乃至有求感應的人、求出離的人、求財富的人、求大威德的人、求善巧的人、求製約于人的人、求利益人的人、求更加有社會福報的人,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發願文都有,但是有一點:這一百二十二個“雲何”,實在是般舟的真實功德利益!
般舟一法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王舍城竹林精舍所宣化,聚集成經典後,隋唐期間翻譯到中國,一直傳播到現在。當然有很多人疑此法、謗此法,世尊爲了呵護此類人,提前就說出來:莫謗于此法,而受于大苦報,而受于惡性輪回[13]。就在我們這個團體中,也有誹謗此法的,說這是假的,是不正法、邪法,坐在這裏侍機地做一些不相應的事情,我感到這是不合適、不公道、無意義的。對你自己來說不公道,因爲我們在疑一個法則、謗一個法則的情況下,對自己是不公道的。甯願放棄,也不願意疑謗于它,疑謗會使我們自己受到很多傷害,就如同用雞蛋碰卵石一樣,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對此,世尊在這個經典上是有所授記的,後面會提到。但在社會上,直接诃罵、诋毀此經典,诋毀此行法的,會是很猛厲,就如經典中記載的一樣。在我們現前住衆中,我感覺這樣做對你自身是不公道、不合適的,若有這樣的人,應該當即忏悔,若不如是,應當即舍離此處,可以在其他法則中去行持,也不至于謗法,也不至于受到傷害。因爲這是一個般舟道場,你若疑毀此法則,或迅速忏悔,或迅速離開,這兩個方法都是可以的,是有利的,是公道的,是相應的。我們在一個道場行持一個法則,是有意義的,贊歎一個法則,是有意義的,而疑毀一個法則,是你的疑心、謗心生起來了,不僅得不到佛法利益,還會傷害自己的,尤其在這樣的道場中是不合適的,惑亂大衆、毀滅道場這個過失,不要說是誰能救渡了,自己都不會原諒自己的。爲什麼這樣說呢?這也是不舍一切有情,不傷害一切有情,因爲你可以說自己與這個法無緣,這樣基本上就不謗法、不疑毀法了,就不會去産生過失。也是爲了這類有情不受到傷害,在此借助這個學佛、學法的機會,鄭重地提出,希望大家善思維自己的因緣,不要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廣大戒中決定住”,實際就是孝順爲至道。若建立誓願,若隨順誓願,我們都應該于法隨順,隨順中就會有戒、戒德,就會護持我們所行的法則。世尊在經典中講,戒在什地方?在于孝。孝爲至道,而什麼是孝?孝者爲戒,孝順爲戒[14]。這不是奴役我們,它本身就可以保護我們,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利益。但這個時代中,人心容易逆反,所謂多亂以性戒、以下犯上。此“上”者,不是上下的上,是應恭敬處、應守護處、應愛樂處、應隨順處,如果去诋毀、動搖、撞擊此處,那就産生傷害了。所以,孝順爲至道,中國人特別講孝,但現在世間有情多不喜于孝道,多行于乖逆之行,說話沒有好聽的,做事沒有順當的,結果就苦啊。所以,隨順之樂、守戒之樂能得以法之安樂;孝敬之樂能得以庇護之樂。
行般舟亦複如是。若是用對抗心、不隨順心去行持般舟法,那是很難行的。一般真正走般舟的人都很調柔,凡是不調柔,都是習氣上的不調柔,所有延續在走般舟人身上的不調柔,都是在行般舟之後,把行般舟的力量放在業習上了,才産生了不調柔的強大勢力,實際例子都是有的。但若是一直隨順般舟行法的人,都是很調柔的,那就是在這種所謂的“廣大戒”中得安樂,就是普利世間,隨順佛願,隨順悲智,隨順方便,隨順有情,予以安樂,此心智是必然建立的,因爲在佛的願力加被下,在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加被下,在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通力加被下,養育了我們的心靈、道德。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音聲功德、佛陀的誓願就在養育著我們的感知,加被著我們自性成熟表現的過程。那些自大驕慢的人在這裏也會被逐漸地打磨出來,令自己的驕慢與自大消融,何以故呢?般舟走一段就知道自己的自大是無力、無意義的。越是自大的人,在走般舟中很快就可以調整過來,但主要是自大的人不願意走般舟,因爲什麼呢?不屑故,一個是我不吃苦了,一個是我不能吃苦,不吃苦是慢心,不能吃苦是畏懼心,這樣的人必然會自大,所以世尊對聞而不行此法者,後面會有言說。
(112)雲何當得一切諸佛所贊灌頂。住于諸如來十力地中故。
諸佛如來有十力、十八不共、四無畏,是諸佛如來與衆生不共之法。“灌頂位”,是印度的一個特定法則,過去予以王位時,用四大海水來作灌頂儀式,以象征尊貴,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王位接授過程中還是要灌頂的,如西哈努克把王位傳給其王子時,也拿了一壇水給他灌頂。灌頂,是住于法位。位者,就是有所成就、攝化力的意思。
在般舟行法中,的確可以令衆生入無畏心智,安慰世間,無所挂礙,得種種不可思議善巧力,非是一般修法的自力所能成熟的。般舟法有十分不共的教言,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立者說法,聞者聽法,聽法後進趣于親證自性,無所畏懼,抉擇于無生法忍,這實在是在我們現世行法之中很難得的法則!這樣的法則尚是對未斷欲凡夫而講的,也就是說,此叁昧修法是凡夫有份的。以常規說,現世之人雖有能見十方諸佛的,但凡夫不可見,何以故?未淨欲故。我們可以查很多經典、很多法,若是想見本尊,那是甚難的,需要很多加行修持才能成熟,但在淨土一法中不是這樣,現下直趣,叁昧親證的善巧皆是于當下。此“當下”,若見若不見,清淨守護。所以,見者當問,問者即答,答者即知,知什麼呢?猶如灌頂。此灌頂,是佛親自灌頂,是親臨諸佛前灌頂,是“得一切諸佛所贊灌頂”,所謂“所贊灌頂”,就是親予以法的真實,令汝住不退轉。這個法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現前大衆中,有沒有這樣受諸佛灌頂的呢?實際這真不是難事,就在于我們在這個法則上勤于行持否?真正信心決定否?真正對愛樂、無疑實踐否?難易不在于法則,難易是發心的根本所在啊,若發心難,行法就難;若發心易,行法就易。你說自己感覺易就行了嗎?不是。你發心愈究竟、愈徹底、愈純淨、愈單一,就得所謂之易。易者,愈直接故,愈了達故,愈徹底故,愈真實故。所以,法無難易啊,凡聖的評判也沒有什麼難易之說,只是我們設置的自我障礙太多。
“住于諸如來十力地中故”,此般舟法,爲十方諸佛之父,産生大功德威力相,攝八地菩薩事,即一生決得不退轉。所以,這樣的法是不允許人誹謗的,實際不是不允許,是怕你受傷害,實際也沒有什麼怕,你也沒什麼可誹謗,只是自己受傷害罷了,這一定要注意!對這一類法則,往往那些未有行持成就者、未有進趣者,以自己的業力、以自己的量去思維,就會誹謗。謗者,會蒙昧自己的善根,散壞自己的善業,乃至惑亂清淨行法者、發心者,這個過失就很難透視了。我們…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