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22

  ..續本文上一頁

  (117)雲何當得一切大施主。能施無悔故。

  行般舟法是無有後悔的,這是十方諸佛所珍貴、珍惜的法則,是一切菩薩所頂戴的法則,是一切人天應供養的法則。以前有一個外地來這兒挂單的出家師父,他質問我一個問題:“這麼多居士、出家人走般舟,需要常住爲他們服務,他們有什麼功德,憑什麼爲他們服務呢”?我問他,你這是質問呢?還是探討呢?他說他有點看不慣,過去閉關都是有要求的,比如閉關人要爲常住服務多久,因爲十方信施是難以消化的,爲什麼這裏來個人就可以行般舟,而且大家還會照顧他呢?我說,你如果看了《般舟經》,一定不會這麼說了。主要是很多人沒有接觸過佛陀的教言,依自己的想法來衡量,依自己所知的法來衡量。以前也有放光寺的出家師父問過這個事情,說供養出家人、僧衆的東西,居士怎麼能用呢?我說,出家人、居士,不管他們是什麼,他們在做什麼最重要!在這個行法機製中,什麼是僧,什麼是居士,什麼是應受供養,什麼是不應受供養,我們用哪個角度來衡量呢?對此應該善觀察、善透視,這實在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們在此處沒抉擇,也不敢輕易給大家造出不相應的因果。學完這本經後,大家一定可以認識到:行般舟法的人實是一切諸佛可供養者、一切菩薩決定供養者、一切人天必定應供養者。

  “雲何當得大施主”,大施主是什麼說法?“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群苦,誓不成正覺”,阿彌陀佛這個大施主,是什麼樣的大施主呢?是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一切皆予以布施,要什麼,布施什麼。我們在般舟行法中,實際要將整個身心世界都供養給世尊、供養給叁寶、供養給法界有情,才能行得下去。所以,此行法,實爲大施主之行,無挂礙之行,徹底回施之行,無保留之行!走般舟走得久了,的確可以感覺到善施無畏,善施無畏法則,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一時抉擇了。真正行這個法的人,即心無挂礙、心無染著、真正在這個法則上隨順安住的人,是會布施的,會抉擇的。這是般舟行法的一個實際功德,與阿彌陀佛所發“普爲大施主,普濟諸群苦”的大誓願一樣,作如此廣大守護,所以行般舟之時,亦是財布施者、無畏布施者,亦是法布施者,叁檀悉被,普利有情,無所畏懼。

  (118)雲何當得入諸法海。能施勝上法寶藏故。

  “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這是一切諸佛出世的心智,是一切勝教言守護者的心願。此處,“入諸法海。能施勝上法寶藏”,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回施,實在是不可思議,因爲能令一切衆生親見諸佛聞法,爲衆開法藏。聞法入法藏,聞法入法海。佛是一切法自在守護者、一切法自在成就者、一切法自在回施者、一切法自在教言者,能令一切衆生于法得自在,我們若能見佛聞法,決定能入諸法海,廣習一切法,入一切法藏、自性藏、功德藏,乃至一切行願藏,一切法藏一時得見,就得見于行般舟見“十方諸佛現前立”這個現前因緣成熟之時。

  “能施勝上法寶藏故”,淨土法門的行持,包括般舟行法的行持,都是不可思議的。現在般舟行法被歸爲唐密淨土的一個法,般舟行法不能代表淨土行法,是淨土行法的一個旁依法門,即只是一個旁枝,不是淨土行法的全體,但它有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善巧、不可思議的大加持力、不可思議的成熟善根的力與法。凡夫有情實在是難以思量,還是行者知啊,說者不知,還是希望大家去行法,深入一法,真實行作,才能真正得安樂。阿彌陀佛說:“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那我們念佛人仗借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在見諸佛、見阿彌陀佛之時,也是“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的善巧實施者,那是真實不虛的利益,是會現前的。

  (119)雲何能得一切世間行。能舍世間諸相故。

  “得一切世間行”、“舍世間諸相”,這兩句話是不是矛盾呢?實際是相續的話。一切世間行,能舍世間諸相,這真是大功德利益世間、淨化世間的善巧者。常行道者,必然如是;常行道者,必抉擇如是;常行道者,必然守護如是;常行道者,必然教化如是。如是,則能得一切世間行,能舍一切世間諸相,因爲一切世間不染故。如何不染呢?爲度化世間有情而設置種種方便,而施種種法,不被世間所染而度脫世間有情,所以會産生化度善巧。若我們知道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皆依幻化因緣而生,無有實質,那麼我們決定利益世間、無染無著,所以說“能舍世間諸相”,因爲化度世間故,不是愛染世間故。世間實無愛染者,實無愛染者可得,即使你甚爲追求的一個東西,必無自性,只是一個妄想執著産生的事實激勵罷了,這個事實實在是苦與妄!世尊所說的第一部經,《初轉*輪經》,還是提倡大家有機會能看一看,一切有情都應該知道“眼、識、智、悟、光皆是苦”啊。世尊對我們這個教誨,是甚深不可思議的,若不識得此,總認爲真正有個好的東西在等待著你,一個妄想不斷地去打,一個妄想不斷地牽製著你,那真是浪費損耗你的智慧生命,也即無染之生命。

  (120)雲何當得廣大神通。隨順諸佛神通滿足歡喜故。

  對于這個“神通”,我們就不敢隨意說了,因爲沒有通力,不敢說通,但我們把“通”的名詞名相提一提。佛教一般講六通,世間人講五通。六通者,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漏盡通是佛教抉擇與一切法不同的根本所在。有人說,你們佛教的那個漏盡通就是沒有生育能力了。這不是笑話啊,甚至許多佛教徒都是這麼認爲的,說男人漏盡是怎麼怎麼樣,女人漏盡是怎麼怎麼樣,但這跟佛教真沒有關系,這是生理現象,跟佛法沒有關系!在律藏中,這方面記載是最多的,說這種話是決定不成立的,跟佛法絲毫關系都沒有。這是以世俗知見來認識佛法,産生了很多可笑的追求與執著,可笑的想法與妄想,可笑的感知與迷失。漏盡明、漏盡智、漏盡通,非是如是說,這麼說只是一個生理的升華、生理的變異,天人沒有我們人類的這種龌龊,入忉利天,聞聲、色、香、觸就具足愛染之心了,你說他是漏盡了嗎?你說他是已經出輪回了嗎?他尚在欲界天。許多人在佛教的六通中,或說漏盡中,産生了極大的誤解,這種誤解甚至誤導許多有情。如果是自己誤就誤了,還誤導他人,甚爲可憐,因爲這是不出叁界之苦的,跟佛法絲毫關系都沒有,這只是一種生理善緣的增上現象罷了,若把這個當作佛法,實在是一個誤區。六通中,漏盡通最爲重要,前五通是方便,漏盡通是體,是根本所在,是佛法區別于外道的根本需要修證的地方。

  我們世間人怎麼說通力呢?大通力方便是誰能得呢?怎麼實踐呢?這是給大家一個提問罷了。“雲何當得廣大神通。隨順諸佛神通滿足歡喜”,行般舟能不能得到這樣不可思議的利益呢?“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個叁昧,滿足凡夫有情,亦滿足聖者有情,實在是具足行,所以“隨順諸佛神通,滿足歡喜”,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利益。凡夫行此法,雖未淨欲,尚可得知“十方諸佛現前立”,因爲叁力相加故,與本行功德相應故,而産生的事實,所以我們每一個現前有情都有這樣的機遇!

  (121)雲何當得一刹那時間行。即能遍至一切諸佛前故。

  在這一百二十多問中,逐漸深入到諸佛刹土、“遍至一切諸佛前”。我們在此南閻浮提所見到的是五濁惡世的濁惡之相,尤其在減劫之時,五惡五痛五燒熾盛世間,苦惱有情衰壞于世間,我們看到的釋迦佛的遺像、阿彌陀佛的德相,乃至過現未來十方諸佛種種德相,皆是畫像、金屬像、木像、刺繡像,種種這些像雖然亦在應教施化,但無有言辭說法,只有形象默教啊,默然施教,令衆生得悟。我們現在對著銅佛、木佛、唐卡畫像佛,向他問問法,他的確也在給我們說種種法,但此說,實在無言說啊,雖然徹底彰顯諸佛教誨,凡愚有情不得善巧,難以徹底了解,所以還要假世尊報德之佛、應化之佛,隨衆生根性需求,演說種種法則,令人心開意解,所以我們需要于一刹那間能行至諸佛前這種功德與利益。般舟行法,亦複如是,令衆生有聞法之機,即得見諸佛。得見諸佛,一定要進趣于諸佛前,很多行般舟的菩薩們走啊、走啊,能見到諸佛細色妙相、莊嚴妙相、光明妙相、具身妙相,乃至說微細妙相,有沒有聞法者呢?那是進趣問題了。

  (122)複雲何當得住此佛刹。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聽聞正法。供養衆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而亦未舍此世間身。亦無生彼諸佛國土。惟住此土見余世界諸佛世尊。悉聞諸佛所宣正法。一切聽受如說修行。

  因爲前面是“雲何遍至一切諸佛前故”,所以最後一問爲我們設置“複雲何當得住此佛刹。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聽聞正法。供養衆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而亦未舍此世間身。亦無生彼諸佛國土。惟住此土見余世界諸佛世尊。悉聞諸佛所宣正法。一切聽受如說修行”。這一個“雲何”,就是前面一百二十一問的實際利益的歸結,也就是總結了前面一百二十一個功德相之最終目的,即見佛聞法、如實修行,見一切諸佛,聞一切諸佛所宣的正法眼藏,令心開意解,所謂“如說修行”。

  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叁昧,到此一百二十二問中,就徹底地表現了般舟行法的實際利益,從一百二十二個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它,令聽聞衆生産生愛樂、向往、真實的抉擇、利益抉擇、聞法歡喜抉擇、實是廣大內容攝化的抉擇,乃至說此究竟利益對自心的喚醒。若對一法之利益的廣大、究竟、真實無所涉足,凡夫有情是很難有認真進趣的機會與願望的。

  “出世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都是出世、入世二種法則所表現,在佛法中,漏盡通者唯阿羅漢所現證,也是唯佛法中所具有。出世六通是十果聖人、應供位、破見思惑、了分段死者所擁有。在生死業海中,有兩大類“死”:依見…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