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漢地人現在于謗法、毀法沒有畏懼,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人不敢,連舍法罪都不敢,他們對法的認知、交流很謹慎,尤其是在清晰地傳播、實踐法則上。對此我們應該注意。有些人是熱惱了、煩惱了,說一些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話,對他人實在是沒有什麼,你也傷害不著他人,但容易造成他人一時的疑惑,動搖他人行法一時的因緣,就根本來說是不能傷害他人的,但現緣中,你可苦了自己,一定會很苦的。在此提出來,還希望大家愛護自己。
(113)雲何當一切所想。通達一切諸法行故。
諸位善知識,在行法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想法很清晰。以前,我在一個地方住的時候,在“一切想”上與法相應的機製中,說了四件事情,我說這是我想象的事情,結果我不說,大家看就對了。其實這些事情是早都有結果的,因爲什麼?沒有做之前,先想了一下,想了以後,把它設置了,就仍到一邊了,結果走了一圈後,這四個事情就一個一個成熟了。想法與事實爲什麼會相應呢?這裏最重要的是“一切所想”之“想”是什麼?若如實地透達前後際無別,就能形成“一切法行”與“想”同等之力。
那麼你能否把這些“想”與法行相應呢?莫要畏懼,若要相應,你要有一定的透視力,即透視前後際的不相隔離,所謂“一念爲叁世”、“叁世爲一念”、“一念爲叁際”,此“際”實在是無際。一般我們在這裏産生不了真實的抉擇,而說“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是什麼樣啊?你說:“你現在能不能把這個地方想成個什麼樣呢”?不是,我才不需要想。在八年前,我給大家講放光寺現在五個地方[15]的建築的時候,沒人不恥笑的,說你是神經病吧?因爲以前放光寺就巴掌大的地方,還到處都是荊棘,現在這五個地方可不是我建的。這不是故意誇張一個東西,最早放光寺的住衆都是知道的,談過這個事情,但大家不會生信,認爲它是不相應的,是沒有意義的想法。若要想法與法行相應,怎麼來想呢?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個凡夫修法機製。我們凡夫腦袋就是愛想啊,不停地想,但大部分是妄想,不與法相應,不與法行相應。有人是黑暗想、顛倒想、愚癡想、自大想、欺人想、慢他想,這個想,最後肯定是沒有意義的。有個菩薩給我算了一卦,說,哎呀,你下半年怎麼樣怎麼樣。我說,你若算得准了,今天下午我就背包回家,佛法跟我沒關系了。爲什麼呢?你若能把我算得准了,你算我什麼時間死,你能不能算自己什麼時間死呢?這話實際是相應的話,什麼相應的話?希望人對法、想,要有相應的機製。後來我下半年見到這個菩薩,就問你那個算法准不准呢?他說,哎喲,佛法能改變人的命運。我說,佛法不能改變人的命運,人的命運的確是命運,但若能如法行持的時候,實是無一法可得,無一塵可染!諸位善知識啊,佛法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現前因緣中的確是具足一切功德利益的,也是具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你何以運用呢?
“雲何當得諸法所想。通達一切諸法行故”,對此我是有實踐經驗的。以前遇到一個菩薩也給我說,師父啊,你在某某年會怎樣怎樣,你看著吧。我用思想衡量了一下,然後說,對不起,菩薩,我心中沒有這個種子!若有這個種子,我一定會象他說的那樣;但沒有這個種子,它不成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審觀自己心靈深處的種子因緣,即你在此處是畏,是不畏?是懼,是不懼?是染,與不染?是得,與不得?你若能覺察了知,後面的行法是甚爲清晰的。所以,現在許多人怕算命,怕見到有通力的人給他說這些東西,爲什麼怕呢?就是有種子。一旦有種子,那麼別人給你安這個種子,相應了,就成熟了,那他就鎖定你了!這是在般舟行法中,是完全可以純熟的“想”與“法行”相應的機製。
(114)雲何當得一切算數。巧方便知故。
如何來認知這個“算數”呢?即條理性、真實性、次第相續性。假如我們在般舟行法的五個次第中,能破除陰境,能見光明相,能走出諸佛刹土莊嚴相,能親見諸佛說妙法相,能親證法性真實無染無著、無來無去相,在這種種相中,次第次序清晰,于錯次序、正次序、順次序、倒次序自由出入,那就是這個法的真實成就者。就如有人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出入自在,入每一禅得以自在方便,入每一定得以自在方便,那麼就說他就純熟這樣的法則了。我們在般舟行法中,若能如是設立,一樣可得以自在方便,得“巧知一切法”自在力,對這個“算”,即再來審視世間種種相、過現未來相、人我他相、佛教相、寺院相,各得其方便運用。
我特別贊歎一些有通力的人,特別反對那些虛假通力的人。我也曾遇到一些通力比較好的菩薩們,所謂好是什麼呢?他純粹是善良、清晰之心,能于一法十分清晰地告訴你其次序、其延續的因緣,十分善巧。他這個“算”是什麼算呢?是以通力得見。有的人是用術數算,用什麼掐指、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的,有的是蔔筮出來的,這一類算法亦得世間方便,出世方便能否得見呢?亦可作助緣,但若染著于此,驕慢于此,邪見于此,功利于此,那會墮落。所以說,“算”的方便有依通力算,即可視圖象算;有音聲算,即通過聽到的音聲算;也有蔔筮計數算;也可以調動鬼神算,這些算法實在都應是一個目的:方便饒益有情。若是用在驕慢、邪見、自大,那是有危害的,雖然是同樣的力量。“雲何當得一切算數。巧方便知故”,這在行般舟中會有清晰的感知與善巧,行般舟法必然會具備這樣的善巧。其實,人真正行過法,這些技巧反而不爲難事。
(115)雲何當得善知一切成壞。遠離一切障礙故。
若人得通力方便、計算方便、乃至說觀察方便、智慧方便之時,可以用算數、巧力知過去、現在、未來。此“過、現、未來”實是一個虛假的設置,一念中是能徹知徹了的,只是我們對這一念的認知,往往會把它打在現前的因緣上,不敢將其展開,不敢將其相續,不敢將其推演到過去與未來,爲什麼呢?沒有這樣的善巧與透視力。我們在行般舟中,一定能夠引發這種不可思議的力,“善知一切成壞”,即能觀察一切事情的緣起、過程與結果,透徹地透視過去的一切因緣、現下的一切因緣、未來的一切因緣、過程與結果。
實際說“過現未來”,實在是很勉強的,但凡夫心智若不說過現未來,一時迷失,即迷失在當下,不知道當下如何安住,所以說“未得漏盡明,不知當下住”,你當下會一片迷茫,不知何以作爲、何以觀察、何以運用、何以去向、何以守護?如果我們能善于運用“一切想通達一切法行”,那麼對這一切所謂的夢的善巧、現緣的善巧、惡善巧、善善巧、境相善巧、法則善巧,都會逐漸純熟地、清晰地運用起來。用它做什麼?知一切法、一切成壞,遠離一切障礙行。
礙中無礙,實是無礙行,實是解脫行,實是成就行,實是抉擇行!凡夫之行,行于有礙,礙礙有行啊。我們在礙中,是否能入無礙行呢?《淨土十要》中有十種無礙行[16],入無礙境地。凡夫在礙中行無礙,實是甚爲稀有!般舟行法亦複如是,因爲“立一念,斷諸想”,這種種“想”中,皆是礙:累礙、困礙、睡礙、餓礙、冷礙、熱礙、痛礙、煩礙、無聊礙……,種種礙中,皆行無礙,直直走去!所以礙中行無礙,自得方便、自得解脫、自得成就!
善知識們啊,這個行法的確是甚爲有意義的。善觀諸礙,不著礙行,即得無礙行。一切障礙本來無礙,所以遠離障礙。我們往往把障礙當作一種可以回避的東西,把困難當作一種可以逃避的東西,實在不是般舟行人,不是念佛行人啊!那麼我們在行法中,如何來審視“礙中行無礙”這個法則呢?其實這句話甚爲方便,因爲十種無礙行中已經給我們凡夫有情提出了這種“礙中行無礙”的抉擇,你若是在礙中産生礙了、逃避礙了,那這個障礙就成爲事實,就真是障礙了,或現下障礙,或未來障礙,必是障礙,真會礙你!凡夫有情多生障礙心,也就是在障礙面前就會退墮、就會逃跑。般舟行法,就是讓我們礙中無礙行,礙中解脫行,礙中成就行,礙中真實行,行什麼呢?行于念佛!諸位善知識,切莫舍棄自己的勝緣,就是礙現前之時;諸位善知識,切莫舍棄自己的珍寶,就是障礙現前之時。此障礙實是無礙,正是行法之時,正是得力之處,正是所謂“知一切成壞”之處!成者、壞者,皆是差別之相,實無自性,抉擇于用。所以,礙與不礙,抉擇于行法者。若不退若不墮,直直走去,礙實是無礙!般舟行法特別突出地表現了這個法則,這個功德,這個利益,這個不可思議的善巧,即珍惜自己的當下,若順緣,若逆緣,若惡緣,若違緣,若痛緣、癢緣,若傷害緣、利益緣,乃至說八風蕩滌之時,正是勝緣!什麼勝緣?無礙之緣!此“成壞”,成者,成就菩提;壞者,壞于障礙之礙,那麼自然得以解脫!般舟行法,我們實踐得比較多,但對于基礎的理論指導和實際的技術操作,這一百二十二問,我們的確應該熟悉它,應該清晰地了解它,應該慎重地實踐它、認識它,這樣就真能迅速成就此叁昧力,或成就此行法的進趣善巧。
(116)雲何當得一切不住行。不取不舍故。
前面的“礙中無礙行”,亦不可得啊,亦不可取,亦不可舍!此處若取舍,是爲障礙!所以,在礙行無礙中滋生驕慢與染著,以爲有所得,這樣不會進趣廣大善巧、親證叁昧、親見諸佛,一定要在此處有清晰的透視。往往我們逾越了第一重障礙,即我執,後面會産生法執,若我們能破除我執、破除法執,一路走去,光明照耀,即見諸佛,無所挂礙,無得無失!這是所謂的“一切不住行”,是一相叁昧深入修持的善巧,是進入一行不可思議功德的廣大守護。在般舟行中,亦複如是,此善巧是具足的,所謂不取不舍故。不取不舍,甚爲重要;大取大舍,甚爲重要。不取不舍,就是大取大舍!舍者徹舍,取者徹取,遠離對待,入不取不舍不可思議善巧。…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